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口腔多数疾病是在以细菌为主多种炎症因子作用下发生,炎症因子引发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机体破坏。口腔内不同组织炎症是复杂且多因素参与,与许多系统性疾病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s)作为一类病原体模式识别受体,能够识别病原模式相关分子并启动固有免疫应答。研究显示,TLRs在多种口腔疾病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就TLRs与口腔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TOLL样受体 口腔疾病 炎症反应 固有免疫
  • 简介:目的:研究无牙颌固有条件对总义齿固位力影响.方法:本研究对31名无牙颌患者进行口腔混合唾液量及黏度测定,黏膜厚度测量,承托面积、牙槽嵴高度及总义齿固位力测定,并对影响下颌总义齿固位力相关因素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上颌总义齿固位力约为下颌5.7倍以上.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自变量黏膜厚度被收入回归方程,在未收入回归方程自变量中,唾液黏度与固位力相关性最大.结论:上颌总义齿固位力远大于下颌总义齿.黏膜厚度、唾液黏度是影响下颌总义齿固位力主要因素.

  • 标签: 义齿 无牙颌 固位力 黏膜厚度 唾液黏度 牙槽嵴高度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创新直接法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丙烯酸树脂暂时修复体精确性。把常规托盘做修改使患者能够完全咬合,在牙体预备前用这种改良开放托盘制取精确过渡印模;在牙体预备之后,将盛有丙烯酸树脂过渡印模放回到患者口内,通过咬合使其进入已标记印模材位置。这种压力过渡印模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提高暂时修复体精度简便易行方法。

  • 标签: 直接压力 暂时性修复方法 全口咬合 开放托盘技术
  • 简介:本文展示是一例双侧下颌后牙区局部牙齿缺失.伴重度下颌骨水平吸收和中度垂直吸收病例.采取了一种新牙槽嵴劈开术后快速正畸技术。牙槽嵴劈开术是使用超声骨刀在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区扩宽牙槽嵴,为牙齿移动开辟通路。术后立即开始固定正畸,将第一前磨牙远中移动、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至术区。在刃状牙槽嵴顶进行牙齿移动通常较为困难.通过手术则可以促进并加快牙齿移动。不仅如此.将邻近缺牙隙牙齿移动到术区,一方面原有的骨缺损区可以被移入牙齿伴随牙槽骨充填弥补.同时新开辟第一前磨牙近中间隙区也有足够新生骨量进行种植体植入,种植体植入后,患者很快进行了永久性修复。

  • 标签: 牙槽嵴顶 正畸治疗 病例报告 种植体 术后 外科
  • 简介:目的采用群体、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评估发展为频发性头痛各种潜在危险因素,包括TMD各种症状和体征,同时也评估了头痛及TMD肌肉源性和关节源性体征对该样本人群生活质量影响。材料方法调查了4255名个体医疗史和牙科及社会人口统计参数,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这些参数与频发性头痛做相关分析,通过体格及精神健康问卷对头痛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该样本人群中9%报告有频发性头痛。发现咀嚼肌群压痛、既往有咀嚼肌痛病史、耳鸣、颞下颌关节区压痛、睡眠障碍、身心失调、女性等因素在整个样本人群中危险性比值比(OR)有显著性。肌肉压痛更显示有剂量效应关系。受过高等教育个体发展为频发性头痛危险性低。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和弹响史、吸烟、酒精滥用、使用避孕药、经济收入和慢性疾病史均未发现与频发性头痛有显著性相关。主诉有频发性头痛患者其体格及精神健康分值有显著性降低。有肌肉压痛个体,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生活质量指标均低下。结论除颞下颌关节压痛之外,肌肉压痛与频发性头痛发生有显著相关。由于各种共变量都已包含在该模型中,因而该相关性是可靠

