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直肠上动脉灌注化疗用于进展期直肠癌安全性可行性,比较其与常规根治手术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进展期直肠癌根治患者,根据术中是否选择直肠上动脉灌注化疗,分为动脉灌注组(38例)对照组(4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病理资料、术后并发症、化疗相关副作用以及远期生存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Duke分期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腹腔感染、术后肠道出血、尿潴留切口脂肪液化以及远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狭窄、肠梗阻、排便功能不良无显著性差异.灌注化疗组发生Ⅲ级Ⅳ级化疗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灌注化疗组患者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灌注化疗组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85.8%,显著高于对照组62.1%(P<0.05).结论进展期直肠癌根治术中行直肠上动脉灌注化疗安全、可行,并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化疗副反应可接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 标签: 直肠癌 直肠上动脉灌注化疗 并发症 化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腹水近期疗效,并分析其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7例恶性腹水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开腹及腹腔镜辅助下腹腔置管,先行持续腹腔热灌注治疗(生理盐水2,000ml+顺铂50mg/m2)4次,于末次灌注化疗结束后排净灌洗液,经导管注入43℃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15mg+鸦胆油乳100ml后拔管.评估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对恶性腹水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组27例恶性腹水患者治疗后,腹胀症状明显改善,超声检查腹水显著减少.治疗组中完全缓解者18例,部分缓解者7例,稳定者2例,总体有效率高达92.6%(25/27).治疗过程中无Ⅲ或Ⅳ级严重毒副反应,无肠粘连肠梗阻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安全、微创、不良反应少而轻、近期疗效明显.

  • 标签: 循环热灌注 鸦胆子油乳 顺铂 恶性腹水
  • 简介:目的比较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并食管-残胃吻合+残胃-空肠Roux-en-Y改良重建与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重建临床效果,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合理重建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我院施行近端胃癌根治术采用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残胃-空肠Roux-en-Y吻合与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以及远期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以及大体分型、病理类型、组织分型、TNM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或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生活质量评估,患者倾倒综合征、腹泻、返流性食管炎Visick评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近端胃切除组全胃切除组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5%4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残胃-空肠Roux-en-Y吻合重建与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相比,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并不增加返流性食管炎风险,而且患者远期生存率相当.

  • 标签: 近端胃癌 近端胃大部分切除 全胃切除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熊果酸对人肝癌SMMC-7721裸小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强度,本药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荷瘤裸小鼠作为移植性肿瘤实验动物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熊果酸组。阳性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20mg/kg,熊果酸组给药剂量4.5mg/kg,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无菌注射用水,每日一次腹腔注射,连续14天。给药期间定期测定动物体重瘤体积。实验结束后处死裸鼠,取出瘤体称重,计算肿瘤抑制率。结果:给药期间动物一般状况未见明显改变,饮食未见异常,体重较实验前有所增加。熊果酸组瘤体积缩小,瘤株抑瘤率达53.7%,阳性对照组抑瘤率39.2%,两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熊果酸组阳性对照组相对肿瘤体积(RTV)分别为33.16±22.36,21.61±12.88,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62.09±32.80)(P〈0.05),两组相对肿瘤增殖率均小于60%。结论:熊果酸对人肝癌SMMC-7721裸小鼠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

