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中国历史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帝制终结的1912年,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以及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些时间节点,一方面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划分为不同阶段,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变化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又多少遮蔽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某些共相特征,使人们不易见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其中最难逾越的是1949年这一分岭,它又和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的学科畛域交织在一起,使情形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跨越时间界限、突破学科畛域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并作了有益的尝试。哈佛燕京学社为此举办以“再思1949年分岭: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对话”为主题的工作坊,邀约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十余名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围绕相关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方法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鉴于工作坊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为扩大跨时段、跨学科研究路径在中国学界的积极影响,特将会议纪要完整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 标签: 1949年 历史学者 政治学 分水岭 对话 跨学科研究
  • 简介:长期以来,《清凉传》的修纂史与佛教在五台山的传衍一直相伴随。基于佛教“汉化”的心态,以及真实的历史情境,《清凉传》运用了以“借重凭依”为特色的论证阐述策略,在论述背后,我们得以窥见中古时期五台山从“紫府”到“文殊道场”的历史转变过程,以及其时的佛教圣山观念。主要观念有二:其一是护佑皇家的德之山;其二是咫尺神州的佛土圣境。《清凉传》在一定程度上是“帝王将相”的佛教史,其论述方式与传统史书“求其实”的精神略有不同,但还是较好地体现了五台山思想文化之特色,展示了五台山佛教独特的历史风貌。

  • 标签: 清凉传 五台山 佛教汉化 佛教圣山 长安
  • 简介:“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习近平主席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道出了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同生共荣的关系,也为香港佛教回归祖国20年的精彩篇章描画出深沉而广阔的大背景。正如习主席所说,回归后的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化。

  • 标签: 回归祖国 香港 佛教 光心 交流合作 习近平
  • 简介:以周绍良副会长为团长,游骧副秘书长为副团长的中国佛教协会友好访朝团一行五人,应朝鲜佛教徒联盟中央委员会(以下简称“朝佛联”)的邀请,于7月2日至13日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受到“朝佛联”的热情接待,访问成功,我们满载着朝鲜人民的高义友谊而归。当7月2日下午代表团抵达朝鲜首都平壤时,就受到“朝佛联”黄副委员长、沈秘

  • 标签: 朝佛 周绍良 中国佛教协会 副团长 法门眷属 佛教界
  • 简介:《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一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一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 标签: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
  • 简介:8月12日至23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行,在深圳大运村里有一栋3层的建筑物,行驶在大运村里的每一辆电瓶车路过门口时都会报站指出这里是宗教服务中心站。它就坐落在升旗广场的旁边,是特地为大运会运动员准备的宗教活动中心,内设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4个活动室以及4个综合活动室(以备东正教、印度教、犹太教等之需)和1个静思室。本届深圳大运会共有15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注册人数约1.2万人,这些来宾中,80%左右都有宗教信仰。为了满足他们的信仰需求,中国政府组织了包括管理人员、宗教教职人员、大运会志愿者在内的107人的宗教服务团队,为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和随团官员提供每天24小时的宗教服务。大运会的赛场上洋溢的是激烈的拼搏与紧张的角逐;宗教服务中心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和睦、温馨、感恩、动情。本刊特邀为大运会提供宗教服务的4位教职人员,采撷他们印象里最深刻的场景,生动讲述他们特别的大生活。无论是总结记叙还是日记形式,字里行间,我们都能体会到他们作为大运会宗教服务者的热诚、自豪。他们通过自己周到的服务,展示了中国宗教的风采,赢得到了大运会运动员的心。

  • 标签: 宗教教职人员 生活 快乐 服务中心 宗教服务 大运会
  • 简介:乞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乞讨在当代中国的泛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在如何对待乞讨和乞讨者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其中价值观的矛盾及其所引起的道德困境构成了对乞讨现象争论的焦点.我们必须把乞讨作为一种手段和乞讨者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自愿选择区别开来.如此才能对乞讨之中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乞讨者和施舍者之间的关系、乞讨者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道德定位,并为处理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 标签: 乞讨 乞讨行为 乞讨资格 道德困境
  • 简介:明代岭南思想家湛若1537年途经滕县写下的《吊文公词》,既是一篇被作者的各种文集失收的佚文,有其自不待言的文献学价值;又是一篇罕见地高度评价滕文公的孟子学文献,在人们几乎不把评价滕文公当作问题意识的孟子解释史中,饱含耐人寻味的思想史价值。

  • 标签: 湛若水 滕文公 《吊文公词》 孟子学文献 孟子解释史
  • 简介: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存在着一批表现儒家“亲亲隐”观念的画像和铭文(习称汉画),为考察早期儒家亲亲隐这一学术公案和消除当前相关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亲亲隐是对血缘亲情的维护,亲属之间的相互保护是率真的表现,是对人性的尊重,“隐而任之”兼顾了亲情和公义,是亲亲隐中的责任担当。亲亲隐与血亲复仇是孝悌思想的两个重要侧面,同’根相生,儒家对血亲复仇的重视与播扬,是在亲亲隐流播线路上安装的预防滥隐闸门,体现了儒家对亲亲隐利与弊的深入鉴察,对可能出现的徇私枉法行为提供了有效制约。司法腐败无论是品格还是意趣,都跟儒家的亲亲隐别同霄壤,亲亲隐本身并不具备生发司法腐败的基因。亲亲隐题材汉画是早期伦理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深入地考察早期儒家孝道伦理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出土汉画 亲亲相隐 隐而任之 血亲复仇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善利万物而有静”和“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
  • 简介:《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实现课程目标,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侧重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乡土地理极富地方特色,往往是绝无仅有。

  • 标签: 乡土地理 情感态度 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