  • 标签: 头痛 压痛 生活质量 TMD 人群 颞下颌关节
  • 简介:目的:了解牙周病单纯性牙周治疗与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具体内容,并对其疗效展开相应评估。方法:本次研究由我院收治牙周病患者参与实施,共78例,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在患者临床治疗中,针对单纯性牙周治疗、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两种方案不同应用,所有患者以1:1比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患者牙周参数各项指标比较上来看,观察组患者指标对应数值显示更有优势,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从牙周病临床治疗效果发挥以及治疗安全性两方面进行分析,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较单纯性牙周治疗方案应用价值更高,临床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牙周病;单纯性牙周治疗;牙周正畸;疗效
  • 简介:目的:改善种植体周围骨质量对于种植体植入术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有显著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在本研究中,在不同雷奈酸锶(Strontiumranelate.SR)浓度(锶离子[Sr^2+]浓度分别为0、2、20、40和80mmol/L)溶液中实现钛表面雷奈酸锶-壳聚糖涂层包覆,以期利用锶离子(Sr^2+)促进骨组织结合作用。采用X线衍射仪(X-ray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FTIR)表征载雷奈酸锶壳聚糖涂层理化性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coupledplasmaopticalemissionspectrometry,ICP-OES)测定药物涂层溶解/释放机制。同时,通过研究原代成骨细胞(PrimarYosteoblasts,POBs)细胞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关键成骨基因表达定量分析评估体外细胞应答水平。结果:XRD和FTIR结果显示.只有少量雷奈酸锶通过氢键或共轭效应与壳聚糖发生化学反应。Sr^2+爆发性释放期(70%-85%)出现于最初三天,紧接着进入较为缓慢释放阶段。当雷奈酸锶处于较低浓度(2mmol/L或者20mmol/L)时.载有雷奈酸锶壳聚糖涂层对细胞应答促进作用体现在原代成骨细胞增殖上升.ALP活性增加以及人骨形成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Runx-2)、ALP和骨钙蛋白高表达;但当雷奈酸锶处于较高浓度(40mmol/L或者80mmol/L).该涂层反而抑制原代成骨细胞(POB)生长。结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钛表面包覆雷奈酸锶负载壳聚糖涂层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促进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为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一个潜在新方法。

  • 标签: 原代成骨细胞 雷奈酸锶 表面涂层 壳聚糖 钛表面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 简介:目的:本研究采用种植体作为固定装置,初步探讨种植体固定与DDM植入改良三明治增高牙槽嵴术应用可能性.方法:杂交家犬6只,随机分为3组.拔除所有的前磨牙,在下颌前磨牙区,施种植体固定改良三明治增高牙槽嵴术,在术后4周、9周、14周依次处死两只动物,所有标本经脱钙组织学检查(HE、新三色)、非脱钙组织学检查(荧光、甲苯胺蓝).结果:术后14周,DDM已基本吸收形成骨,三明治区形成成熟骨小梁及骨皮质,种植体为骨性结合.结论:种植体固定和DDM植入改良三明治术是治疗萎缩牙槽嵴一种可采用方法,为将来临床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 标签: 种植体固定 三明治技术 牙槽嵴萎缩 实验 DDM植入 牙槽嵴增高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包含骨缝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具有生物力学特性包含骨缝动态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行常规头部平扫及三维数字影像重建,利用原始DICOM数据建立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在MSC.Metant前处理软件工具中划分网格。结果:建立了完整颅面复合体三维体几何模型和包含骨缝完整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由630,379个单元和148,143个节点组成。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活体颅面骨合体三维有限元数字化建模方法。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工具MSC.Marc相结合方法,建立包含骨缝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是一种快速有效方法。

  • 标签: 颅面复合体 计算机模拟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开[牙合]患者[牙合][牙合]干扰特征。方法169例女性开[牙合]患者根据有无TMD分为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组)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一)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模型进行研究,来比较两组患者早接触等[牙合]干扰特点。结果TMD(+)组开骀患者中,57.8%患者存在着正中颌位[牙合]干扰,明显高于TMD(-)组(P〈0.05)。终末位置上不稳定和由于磨牙早接触引起下颌前方偏移是伴有TMD开[牙合]患者常见两种咬合特征。结论本研究提示开[牙合]患者中早接触等功能性因素和颞下颌关节病发病有关。

  • 标签: 开[牙合]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咬合干扰
  •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确定牙周维护期患者对超声洁治和手工洁治喜好程度。3个诊所469名患者回答了含13项内容问卷。结果表明对超声洁治喜好程度高(74%)。由于这种偏爱而增加依从性可能性被讨论。

