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开元二年(714)的西州蒲昌府,是府兵制行将废弃、正值重大战事期间的唐代西部边陲的一个折冲府。蒲昌府在这一年中有几个月的政务文书得以在墓葬中保存下来。这批文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往那个特殊时空环境的通道。由于本组文书的行用时间相对集中,而且都是围绕府兵番替事务的,借此能够梳理出一些文书所处的政务环节,是研究唐前期地方官府政务流程难得的档案资料。通过对这批文书的分类排比,参照敦煌吐鲁番出土相关文书,将唐代地方官府(中央官府当亦如此)实际处理政务过程中产生的文书分为案由文书、行判文书和送付文书三种文书流程中的环节性形态,并借此对这些文书所涉及政务处理程序做出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可供参照的坐标系,对已经刊布的相当数量出土唐代政务文书进行环节上的定位,并初步探索出关照唐代政务运行的文书学研究范式。

  • 标签: 唐代 蒲昌府 地方官府 政务文书 环节性形态
  • 简介: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熊和先生就指出,词是综合各种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可惜的是,宋词的文化研究迟至九十年代才真正起步。孙维城先生在九十年代后期,将学术重点转入宋词研究,他的新著《宋韵——宋词人文精神与审美形态探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简称孙著)就是他研究宋词的一部力作。孙著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将'韵'视为宋代士大夫人格风神和审美情趣的最佳体现,集中探讨宋词中的'宋韵'以及宋代的文化精神,显示出作者独到的见地。从孙著副标题即可以判断,这是一本对宋词进行文化学研究的著作,与其他宋词

  • 标签: 人文精神审美 启示评 孙维城宋韵
  • 简介:本文概括归纳了最近20多年来北美中国学界所流行的“新清史”研究的学术理路及其依据的语境资源。笔者认为,貌似巍峨壮观的“新清史”学术大厦决非建立在对于多语种文献史料进行审慎而严格的实证考察基础之上,而对其学术著述进行分析评估的结果也表明难于相信该学者群业已具备了将传统的中国断代史研究与自伯希和以来得到纵深发展的内亚史研究相贯通整合的卓尔不群的考据兼综合的治学功力。实际上“新清史”学术共同体的研究工具及其依托的学术资源更多地来自各种以后现代面目大行其道的社科理论,他们还进一步将其整饬建构并打造强化成凸现意识形态色彩的学术话语以指导统合其具体研究,因此带有鲜明的为现实服务的趋时性而非传统汉学研究和内亚史研究共同讲求倡导的实证性。不妨说,就这一群体的学术共性而论,族性(ethnichy)/民族主义语境下的认同决定论、帝制晚期的征服叙事和后帝制时代的“民族帝国主义”话语才是真正构筑支撑起整座“新清史”大厦不可或缺的三大基石。故该学派的着力点不在于史实重建而在话语构建。

  • 标签: 意识形态化 学术理路 实证考察 多语种 清史 史料考辨
  • 简介:一墓志与社会流动的关系1.墓志的历史发展墓志是中国古代社会礼制舆葬俗造成的重要随葬品之一。对於墓志铭的研究,在学术界关于古代社会史面貌及其发展的考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墓志也可以看成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这种历史过程。

  • 标签: 墓志铭 意识形态 节度使 道德 阶级 五代
  • 简介:同志们:今天,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三局联合召开全国文物安全工作会议,会议主题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学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交流探讨新时期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和行政执法工作的经验和思路。这

  • 标签: 文物安全工作 中国 《文物保护法》 管理体制 安全保卫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