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中央颞区波儿童良性癫痫(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海马不同分区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变化,分析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和临床指导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44例BECTS患儿和3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脑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数据,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分别分析前、后海马与全脑功能连接改变。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BECTS患儿左侧前海马与右侧楔前叶、右侧顶下小叶、左侧颞中回的功能连接度降低(P<0.001);右侧前海马与左侧颞中回颞极、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额中回眶部的功能连接度降低(P<0.001);左侧后海马与左侧海马、右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降低(P<0.001);右侧后海马与右侧舌状回、右侧海马旁回的功能连接度升高(P<0.001)。结论BECTS患儿海马与全脑功能连接特征发生改变,对于理解BECTS潜在的神经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 海马 功能连接 静息态 血氧水平依赖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撕脱骨折患者中,选取其中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43例,甲组单纯应用缝线内固定方法治疗,乙组应用缝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方式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并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86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经过统计患者情况发现,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均较好,无一例出现关节僵硬、韧带松弛、关节疼痛、关节炎等术后并发症。乙组患者膝关节平均评分明显高于甲组患者膝关节平均评分;乙组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明显优于甲组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乙组患者主观膝关节平均评分明显高于甲组患者主观膝关节平均评分,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缝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方式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撕脱骨折的效果较好,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明显提高,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空心钉内固定 缝线内固定 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共焦显微镜在阿米巴性角膜炎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疑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20例,给予共焦显微镜检查,同时进行角膜涂片和阿米巴原虫培养,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确诊为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16例。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阿米巴包囊和/或神经炎表现12例确诊,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为60.0%;角膜涂片发现阿米巴包囊12例(60%),阿米巴原虫培养13例(65.0%)。结论共焦显微镜检查是一种无创,直观,快速有效的活体检查手段,在阿米巴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共焦显微镜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 诊断 应用
  • 简介:苏雪林长篇小说的女主人公杜醒秋折射着作者自己的心态.杜醒秋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新潮女性,其爱情悲剧的祸首元凶是母女之间的情爱.正是这温柔的陷阱,造成了女主人公紫色(份痕累累)的心.

  • 标签: 苏雪林 长篇小说 棘心 杜醒秋 爱情悲剧 母女情爱
  • 简介:摘要目的对状秃发性毛囊炎的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方法资料选自本院收治的状秃发性毛囊炎患者60例,对这6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随访观察。结果患者于我科诊疗并随访1年,经各类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配合试验性治疗,最终以小剂量激素对症控制效果良好。结论该病反复发作,既往无长期有效治疗经验报道,值得于我院对状秃发性毛囊炎患者疗效进行随访观察。

  • 标签: 棘状秃发性 毛囊炎 随访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腰椎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64例的L4/5单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静态固定组40例采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动态固定组24例采用动态Coflex固定系统。结果两组患者最后随访时的腰疼与下肢痛VAS评分、Prolo功能分级、腰椎JOA评分、ODI评分明显优于手术前(P<0.05);两组组间术前与最后随访时的腰疼与下肢痛VAS评分、Prolo功能分级、腰椎JOA评分、ODI评分的对比(P>0.05)。结论后路减压与腰椎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治疗效果较好,没有相邻节段退变症状的出现,但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还需要深入对比研究的结果与长期的随访。

  • 标签: 腰椎 棘突间动态固定 相邻节段退变
  • 简介:五年研究发现,人群藐小隙吸虫感染率与蛔虫感染率明显相关,推测年龄趋向性行为系共同的易感因素;同时化疗后,与钩虫感染率明显负相关性及与鞭虫感染率明显相关性基本消失,与血吸虫感染率几无相关,可能因不同的感染方式、途径,及较低的感染率所致。吡喹酮治疗对人群藐小隙吸虫感染率下降效果显著。

  • 标签: 藐小棘隙吸虫 感染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波(BECT)的临床特征、脑电图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2015年4月,在本院小儿内科住院及门诊共收治的符合BECT诊断标准并完成6个月~4年随访的75例患儿,总结其临床资料、脑电图及治疗随访资料。结果75例BECT患儿中,男42例,女33例;发病年龄3岁~13岁,中位年龄7.5岁,发作类型为部分运动性发作33例,其中复杂部分性发作10例,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42例及两种发作类型均有2例。结论BECT临床发作于睡眠密切相关,脑电图放电多位于中央或中颞区,多数预后良好,但也有少部分患儿预后不良。

  • 标签: 儿童良性癫痫 睡眠 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伴中央-中颞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34例伴中央-中颞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患者,对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脑电图检测结果展开分析探讨,进一步对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有102例患者在睡眠情况下病情发作,所占百分比为76.12%,有28例患者在清醒状态、睡眠状态下都有发作情况,所占百分比为20.90%,剩下的4例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疾病发作,所占百分比为2.99%。结论伴中央-中颞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疾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癫痫综合病征,这种疾病预后处理效果较好,因此需要及时的开展诊断治疗过程提升疗效。

