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VTK—Widgets是虚拟场景中响应用户事件的对象。介绍Widget的事件处理机制,并基于Widgets交互式得测量医学图像中感兴趣对象间的距离、对象的角度和面积,此交互测量方法成功应用于三维可视化系统中,有助于医生诊断疾病。

  • 标签: VISUALIZATION toolkit(VTK) WIDGET 测量 医学图像 函数
  • 简介:目的通过对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腰椎定量CT(QCT)测定值进行分析,以探讨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变化的规律,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检出率。方法以出生并生活在昆明市区的50—79岁、绝经1年以上的社区女性208例为研究对象,用定量CT法测量其腰。至腰,的骨密度(BMD)。结果绝经1年以上的妇女BMD均值均进入骨质疏松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其BMD均值逐渐降低,且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的BMD均值均较北方同年龄段人稍低,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1),其中50~59岁年龄段上升速度较快,60岁以后上升速度明显趋缓。结论QCT诊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均值稍低于北方同年龄组,骨质疏松的程度稍重一些,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明显增高年龄段主要在55~59岁。

  • 标签: 绝经后妇女 QCT 骨质疏松症 发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用于眼部血管成像的新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血管成像。它既可以提供视网膜血管的形态信息,又可以提供眼底血管密度的定量测量。OCTA测量参数包括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网(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密度、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deep capillary plexus,DCP)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等。视网膜微血管系统是维持视功能的重要基础,视网膜血管密度是衡量视网膜微血管循环状态的指标。黄斑区SCP密度、DCP密度以及FAZ面积与许多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视网膜阻塞性疾病、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应用OCTA观察眼底血流的早期改变以及探讨相关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1-16)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四肢血压测量已经从科研工具逐步发展成为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四肢血压同步测量可获得臂间血压差、踝间血压差和踝臂指数等指标,综合应用这些指标,能够提高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和下肢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检出率,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该共识就四肢血压测量的设备、方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四肢血压异常的病理基础、诊断标准以及临床意义,对需要进行四肢血压测量的重点人群进行了推荐,对于测量和结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以指导临床规范测量四肢血压、科学解读测量结果。

  • 标签: 血压测定 外周血管疾病 臂间血压差 踝间血压差 踝臂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某测量船官兵远海调测期间发生疾病的特点和规律,为更好地执行此类医疗保障任务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某测量船157名官兵2018年3月31日至9月4日执行远海调测任务期间的门诊伤病记录,统计航行时段的病例数据与气象数据,分析发病特点及各系统疾病发病率与温度、湿度、风力、浪高的关系。结果共436例次伤病员进入统计,发病率前五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运动系统伤病、皮肤和软组织损伤、消化系统疾病,占发病总例次的73.9%;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损伤、腰背颈肩痛、过敏性皮炎、癣的构成比分别为19.6%,12.2%,8.9%,5.5%,5.5%。结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与平均浪高、平均湿度、平均风速呈负相关;皮肤病发病率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平均浪高呈负相关;运动系统伤病发病率与平均浪高、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皮肤和软组织损伤发病率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与平均浪高、平均湿度呈正相关。

  • 标签: 远海航行 疾病谱 气象影响
  • 简介:摘要体象灵活性是心理灵活性在体象领域的精细概念,反映了个体能否以开放、接纳的方式充分体验消极体象及其相关事件,并继续采取符合个人价值观的行为。人们的体象其实并非稳定不变,若在出现消极波动后未能及时进行有效调节,容易发展成体象障碍(body image disturbance,BID),这也是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和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的核心病症和精神病理机制之一。体象灵活性是此发展路径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作为体象的保护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大多关注进食障碍患者及其亚临床群体,主要用身体意象-接纳与行动问卷进行测量。体象灵活性和性别、年龄、体形、性取向等个体特征因素和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积极体象、消极体象、进食障碍病理特征等因素与其也有密切联系。干预方面,正念、接纳、关怀等认知行为治疗第三浪潮中的成分也许能对体象灵活性进行有效的精准干预。未来需完善相关研究方法和设计,研究对象则应扩大范围,如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群体,干预方面则需进一步开发针对体象灵活性的干预方法,并检验疗效机制。

