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对于外科切口感染性疾病的影响。方法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实行常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此期间随机抽取110例外科手术患者,将其定义为对照组;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实行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在此期间同样随机抽取110例外科手术患者,并将其定义为实验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而总结加强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对于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经强化感染管理后的外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明显降低外科手术导致的切口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 标签: 感染管理 外科切口感染 强化管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科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感染科护理管理情况。结果通过实施护理管理,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共监测出空气超标2.74%,物体表面超标2.86%,医务人员手超标1.21%,分别较管理前下降1.25%、1.42%、0.63%。两年间我科2528名住院病人共发生医院感染8名,医院感染率0.32%,同比下降0.36%。结果感染科加强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感染科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IV感染者合并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的情况,为HIV感染防治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共有27144名受检者进行进行HIV、乙肝、丙肝以及梅毒四项检查,比较HIV感染者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的情况。结果其中HIV(1+2)抗体阳性并经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证为艾滋病感染者共171例,在171例HIV感染者中,合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为17例(5.89%);合并丙肝抗体阳性的为3例(1.75%);合并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的为37例(21.64%),即HIV感染者中合并梅毒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合并乙肝、合并丙肝感染率。合并乙肝、丙肝的为1例(0.58%);合并乙肝、梅毒阳性的为4例(2.34%);合并丙肝、梅毒阳性的为2例(1.17%);合并乙肝、丙肝、梅毒阳性的为1例(0.58%),合并单个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合并双重病毒感染率、合并多重病毒感染率,合并双重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合并多重病毒感染率。结论在HIV感染者中,往往合并乙肝、丙肝、梅毒的双重或者多重感染,且合并梅毒有较高的感染率,即在HIV感染者治疗的过程中,应当多注意患者的双重或者多重感染,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改善预后。

  • 标签: HIV感染者 乙肝 丙肝 梅毒 双重感染 多重感染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监控护士的自我效能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方法监控护士通过提高知识水平,落实质控措施,采取有效监测对比。结果提高了执行力,医院感染率由2.64%下降至1.80%,达到了特定目标。结论监控护士在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监控护士 自我效能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科在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医院感染科通过进行完善医院管理组织、贯彻落实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加强医院管理控制等方面内容,为减少医院感染率与增强感染科整体工作水平起到了有效作用。结果:在对医院进行控制感染管理工作后发现,本院2015-2019年发生感染现象的住院患者越来越少,已由2015年的2.3%下降到2019年的1.9%,其管理效果突出[1]。讨论:医院感染科在控制医院发生感染中起到了良好作用,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情况,增强护理安全性,维护医院良好名声,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 标签: 感染科 感染管理 控制 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综合护理措施对于感染控制科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作用。方法:针对100名接受感染控制科护理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进行研究。然后以随机法将病人纳入到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有5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出现率、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合格率以及SAS、SDS评分。结果:研究组多重耐药菌感染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感染控制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147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合并血流感染为条件分为合并血流感染组(66例)与非合并血流感染组(81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各组同时期尿白细胞含量、血小板浓度(PLT)、C反应蛋白(CRP)水平、空腹血糖水平、白蛋白(ALB)水平、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合并血流感染组CRP水平、空腹血糖水平、D-D、PT、APTT和FIB明显高于非合并血流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血流感染组PLT、ALB水平及ATⅢ明显低于非合并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分布、TT及尿白细胞含量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S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泌尿系统感染合并血流感染与CRP、空腹血糖水平、D-D、PT、APTT和FIB呈正相关性(P<0.05),与PLT、ALB及ATⅢ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PLT、CRP水平、空腹血糖水平、ALB水平、D-D、PT、APTT、FIB及ATⅢ水平为泌尿系统感染合并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

  • 标签: 泌尿系统感染 血流感染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在当前医院管理当中,感染控制既需要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对保洁人员加强管理,因为进行环境的清洁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工作内容。保洁人员在医院感染传播途径的切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患者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环境,所以提高保洁人员的管理力度势在必行。

  • 标签: 感染科 保洁人员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应用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相结合模式对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实施干预性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内一科收治的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0例。采用常规医院感染控制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干预性管理;采用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相结合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干预性管理。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出现感染事件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住院治疗期间的感染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相结合模式对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实施干预性管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感染管理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控制的特点,评价强化护理管理的价值。方法:观察对象为50例住院患者,于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我院进行临床研究,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强化护理管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管理。根据两组护理管理数据比较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数据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感染控制中采用强化护理管理,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强化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科 控制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耐药菌感染患者接受医院感染控制护理干预的效果状况。方法:分组(遵循1:1原则,随机法)分析80例老年患者(均为耐药菌感染,且就诊于2023年1月至12月),即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观察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相关知识知晓率、护理质量更理想(P<0.05)。结论:老年患者出现耐药菌感染后,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护理干预,能让患者多了解有关耐药菌感染方面的知识,并在行动方面更好的落实和执行,利于良性调控疾病转归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呼吸系统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医生对病原谱和抗感染策略的掌握是诊治该类疾病的关键,难点在于经验性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及针对可能菌种选择有效药物。本文将结合儿童呼吸系统感染部位及其常见病原体,参考相关指南,对规范选用抗菌药物提出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康唑用于预防老年重症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老年感染性疾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3例,单纯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22例,在采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氟康唑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有6位感染了霉菌,有16例没有感染;在对照组当中有15位感染了霉菌,有8位没有感染,经对比分析发现治疗组的预防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整个治疗过程,所有接受预防的患者都未曾出现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氟康哇在预防老年重症细菌感染方面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应大力推广。

  • 标签: 老年重症感染 氟康唑 霉菌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