  • 标签: 伴中央-中颞棘波灶 儿童良性癫痫 脑电图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采用保留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方法治疗的87名患者术后1年及3年的疗效,采用JOA评分,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和3年的对照。结果术后1年和术后3年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4.0±9.0)%和(85.4±8.1)%,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既可对腰椎管狭窄进行减压,又可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损害。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棘突韧带复合结构 椎管潜行减压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腰椎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和术后椎间盘再突出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月40例采用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4例,年龄39~77岁,平均58.3岁;后路单纯开窗减压+Coflex固定15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Coflex固定25例.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随访均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及椎间隙高度指数变化.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行腰椎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ODI和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3.88±16.34和5.94±1.39降至末次随访的14.63±6.84和1.13±0.9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间隙活动度8.32±3.56,术后3.64±2.7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明显提升(P〈0.05),随访末期椎间隙高度指数逐渐下降,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例行单节段减压、椎间盘切除+Coflex固定患者术后6个月内原有症状加重,MRI检查提示有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率7%;1例患者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近期疗效显著,但术后有再突出风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选择需慎重,术后指导不可忽视.

  • 标签: 腰椎 退变性疾病 COFLEX 棘突间固定 再突出
  • 简介:摘要目的对状秃发性毛囊炎的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方法资料选自本院收治的状秃发性毛囊炎患者60例,对这6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随访观察。结果患者于我科诊疗并随访1年,经各类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配合试验性治疗,最终以小剂量激素对症控制效果良好。结论该病反复发作,既往无长期有效治疗经验报道,值得于我院对状秃发性毛囊炎患者疗效进行随访观察。

  • 标签: 棘状秃发性 毛囊炎 随访观察
  • 简介:摘要:猪线虫病与球蚴病属于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这两种疾病都有发病率高、隐蔽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对养殖影响极大。近些年有关猪线虫病与球蚴病的研究不断增多,本文结合实际,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对猪线虫病与球蚴病的临床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展开探究论述,提出几项观点与建议,以供借鉴参考。

  • 标签: 猪线虫病与棘球蚴病 临床特点 危害 防治措施
  • 简介:这些均提示TGFβ1在肝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中起作用,抑制细胞凋亡可达到保护肝细胞损伤的目的,体内及体外试验均发现它们可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1)

  • 标签: 凋亡肝细胞 损伤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瘤(BPDCN)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全世界报道儿童病例不足百例。BPDCN临床进展呈高度侵袭性,极易累及骨髓,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期不足2年。BPDCN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多采用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了提高对BPDCN的认识,本文对BPDCN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预后以及儿童病例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海省牧业区球蚴病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为有效防控球蚴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青海省牧业区球蚴病监测点数据,采用ArcGIS 10.8软件绘制球蚴病例分布地图进行可视化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5软件进行空间扫描和球蚴病例的聚集性分析;采用GeoDa 1.14软件和ArcGIS 10.8软件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球蚴病流行的相关因素。结果2019年青海省牧业区球蚴病监测点共监测64 741人,病例829例,患病率为1.28%,病例分布具有空间相关性(Moran's I=0.41,P<0.001)。空间扫描分析一类聚集区有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久治县、达日县和甘德县(LLR=460.77,RR=9.20,P<0.001)。牧业区球蚴病的流行与年降水总量呈正相关(β=0.13,P=0.036),与人口密度(β=-1.36,P=0.019)和医护比(β=-25.60,P=0.026)呈负相关。结论青海省牧业区球蚴病例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年降水总量增加,其流行风险增加,人口密度和医护比增加,其流行风险降低。

  • 标签: 棘球蚴病 空间特征 空间滞后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线对体外培养球蚴的杀伤作用及对其生长阻滞和DNA损伤45α(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45 alpha,Gadd45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自然感染的羊肝脏中的球蚴,分为7组,分别以0(对照)、20、40、60、80、100、120 Gy的6兆电子线(6 MeV)进行1次放射。放射线照射后培养1、3、5、7 d时,光镜下观察球蚴的生长情况;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放射线照射后培养7 d时,对照,20、40、60 Gy组球蚴Gadd45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剂量组放射线照射后1、3、5、7 d时,光镜下球蚴结构崩解,勾突脱落,且球蚴死亡率与放射线照射剂量呈正相关(r = 0.81,P < 0.05)。放射线照射后培养7 d时,与对照组(100.00 ± 0.00)比较,20、40、60 Gy组球蚴Gadd45α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79.74 ± 80.08、759.38 ± 160.98、1 666.68 ± 316.36,P均 < 0.01),且与放射线剂量呈正相关(r = 0.93,P < 0.01)。结论放射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球蚴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且与放射线的剂量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Gadd45α基因可能参与放射线所致体外杀伤球蚴的分子机制。

  • 标签: 放射疗法 棘球蚴 杀伤 生长阻滞和DNA损伤45α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