  • 标签: 身体意象 体象灵活性 体象障碍 进食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测量骶骨前庭三维可用空间的解剖参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收集200例后环完整的骨盆CT三维重建检查资料,男110例,女90例;年龄(40.72±10.70)岁(范围21~63岁)。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左、右侧S1、S2前庭宽度、高度及面积数值。根据性别及侧别分组,比较S1与S2前庭解剖参数及不同性别、侧别S1与S2前庭解剖参数的差异。结果S1前庭面积为(425.71±45.07) mm2(范围296.3~604.4 mm2),其中男性为(449.80±28.62) mm2(范围338.3~604.4 mm2),女性为(388.25±34.01)mm2(范围296.3~498.4 mm2);前庭宽度为(28.52±4.34) mm(范围17.1~36.3 mm),其中男性为(31.77±2.33) mm(范围22.46~36.30 mm),女性为(24.55±2.55) mm(范围17.1~26.1 mm);前庭高度为(21.05±2.29) mm(范围17.5~32.0 mm),其中男性为(21.34±2.37) mm(范围18.5~32.0 mm),女性为(20.69±1.60) mm(范围17.5~25.6 mm)。S2前庭面积为(230.19±35.57) mm2(范围142.5~297.3 mm2),其中男性为(258.91±28.04) mm2(范围218.3~297.3 mm2),女性为(205.61±24.12) mm2 (范围142.5~258.6 mm2);前庭宽度为(15.94±1.72) mm(范围12.4~20.3 mm),其中男性为(16.51±1.59) mm(范围14.4~20.3 mm),女性为(15.25±1.63) mm(范围12.4~18.1 mm);前庭高度为(14.30±1.20) mm(范围12.9~17.8 mm),其中男性为(15.49±1.46) mm(范围13.6~17.8 mm),女性为(13.73±0.93) mm(范围12.9~16.1 mm)。S1与S2前庭宽度、高度及面积均存在显著差异(前庭宽度:t=3.934,P<0.001;前庭高度:t=3.692,P<0.001;前庭面积:t=4.816,P<0.001)。男、女性S1前庭宽度、S1前庭高度、S1及S2前庭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1前庭宽度 t=2.969,P=0.003;S1前庭高度 t=0.316,P=0.049;S1前庭面积t=1.975,P=0.049;S2前庭面积t=2.023,P=0.044),而男、女性S2前庭宽度、S2前庭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1与S2前庭高度、宽度、面积在男、女性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同一前庭部位左、右侧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1前庭径线及面积均大于S2前庭,更适宜骶髂螺钉的置入;S2应选用较小直径骶髂螺钉置入;女性S1前庭小于男性,置入骶髂螺钉时对入钉点的选择、螺钉的走行方向等要求更为严格;临床医生可应用健侧骶骨前庭模拟患侧骶骨进行术前规划。

  • 标签: 骶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三维
  • 简介:聋人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对象,其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的针对聋人心理健康测量的研究主要以心理测验和问卷法为主。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聋人心理健康测量方面的研究现状,现有研究在聋人心理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聋人心理健康研究。

  • 标签: 聋人 心理健康 心理测验 问卷法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腰椎神经根管骨性容积的评价方法,为神经根管提供一种定量测量指标.方法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20具,先后采用螺旋CT(SCT)扫描及灌腊法测量L3,4、L4,5、L5S1左、右侧神经根管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上缘至S2上缘,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3D重建,分别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外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神经根管的容积,并与灌腊法直接测量神经根管容积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重建下腰椎神经根管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神经根管源性疾病诊断提供定量指标;容积评估更能反映神经根管真实变化;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外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神经根管的容积评估标准,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且与椎间盘、神经根管变化密切相关.