  • 标签: 熊果酸 动物模型 抗肿瘤 抑瘤率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Ki-67表达情况下,乳腺癌术后不同辅助化疗方案及辅助化疗后接受不同内分泌药物治疗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694例乳腺癌患者,术后均接受蒽环类或蒽环类序贯紫杉类方案化疗;再选取其中ER阳性且绝经261例患者,均接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或芳香化酶抑制剂(AI)内分泌治疗。对Ki-67不同表达情况下,不同辅助化疗方案及辅助化疗后不同内分泌药物治疗与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527例Ki-67阳性乳腺癌患者中位DFSOS分别为37.0个月38.0个月,其中蒽环类方案组序贯紫杉类方案组中位DFS分别为36.5个月38.0个月(P=0.046),OS分别为38.0个月39.0个月(P=0.045);167例Ki-67阴性患者中位DFSOS分别为49.4个月51.5个月,蒽环类方案组序贯紫杉类方案组中位DFS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Ki-67ER表达4种组合中,仅Ki-67+ER-表达组蒽环类方案与序贯紫杉类方案中位DFS(30.5个月们.35.9个月,P=0.030)中位OS(39.2个月伽.42.1个月,P=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1例ER阳性且绝经患者中,200例Ki.67阳性者中位DFSOS分别为38.0个月39.0个月,另外61例Ki-67阴性患者中位DFSOS分别为52.0个月53.3个月;无论Ki-67阳性或阴性表达,接受SERM或AI治疗患者DFSOS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Ki-67阳性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蒽环类序贯紫杉类方案疗效优于蒽环类方案。在ER阳性接受内分泌治疗绝经患者中,SERMAI在不同Ki石7表达者中疗效相当。

  • 标签: 乳腺癌 KI-67 生物标志物 化学治疗 内分泌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近期疗效.方法将68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与肠外营养组(PN),于术后24小时内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每天热卡30kcal/kg.EN组患者术后第1天口服安素500ml,术后第二天1,000ml,术后第三天直至第7天口服1,500m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临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优于PN组(P<0.05),EN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6.7%,PN组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较术前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费用显著低于PN组.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且可降低术后营养支持费用.

  • 标签: 结直肠癌 肠内营养 腹腔镜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比较胃癌全胃切除术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优缺点。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68例患者施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分别为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Ⅰ组,n=46)、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ll—Y吻合术(Ⅱ组,n=12)及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Ⅲ组,n=10),探讨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优缺点。结果Ⅱ组Ⅲ组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均P〈0.05;Ⅱ组Ⅲ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均P〈0.05。Ⅱ组与Ⅲ组患者营养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相比,除体重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P型空肠袢Roux—ell—Y吻合术改良功能性空肠问置代胃重建方式较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更有利于患者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胃癌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术式对比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热灌注化疗(intraperitonealhyperthermicperfusionchemotherapy,IHPC)治疗腹部恶性肿瘤近期疗效毒副反应.方法对37例胃肠癌手术患者7例恶性腹水患者使用BR-TRG-Ⅱ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进行IHPC,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评估其近期疗效毒副反应.结果44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7例恶性腹水患者中5例腹水患者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有效率100%;患者生存质量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治疗前为(57.14±7.56),治疗后上升为(80.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血压偏低、脉搏偏快、高热发生率分别为6.8%、20.5%、6.8%,低蛋白、低钠血症发生率68.2%18.2%.化疗药物引起Ⅰ/Ⅱ度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肾毒性发生率分别为8.8%、23.5%、2.9%,少见Ⅲ/Ⅳ度毒副反应.10例姑息切除胃肠癌患者中位生存期13.2个月,1年生存率达56%.结论IHPC是消除恶性腹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治疗手段,IHPC后毒副反应小,根治术后患者有望能预防腹膜种植复发,改善预后.

  • 标签: 腹部肿瘤 恶性腹水 腹腔热灌注化疗 毒副反应
  • 简介:垂体瘤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第3位,因其细胞增殖及内分泌特性而表现出各种生物学行为。随着分子生物发展,对垂体瘤发病机制认识已有很大提高。垂体瘤发生、生长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存在密切相关性,对信号转导通路特殊靶点干预可能为垂体瘤提供治疗机会。本文重点综述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垂体瘤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方面的进展。