  • 标签: 牙周维护期 超声洁治 手工洁治 接受程度 刺激声音 疼痛
  • 简介:目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是头颈部感染严重并发症,由于缺乏对DNM理解,死亡率过高。我们评估了牙源性DNM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结果,并评估了影响DNM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最新概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牙源性感染导致DNM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牙源性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 严重并发症 DNM
  • 简介:种植体植入后修复,特别是牙间乳头形态恢复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当骨丧失量大及牙糟嵴粘膜菲薄时更是如此。本文描述在下颌游离缺牙部位制作具有牙龈乳头形态种植义齿修复。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口腔美观得到恢复,并能保证义齿卫生得到维护。

  • 标签: 牙龈乳头形态 特殊处理 后牙区 种植单冠 美观 卫生
  • 简介:目的研究安氏Ⅱ^1类人群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动态咬合接触情况,探讨牙尖交错位稳定性、肌位一牙位一致性(平衡性)及其相关牙胎形态因素。方法对60名未经过正畸治疗安氏Ⅱ^1类受试者进行检查,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其肌位到牙位运动过程中动态骀接触情况,在模型上分析牙殆形态,利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牙尖交错位上骀力中心点与中线垂直距离、左右侧殆力差值及骀接触点数目在三次重复测量中均无显著差异;②肌位牙位不调与否两组间在上下牙弓后段宽度上存在差异;③两组间在Spee曲线深度、Spee曲线流畅性、磨牙近远中向指数等垂直向及矢状向指标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类人群具有一定牙尖交错位稳定性;肌位牙位一致性与牙弓后段宽度协调性有关,而与该人群垂直向及矢状向牙殆形态异常无关。

  • 标签: 接触 T-ScanⅡ肌接触位 牙尖接触位
  • 简介:背景:应用短种植体(7mm)修复后牙缺失临床资料较为有限。目的:报道在颌骨萎缩后牙区使用短种植体(7mm)负载1年后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27名患者,用217枚种植体支持165个固定修复体。手术植入时即安装好最终基台,11名患者(18枚种植体)采用丙烯酸树脂制成暂时冠/桥即刻负载。在患者水平观察以下指标: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和边缘骨吸收。结果:随访7个月后有3名患者5枚种植体失访。1年随访期内.127名患者中有6名患者、217枚种植体中有10枚种植体发生失败,在患者水平和种植体水平成功率为95%:平均骨吸收水平为1.27mm(标准差=067mm);惟一观察到并发症是有1枚种植体出现了种植体周围炎。结论:7mm短种植体负载1年后获得了较高成功率(患者水平和种植体水平成功率为95%).表明应用短种植体是一种可行方案,但还有待于更完善长期随访加以证实。

  • 标签: 即刻负载 一段式种植 前瞻性研究 短种植体
  • 简介:渗透树脂作为一种新型充填材料,因其具有低粘性特点及更小表面张力,可进入龋损微小孔隙并堵塞封闭形成屏障,起到阻止龋损进展作用,因而使用渗透树脂预防和治疗早期釉质龋逐渐受到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关注。鉴于渗透树脂具有优越物理化学性能,本文对渗透树脂渗透性、老化性以及对显微硬度影响进行讨论。

  • 标签: 渗透树脂 早期釉质龋 渗透性能 紫外老化 显微硬度
  • 简介:原因与目的:种植体与修复基台连接处存在着微隙.构成细菌污染区域,这一特点使得软组织一种植体界面的重要性更加被重视。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对ANKYLOS无间隙种植系统与周围软组织之间界面的研究。

  • 标签: 周围软组织 种植体界面 动物实验 组织学分析 实验研究 摘要
  • 简介:经典粘接类间接修复体是在技工室完成,需要两次就诊:第一次完成暂时修复,第二次完成修复体粘接。本文描述是修复体粘接步骤,包括修复体试戴、精修完成以及粘接后抛光,属于粘接类嵌体和高嵌体最新技术第二部分内容。本文将用两个病例逐步地介绍其临床操作程序;其中修复体和窝洞粘接处理以及树脂水门汀选择是重点需要注意地方。随着对粘接基本原理认识以及由于粘接材料和技术进步,本文所阐述简化方法可能为后牙提供一种可预估粘接修复手段。

  • 标签: 粘接材料 修复体 后牙 间接 树脂水门汀 暂时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