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分析细节化管理的临床应用成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 2016年 2月 -2018年 3月在神经外科病区住院的颅脑损伤合并气管切开的患者参与调查。将实施细节化管理前, 2016年 2月至 2017年 2月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施细节化管理后, 2017年 3月至 2018年 3月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有效湿化、安全吸痰、气管导管和切口护理、翻身拍背胸部体疗、口腔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化护理管理:加强质量控制架构;强化呼吸道护理措施,改良气管切开切口护理,改进口腔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 GCS评分为( 13.11±1.29)分, 对照组为(10.92±1.24)分,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常见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套管移位脱出)的发生率为 6%( 3/46),为肺部感染 3例,对照组则为 23%( 11/46),为肺部感染 8例,气管切开切口感染 2例,套管旋转移位 1例。 结论:采用细节化管理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益于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 标签: 细节化管理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县级三级乙等医院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形成因素,为高危患者的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了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 月—2019年12月我院发生的47例医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找出导致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原因、高发科室及常见部位,并提出预防措施。 结果 47例患者共有发生53处压力性损伤,多发压力性损伤(≥2个部位)5例,占10.7%,单发压力性损伤 42 例,占89.3%。结论 影响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因素众多,关注措施的落实有效降低院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 标签: 医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 原因 对策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胃管置入法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120例行气管切开留置胃管的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 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留置胃管方法, 实验组采用胃管置入法及护理。对两组患者成功例数及成功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成功率为 90%, 高于对照组的 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水平位垂直留置胃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 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对患者刺激小。    【关键词】 重症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留置胃管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常出现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 神经源性胃肠功能障碍、基础代谢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而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在应激情况中发生异常代谢, 出现营养供给异常。近年来, 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保证患者药物与营养元素及时补充, 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因此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 除静脉补充营养外, 鼻饲为机体供应能量, 保证患者正常代谢, 防止额外的并发症发生。若按常规方法留置胃管常引起患者呛咳、憋气、恶心呕吐、误吸等不良反应, 且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通过对近几年气管切开留置胃管患者做了试验, 探索出患者水平位垂直留置胃管较传统方法显著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缩短插管所需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年 7月~ 2015年 7月本科室收治的 120例行气管切开留置胃管的患者, 年龄 24~ 82岁, 平均年龄 5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 60例。实验组男 38例, 女 22例, 平均年龄 51岁。对照组男 36例, 女 24例, 平均年龄 5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胃管置入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留置胃管方法, 实验组采用胃管置入法及护理。所用胃管具备良好的柔韧性、不易折的硅胶管, 本院选用 16号硅胶胃管。 使患者去枕平卧位, 将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 先清理患者鼻腔或口腔内的分泌物, 用吸痰器吸出气管内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检查患者鼻黏膜有无创伤。对颅底骨折、鼻骨骨折和脑脊液漏的患者, 禁止从鼻腔插入胃管应改从口腔插入。测量所插入胃管长度(一般从前额发髻到剑突), 然后用无菌石蜡棉球涂抹胃管前端后, 戴上无菌手套, 右手持镊子夹胃管, 沿一侧鼻孔缓缓将胃管置入, 当置入 15 cm左右时, 感觉阻力明显, 左手将胃管环形缠绕手中, 右手螺旋运动把胃管顺时针置入, 置入深度是在常规长度的基础上再增加 5~ 10 cm, 若按常规的胃管长度插入, 食物易返流, 经普外科胃部手术证实, 常规插入胃内胃管的前端均达胃底部或贲门入口处, 因此增加 5~ 10cm则可达到胃体部或幽门处, 食物不易返流, 减少误吸。若患者因插入胃管的刺激引起呛咳, 应迅速吸痰, 并检查是否在口中或误入气管, 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待呼吸平稳后, 用一次性注射器对胃管进行抽吸看是否有胃液抽出, 或向胃内注入 10 ml空气, 用听诊器在左上腹部听是否有气过水声, 若有气过水声则可确定在胃中。     1. 3 鼻饲并发症的护理     1. 3. 1 鼻饲管堵塞是胃肠营养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原因:①营养液过于粘稠; ②冲管不及时;③喂养管内径小, 食物在管道留置的时间长。护理:操作前后需按 8 h频率用 30 ml左右温开水冲洗鼻饲管及流食除渣, 药物碾碎充分溶解后方可进入患者体内, 尽可能将药物和食物分开输注, 以免引起反应。     1. 3. 2 压迫性损伤 鼻饲管长期固定在咽与食管黏膜表面, 导致其出现炎症, 应选择进口硅胶, 其具有质软、刺激性小、耐酸性等优点, 可以留置 1个月以上, 此外可用酒精棉球擦拭胶布固定处, 每日更换胶布, 并注意观察其鼻腔黏膜和鼻部皮肤情况。     1. 3. 3 返流及呼吸道误吸 鼻饲液输入过快, 患者体位不当导致返流, 因此易导致严重并发症。应比传统留置胃管长度长约 8~ 10 cm, 插入到接近幽门部位、判断是否胃残留过多, 鼻饲时应该抬高床头 40~ 50°, 鼻饲后保持 30 min~ 1 h。传统神经外科体位是鼻饲时抬高床头 15~ 30°。缺点:导致胃潴留、呕吐、 呛咳、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增加, 并可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     1. 3. 4 便秘 长时间卧床不动, 食物长时间在肠道停留, 少纤维素刺激, 应加强患者床上活动, 定时顺时针按摩腹部, 并注意加强患者活动和纤维素摄入, 必要时给予口服缓泻剂或使用简易通便剂。     1. 3. 5 胃潴留, 腹胀 胃肠反应影响到胃排空活动, 是由于某些神经系统功能行使受阻, 胃黏膜缺氧导致胃肠道功能异常, 应留意腹胀变化, 定时定量检测胃内残留物, 必要时使用吗丁啉等药物促进胃排空。     2 结果    实验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小结    气管切开患者置管困难原因为气管软骨在后方。由软组织充填, 气管切开后, 由于气管套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主要集中在气管管壁后壁, 两者共同作用间接压迫食管前壁, 再加上昏迷患者吞咽反应迟钝或消失, 咽喉部局部水肿是由于长期放置气管套管造成的, 造成插管困难。而使用水平位垂直置入法, 插入时胃管与咽喉部形成角度减少, 胃管反折率降低, 螺旋运动插入减少对咽部摩擦力, 减少刺激促进胃管插入, 提高插入率 [1, 2]。减轻患者痛苦, 增加家属对医学技术操作的信任, 改善了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蒋可松, 廖巧玲, 蒋小剑, 等 .机械通气患者胃管留置方法探讨 . 河北医学, 2007, 13( 2): 192-194.     [2] 孙培芙 .柳春清 .重度颅脑损伤伴窒息昏迷气管切开术患者胃管置入法护理体会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2): 279.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76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通过计算机表法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和研究组(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每组各 3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产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并发症几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通过关节镜手术治疗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而言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缩小创口,使患者的膝功能得到改善,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关节镜 盘状半月板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脾损伤患者诊断过程中使用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8年5月-2020年9月收治的100例肝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随机原则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对对照组进行普通诊断。结果:相较于单一的诊断方式,观察组超声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超声诊断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超声诊断后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超声诊断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肝脾损伤患者的诊断,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肝脾损伤患者 超声诊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颅损伤患者出现精神障碍者使用护理干预方法,观察该种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颅损伤患者出现精神障碍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并且根据患上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使用护理干预方法。结果:(1)患者治疗4周后使用NOSIE-30评分评价患者治疗情况,主要从抑郁、迟滞、易激怒、精神病表现、个人卫生、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进行评分,其中治疗组评分由于对照组,(P