  • 标签: 垂体腺瘤 发病机制 信号转导通路
  • 简介:目的探索利用食管癌患者首周放射治疗时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图像,建立个体化计划靶区以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可行性。方法选取行根治三维放射治疗食管癌患者10例,获取每位患者治疗首周前5次及后续每周治疗前CBCT验证图像,将其导入治疗计划系统中,与治疗前定位CT图像配准融合。然后在每个CBCT图像上按患者治疗前靶区勾嘶原则,再次勾画临床靶区(clinictmnorvolume,CTV),并根据首周治疗摆位误差平均值外扩生成计划靶区(planningtumorvolume,PTVo将首周5个CBCT上勾画PTV轮廓映射到定位CT上合并生成PTVl,以此法生成后续2-6周IYFV2,、按照初始计划(PlanA)参数设置,保持靶区处方剂量及各危及器官限量要求不变,以PTV1靶区,制定一个新放射治疗计划,即患者个休化自适应放射治疗计划(PlanB)。用新计划(P1anB)95%剂量线评估PTV2覆盖度,通过剂量一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PlanA与PlanB中肺、心脏脊髓受照射剂量。结果PTV1体积比PTV休积小(P〈0.05);PlanB中处方剂量95%剂量线覆盖率分别为:PTV1=(98.9±2.0)%PTV2=(99.1±2.0)%,筹异兀统计学意义(P〉0.05)。PlanB危及器官所受剂量均小于PlanA:肺V20(25.1%vs26.9%)、平均剂量(14.0Gvvs15.1Gy),心脏平均剂量(16.7GyUS19.7Gy)脊髓最大剂量(42Gy:US43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患者治疗白饲CBCT图像资料反馈信息,可以有效减少计划靶区体积。修改后汁划可在后续治疗中开展,并能进一步减少靶区周同危及器官照射剂量潜在提高靶区剂量。

  • 标签: 食管肿瘤 自适应放射治疗 千伏级锥形束CT 危及器官
  • 简介: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探讨RASSFlAElf-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蛋白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方法构建含有72例非小细胞肺癌及1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组织芯片,以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TM-900(PV-9000)法检测RASSFlAEft-1在NSCLC与正常肺组织中蛋白表达。结果RASSFIAElf-1在肺癌组织中均呈异质性表达。RASSFlA在NSCLC组织中阳性率47.22%(34/72),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100%(10/10),两组间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RASSF1A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x2=4.379,P=O.036);RASSFlA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79,P=0.000)。Elf-1在NSCLC及正常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1%(53/72)及20.00%(2/10),两组间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O.001),其表达强度与NSCLC分化程度有关(x2=7.116,P=0.028);有淋巴结转移组Elf-1表达强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x。=5.304,P=0.021);Elf-1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间亦有差异(x2=6.791,P=0.034)。NSCLC组织中RASSFlAElf-1蛋白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0.433,P=0.000)。结论在NSCLC组织中RASSFlA表达下调和Elf-1过度表达可能与NSCLC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有关,RASSFlA及Elf-1基因表达检测有望作为NSCLC早期诊断、评估其侵袭性及转移性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肺肿瘤 RASSF1A ELF-1 非小细胞肺癌 蛋白质阵列分析 免疫组化
  • 简介:背景与目的: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期放疗及辅助化疗是新诊断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标准辅助治疗方案。但对于复发患者目前仍无标准挽救治疗方案。干扰素.B是一种临床常用细胞因子类药物.不但具有直接肿瘤抑制作用,也具有免疫调节抗血管生成效应。体内外研究显示,干扰素-β可增强TMZ亚硝脲类药物化疗敏感性,从而增强其抗胶质瘤作用。本项Ⅱ期临床研究评价TMZ联合干扰素-β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疗效不良反应。方法:年龄大于18岁、经病理确诊WHO分级Ⅲ~Ⅳ级胶质瘤、既往经标准一线TMZ化/放疗联合治疗后复发进展患者入组。患者接受干扰素-β3MIU/次,d1、3、5,皮下注射;TMZ200mg/(mz·d),d2-6,13服;28天一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每8周行脑MRI检查评价肿瘤反应率。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有效率(CR+P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6个月PFS率,次要终点是总生存时间(os)毒性。结果: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共30例(17例Ⅳ级13例Ⅲ级胶质瘤)患者入组。男23例,女7例,年龄22~73岁,中位年龄44.5岁。卡氏体力状况评分(KamofskyPerformanceStatusScore,KPS)70—100分,中位KPS评分80分。病理类型:间变星形细胞瘤10例,间变少突胶质瘤2例,间变少突一星形细胞瘤1例,胶质母细胞瘤17例。Ⅲ级Ⅳ级胶质瘤治疗客观有效率分别是38.5%29.4%(P〉0.05),中位PFS分别是10.0个月f95%CI:0.5~19.5)5.0个月(95%CI:3.0~7.0),中位0S分别是未达到9.5个月(95%CI:7.7—11.3),P〈0.05。主要不良反应包括I~Ⅱ级中性粒细胞下降(4例),血小板减少(3例),恶心/呕吐(3例),疲乏(8例),肝功能异常(3例),无Ⅲ/Ⅳ级不良反应。结论:替莫唑胺联合�

