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探讨端粒反转录(TERT)启动子突变在脑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脑胶质瘤的135例患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其胶质瘤相关分子特征,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与其他胶质瘤分子特征以及肿瘤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从而探讨TERT启动子突变在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35例患者中,35例(25.9%)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且TERT启动子突变与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有关(χ2=14.190,P<0.001),而与异柠檬酸脱氢(IDH)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χ2=0.827,P=0.363)。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Ⅱ级和Ⅲ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以及WHO Ⅳ级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组(简称星形-突变型组)中,TERT启动子的突变率低于WHO Ⅱ级和Ⅲ级的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简称少突组)以及WHO Ⅳ级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和IDH野生型胶质肉瘤组(简称胶母-野生型组)(均P<0.001),而少突组与胶母-野生型组之间TERT启动子突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 Ⅱ级和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中,无一例同时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结论TERT启动子突变主要存在于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以及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同时存在可能能够排除WHO 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诊断 分子分型 点突变 端粒酶反转录酶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探讨端粒反转录(TERT)启动子突变在脑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脑胶质瘤的135例患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其胶质瘤相关分子特征,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与其他胶质瘤分子特征以及肿瘤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从而探讨TERT启动子突变在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35例患者中,35例(25.9%)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且TERT启动子突变与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有关(χ2=14.190,P<0.001),而与异柠檬酸脱氢(IDH)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χ2=0.827,P=0.363)。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Ⅱ级和Ⅲ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以及WHO Ⅳ级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组(简称星形-突变型组)中,TERT启动子的突变率低于WHO Ⅱ级和Ⅲ级的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简称少突组)以及WHO Ⅳ级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和IDH野生型胶质肉瘤组(简称胶母-野生型组)(均P<0.001),而少突组与胶母-野生型组之间TERT启动子突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 Ⅱ级和Ⅲ级星形细胞瘤患者中,无一例同时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结论TERT启动子突变主要存在于IDH突变伴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型少突胶质细胞瘤以及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与IDH基因突变同时存在可能能够排除WHO Ⅱ、Ⅲ级星形细胞瘤的诊断。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诊断 分子分型 点突变 端粒酶反转录酶
  • 简介:摘要发生在成人的母细胞瘤十分罕见。本文报告1例成人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显示母细胞瘤无典型的首发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单发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病理学显著特征为肿瘤可向腺泡细胞、神经内分泌等多种方向分化,均可见鳞状小体结构。母细胞瘤需与胰腺腺泡细胞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相鉴别,其长期预后及治疗策略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胰母细胞瘤 胰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瘘是体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随着国内外指南及共识性文献对瘘定义的标准化,瘘及其分级与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更为密切。体尾切除术后瘘风险因素评估、预测模型建立、胰腺断端处理方式等为目前热点课题。随着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在体尾切除术中的广泛开展,胰腺离断及残端处理方式的选择更加复杂多样,手工缝合还是器械闭合,仍无统一规范,应视胰腺离断部位的质地、厚度、是否合并炎症等个体化选择。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切除术 胰瘘 器械闭合 手工缝合
  • 简介:摘要胃肠G3级神经内分泌瘤(NET G3)是2019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亚群,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其诊断和治疗尚存在诸多难点和争议之处。胃肠NET G3与神经内分泌癌(NEC)在驱动基因及疾病起源上呈现明显差异,NET中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为MEN1、DAXX/ATRX等,而NEC中则为TP53和Rb。目前主流观点认为,NET G3与NEC是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两种疾病,NET G3不会进展为NEC。胃肠NET G3与NEC的鉴别诊断需结合患者病史、肿瘤组织病理学形态、Ki-67指数、DAXX/ATRX、TP53和Rb等指标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等综合考虑。胃肠NET G3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免疫治疗等。总体而言,鉴于NET G3相对温和的生物学行为,对于其治疗应持积极态度,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部分治疗策略可参考NET G1或G2,但与NEC截然不同。