  • 标签: 神经根管 容积 测量 螺旋CT
  • 简介:目的:比较前节OCT与A超测量中央前房深度的差异,以评价前节OCT在眼前节参数测量中的准确性。方法:对白内障患者25例(26眼)使用前节OCT通过眼球瞳孔中心分别进行45度、90度、135度、180度方向扫描前房深度,每个方向连续测量3次,并且不对眼球施加任何外力。再用A超通过瞳孔中央连续测量前房深度5次。结果:前节OCT测量中央前房深度与A超测量结果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两者测量的稳定性相差明显,其中,前节OCT标准差(s)平均值0.02619mm;A超的标准差(s)平均值0.20773mm。结论:前节OCT测量中央前房深度与A超测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前节OCT测量结果波动度、重复性优于A超。

  • 标签: 前节OCT A超 前房深度
  • 作者: 文国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期
  • 机构:血糖测量是糖尿病治疗方案中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由于快速血糖仪其体积小、使用简单、携带方便、等待时间短、病人创伤小、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临床中应用较广泛。为了解护理人员在快速血糖测定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发现多种因素可影响快速血糖测量质量,现报道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测量中老年患者的骨质密度及临床价值,方法对男女各100例年龄在55~75岁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椎体扫描,采用飞利浦内置软件进行T12~L5椎体、肌肉、脂肪的CT值测定得出骨密度测量数值,结果骨质密度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该测量方法简单、安全、准确性较高,检测结果对临床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16层螺旋CT 骨质疏松 骨密度测量
  • 简介:目前,多数医疗单位仍采用汞柱血压计听诊法测血压,并以肱动脉的血压值来代表周边血压值.此法不需高度熟练的操作技术,重复性好,使用工具简单.但临床应用中,医务人员感到在冬春季节用此法测血压时,由于测量部位不易暴露,既给患者带来了不便,又可因暴露不充分,袖带缠缚部位偏移,影响了测得值的准确性.为了寻求更便于测量血压的部位,我们测量观察了前臂桡动脉血压,并与肱动脉血压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测试对象抽测本院住院患者及陪护家属23人,其中男10人,女13人,17~52岁.1.2方法(1)血压计选用上海医疗设备厂产的根据国家标准GB3053-82设计的台式血压计,经计量部门校正检测符合标准,袖带长宽为50cm×14cm.测量时选用同一听诊器;(2)肱动脉血压测量法按WHO的规定进行,胸件置于袖带外[1];桡动脉血压测量法基本同肱动脉血压测量法.不同点是:暴露右前臂,袖带驱尽空气后平整无折地缠缚于前臂下部,松紧以能放入1指为度,袖带下缘距腕关节4~6cm,听诊部位为桡动脉搏动最强处.测量时保持环境安静.每种方法测2次,每次间隔30s,最后取2次的平均值;每种方法间隔1min.每种方法测量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方法选定.计量单位为KPa.

  • 标签: 测量 血压 桡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的的价值。方法选取86例需要生化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抽取血液标本与尿液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其配套试剂,检测所有患者的生化检验项目,包括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尿素、肌酐、尿酸。结果经过统计分析,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的测量不确定度为、血清白蛋白的测量不确定度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量不确定度为、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的测量不确定度为、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测量不确定度为、血清总胆红素的测量不确定度为、尿素的测量不确定度为、肌酐的测量不确定度为、尿酸的测量不确定度为。结论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的效果确切,可反映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及准确性,降低临床生化检验的误差,提高临床生化检查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临床生化检验 测量不确定度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眼前段检查仪Pentacam和OrbscanII测量前房深度(ACD)、角膜缘白到白距离(WTW)的差异,分析二者的一致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近视患者72例(144眼),分别使用Pentacam和OrbscanII测量。两种仪器检测数据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数据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72例等效球镜为-2.0~-14.0D,平均-6.40±2.38D,Pentacam和OrbscanII测量ACD的平均值分别为3.22±0.255mm和3.13±0.25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172,p=0.000);测量WTW的平均值分别为11.66±0.340mm和11.46±0.30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70,p=0.000)。两种仪器测量的前房深度和角膜缘白到白距离均具有相关性(r=0.975,p=0.000;r=0.941,p=0.000)结论Pentacam和OrbscanII测量眼部无器质性疾病人群的前房深度和角膜缘白到白距离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entacam的测量结果略大于OrbscanII。

  • 标签: Pentacam Orbscan II 前房深度 角膜缘白到白距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对血压测量知识掌握情况。方法对在我院实习3个月以上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习护生对血压测量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结论正确测量血压方法的知识及实际操作培训,必须从实习护生开始抓起。

  • 标签: 实习护生 血压测量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