  • 标签: 胶质细胞瘤 替莫唑胺 干扰素-Β Ⅱ期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ERCC1、RRM1基因蛋门表达对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RRM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生存分析曲线分析其对生俘预后影响。结果ERCCl、RRMl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珲类型TNM分期莘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NM分期中,Ⅰa期ERCCl、RRM1阳性表达组生存预后较好,提示两种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18期患者中是一种保护因素。存IhⅢa期患者中ERCC1表达阴性组可以从含铂化疗方案中获益,可获得生存优势;RRMI表达阴性组对化疗药物吉西他滨敏感,可获得较长生存优势。在Ⅰ~Ⅲa期患者中ERCC1与RRM1表达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I及RRM1蛋白表达可以预测患者治疗疗效及预后,使患者从个体化治疗中获益。

  • 标签: 肺肿瘤 ERCC1 RRM1 个体化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介绍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标本取出直肠癌根治术临床应用.方法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12例直肠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肿瘤标本经肛门取出,行结肠-直肠(肛管)端端吻合.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5.4±3.6)岁.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23.6±85.3)min,平均失血量(75.6±15.2)ml;R0切除12例,D2清扫1例,D3清扫11例,肿瘤远切缘(3.1±1.8)c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2.1)d;除1例吻合口瘘外,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标本直肠系膜均完整,环周切缘均阴性,标本切缘均阴性;平均清扫淋巴结(18.9±6.3)枚,平均阳性淋巴结(3.6±1.4)枚.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3例.术后随访2~5个月,排便功能良好.结论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经肛门取出标本,完成结肠直肠(肛管)端端吻合,不违背肿瘤根治原则,技术上安全可行,并可避免腹部切口取除标本.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癌 自然孔道外科
  • 简介:目的优化建立一种敏感、简便、稳定地检测结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方法。方法构建K-Ras基因第二外显子12、13密码子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通过优化PCR及肽核酸与特异性引物浓度关系,达到有效模板浓度低样品K-Ras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成功构建K-Ras基因第二外显子12、13密码子野生型突变型质粒。肽核酸钳制PCR条件优化包括:(1)最佳复性温度58℃60℃;(2)有效模板浓度10^-6pg/μl;(3)引物浓度与肽核酸浓度最佳比例20∶1。在K-Ras突变型质粒与野生型质粒浓度比为1∶100时即可检测到突变。结论肽核酸钳制PCR技术较传统测序方法更为敏感,可以应用于有效模板浓度低样品,结肠癌个体化治疗前相关基因检测有效方法。

  • 标签: 肽核酸 结肠癌 K-RAS基因 西妥昔单抗 个体化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组Ⅲb及Ⅲc期结肠癌术后患者,在辅助化疗后继续行卡培他滨巩固化疗,观察对无病生存率影响。方法对人组2005年6月至2008年9月我院收治22例Ⅲb及Ⅲc结肠癌术后患者,行常规6个月辅助化疗,休息3-6个月之后给予6个周期卡培他滨口服巩固化疗,观察无病生存率及巩固化疗期间相关不良反应,无病生存率计算采用LifeTables分析法。结果使用卡培他滨作为Ⅲb及Ⅲc期结肠癌术后巩固化疗十分安全,初步观察复发转移率较低,无病生存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微。结论Ⅲb及Ⅲc结肠癌术后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巩固化疗可能改善无病生存率,值得进一步行大规模临床研究。