  • 标签: 诊断 外科手术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Ki-67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PH)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的47例手术治疗PP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指征、出血部位、术中处理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47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42~81岁,平均60岁;早期出血17例,迟发性出血30例;腹腔出血35例,消化道出血7例,腹腔+消化道出血5例。手术指征主要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1例)及其他治疗失败(10例)。血管相关性出血17例(36.2%),吻合口相关性出血14例(29.8%),非吻合口相关胃肠道出血6例(12.8%)。早期出血以血管相关性出血为主,其手术方式主要为出血部位缝扎止血+腹腔冲洗置管引流术;迟发性出血以吻合口相关性出血多见,其手术方式需考虑吻合口瘘的处理。早期出血的手术时间短于迟发性出血[(136.0±37.5)min比(191.1±7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9,P<0.05)。总的再出血发生率为23.4%(11/47),死亡率为19.1%(9/47)。早期出血的再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迟发性出血[5.9%(1/17)比33.3%(10/30),0比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出血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迟发性出血;吻合口相关性出血患者是PPH手术治疗后死亡的高危人群,再发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肾联合移植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肝素抗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移植科行肾联合移植手术的受者,根据术后抗凝方案不同将受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肝素组。阿司匹林组的受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接受100 mg阿司匹林。肝素组的受者术后第1天开始皮下注射依诺肝素2 000 AxaIU,共持续7 d,1周后序贯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抗凝。比较两组移植后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9例在接受肾联合手术的受者,其中阿司匹林组受者60例,肝素组为69例。两组受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无一例死亡,阿司匹林组出现了5例胰腺血栓,其中胰腺切除1例,肝素组未出现胰腺血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阿司匹林组发生了8例肠道吻合口出血,而肝素共出现了1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两组在移植物功能延迟,排斥反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联合移植术后应用肝素抗凝可以显著降低术后胰腺血栓的发生率,虽然肠道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但经保守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 标签: 胰腺移植 肾移植 血栓形成 肝素
  • 简介:摘要变异肝动脉(AHA)是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极为常见的解剖变异类型,若术中未能准确地辨识和处理,即可增加术中出血风险以及瘘、胆瘘、肝功能障碍和肝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对AHA的分类、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段、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中对AHA的辨识以及处置方式进行综述,以深入阐述AHA对PD的影响。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变异肝动脉 动脉优先入路
  • 简介:摘要超声内镜引导下管穿刺引流术(EUS-PDD)是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项用于治疗症状性管高压的新型微创技术。随着EUS-PDD临床应用的增多,其手术指征、技术要点、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有了新的进展。本文重点讨论EUS-PDD在慢性胰腺炎合并症状性管高压、肠吻合口狭窄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进一步认识、选择、应用该治疗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超声内镜引导下胰管穿刺引流术 慢性胰腺炎 胰肠吻合口狭窄 胰管高压 胰管扩张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通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影像学以头占位为首要表现的经EUS-FNA病理诊断为GIST的诊治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胰腺 胃肠间质瘤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Dieulafoy病与内脏动静脉畸形都是罕见的血管畸形病变,并且两者均为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经内镜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十二指肠动静脉畸形合并Dieulafoy病,在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止血和动脉造影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现报告其诊治情况。

  • 标签: Dieulafoy病 动静脉畸形 消化道出血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达芬奇机器人在体尾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行微创体尾切除术的53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37例,年龄(48.2±16.9)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体尾切除术组(即机器人组,n=18)和腹腔镜体尾切除术组(即腹腔镜组,n=35),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所有患者术前检查诊断均为体尾良性及交界性病变。比较两组保脾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瘘、术后出血、腹腔感染等)等相关指标。结果机器人组13例(72.2%)患者保脾成功,腹腔镜组15例(42.9%)患者保脾成功,机器人组保脾率优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43)。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104.4±69.3)ml、术后排气时间(3.7±1.0)d,少于腹腔镜组(199.4±102.9)ml、(4.8±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器人组发生并发症7例(38.9%),腹腔镜组发生并发症14例(40.0%),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6,P=0.938)。结论机器人辅助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在保脾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机器人手术 胰腺肿瘤 保留脾脏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4例头癌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探查情况分为交界可切除组(n=21)及可切除组(n=63)。单因素分析显示,交界可切除组与可切除组在性别、年龄、腰背痛、糖尿病史、CA19-9、胆红素及管直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交界可切除组的肿瘤最大径明显高于可切除组,且肿瘤位于钩突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是头癌进展至交界可切除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29,P=0.008),ROC曲线显示肿瘤最大径的AUC为0.792,最佳临界值为24.9 mm。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是预测头癌进展至交界可切除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肿瘤最大径>24.9 mm时,头癌进展至交界可切除状态的风险显著增加。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吻合是十二指肠切除和胰腺中段切除后最常用的吻合方法,其具体操作技术变化多样,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完全避免术后瘘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外科理念、手术技术和高科技材料及器械的不断进步,瘘发生率有所降低。同时对肠吻合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亦在逐步深入。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实施该手术操作的经验及查阅相关文献,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和基础条件、胰腺质地和主管直径、主要原发病及病程、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等影响肠吻合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概括了张力适度、保护血运、胰腺断面封闭、管和肠黏膜精准对合、个体化、重视学习和经验积累等6条肠吻合的手术技术原则,供同道参考。

  • 标签: 外科手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瘘 危险因素 技术原则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切除术作为普通外科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也是治疗头、壶腹周围肿瘤的经典术式。随着医疗技术及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微创技术在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愈发广泛,但也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团队经验及国内外文献对开腹、腹腔镜及机器人十二指肠切除术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把握手术适应证、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外科手术 腹腔镜 机器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管支架近端移位的原因及内镜下治疗方式方法。方法2007年4月至2015年1月共967例胆疾病患者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置入管支架,10例出现管支架移位。比较管线状支架及管单猪尾支架移位发生率,并总结不同类型支架的取出方法。结果管线状支架移位率较单猪尾支架更高[3.23%(7/217)比0.40% (3/750)]。对于3例移位的单猪尾支架,2例用活检钳直接取出,另外1例未取出,改再置入一单猪尾支架,术后无不适。对于7例移位的管线状支架,2例在导丝引导下通过网篮和球囊将支架拖出乳头口,另外5例导丝引导下用球囊将支架拖出乳头口,后用圈套器一次性成功取出。结论管线状支架比单猪尾支架更容易移位,移位后的管线状支架可在导丝引导下通过球囊和(或)网篮直接取出,移位后的管单猪尾支架可通过活检钳直接取出。

  • 标签: 支架 移位 胰管单猪尾支架 胰管线状支架 近端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