  • 标签: 结肠癌 卡培他滨 巩固化疗 无病生存率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放疗同期西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与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6月期间,42例放疗同期化疗食管癌病例,临床分期Ⅱ-Ⅲ期。均为CT定位,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60-68Gy。均于放疗第1、28天联合化疗,根据同期化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22例联合西紫杉醇加顺铂方案,TP组;20例联合顺铂加氟尿嘧啶方案,DF组。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0年12月,随访率100%。两组有效率:TP组81.8%、DF组75.0%(P〉0.05)。1、2年局部控制率:TP组86.4%、63.6%;DF组80.0%、60.0%(P〉0.05)。1、2年生存率:TP组81.8%、59.1%;DF组80%、50%(P〉0.05)。急性毒副反应,白细胞减少发生率TP组明显高于DF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TP组明显低于DF组。结论:适形放疗同步西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治疗食管癌较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可提高有效率、局部控制率生存率。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但经积极治疗后可耐受,能够继续完成治疗。

  • 标签: 食管癌 放疗 化疗 多西紫杉醇 预后 毒副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1(PP1)对恶性黑色素瘤转移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blot检测PP1蛋白在非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HMCB及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WM266-4中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未转移恶性黑色素瘤及20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标本中PP1表达。结果:本研究证明非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PP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1在转移及未转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差异表达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方面的研究开辟新方向。

  • 标签: 蛋白磷酸酶-1 蛋白 恶性黑色素瘤 转移
  • 简介:背景与目的:全脑放疗是治疗脑转移癌主要治疗手段。本文总结全脑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单病灶脑转移癌疗效。方法:30例恶性肿瘤单病灶脑转移癌,全脑放疗DT39~45Gy后,以三维适形放疗追加转移病灶DT10~16Gy,常规分割1次/d,5次/w,总剂量DT55Gy。结果:6例CR,21例PR,3例NC,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3.3%(22/30)、40%(12/30)、13.3%(4/30),平均生存时间11.9个月。结论:全脑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单病灶脑转移癌,可以缓解颅脑神经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标签: 脑肿瘤 三维适形 放射疗法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MTA1对食管癌转移相关基因影响。方法用RNA干扰方法在食管癌细胞系KYSE150中沉默MTA1基因表达,随后进行转移相关基因芯片分析。以两次芯片分析中均上调2倍以上(或下调1/2)差异显著基因。通过DIVID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进行geneontology通路分析。结果在两次基因芯片分析中均有意义上调基因共有7个,分别是LAMC1、MMP14、MMP15、MDM2、AP15、ODC1、PTGS2;而两次均显著下调基因共有14个,它们是CSF1R、HGF、IGF2、ITGA6、MMP9、MMP11、MMP13、CASP8、CTSD、TMPRSS4、THBS2、TIMP1、ENPP2、SNCG。通过在DAVID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中对上述表达差异显著基因进行通路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5条信号通路上,分别是肿瘤信号通路(MDM2、CASP8、CSF1R、HGF、ITGA6、LAMC1、MMP9、PTGS2)、ECM受体整合信号通路(LAMC1、THBS、ITGA6)、基质金属蛋白酶信号通路(TIMP1、MMP9)、小细胞肺癌信号通路(ITGA6、Cox2)黏着斑信号通路(ITGA6、HGF、IGF2)。结论MTA1参与转移相关一系列分子改变事件,尚需进一步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这些基因调控信号途径。

  • 标签: MTA1 肿瘤转移 食管癌 RNA干扰 基因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