  • 标签: 精神障碍 颅脑损伤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治疗。对实验组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根据每搏量变异度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麻醉诱导前、切开硬脑膜后1小时、术毕、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采集患者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血清中S100-β浓度,于麻醉诱导前到术后48小时分别记录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结果:在术毕、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实验组血清NSE浓度以及S100-β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颅脑损伤 开颅患者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以 2018.08-2019.08 收取 70 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为对象,根据随机划分方式将患者分为 2 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均 35 例,对比 2 组患者康复情况。 结果: 干预前组间 ADL 评分差异无意义( P > 0.05 );干预后,对照组 ADL 评分较低于试验组( P < 0.05 )。干预 6 周后,试验组肌力 ≥ Ⅲ级患者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恢复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效果理想,可以提升患者康复效果,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等。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 肢体偏瘫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CU器械性压力性损伤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研究91例病例均为本院ICU患者,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均分,参照组(n=45)接受ICU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n=46)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器械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损伤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器械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低,数据比对P<0.05;观察组损伤愈合时间较短,数据比对P<0.05。结论:ICU器械性压力性损伤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具备临床可行新,可最大限度预防病患器械性压力性损伤,缩短损伤愈合时间,促进预后。

  • 标签: 预防性护理干预 ICU器械性压力性损伤 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64排螺旋 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 2018年 4月 -2019年 1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 71例骨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 71例骨关节损伤患者均行常规 CT和 64排螺旋 CT诊断。结合患者最终诊疗结果,对两种类型的 CT扫描仪的确诊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普通二维 CT扫描仪确诊病例 56例, 15例未能确诊,确诊率为 78.9%,而 64排螺旋 CT扫描仪确诊病例 70例,仅有 1例未能确诊,确诊率为 98.6%。统计分析显示,两种不同类型的 CT扫描仪对疾病的诊断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64排螺旋 CT三维重建能有效提高骨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率,直观地显示疾病的立体结构,进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64排 CT 骨关节损伤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B超检查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2例本院于2019年4月-2020年2月收治的腹部实质性脏器损坏患者,对上述患者均实施B超检查,并将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最终计算出B超检查的准确率。结果:经B超检查后可知,72例患者中B超检查中肾破裂(含左右肾脏),脾破裂、胰腺破裂、肝破裂的准确率分别为100.0%、92.9%、88.9%、94.1%,总准确率为97.22%。结论:通过对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进行B超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应用于治疗前诊断与配合术中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手术质量。

  • 标签: B超检查 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 诊断与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急性颅脑损伤应用核磁共振(MRI)与C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研究样本: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均给予MRI与CT检查,评价诊断价值。结果 MRI检查确诊率、损伤部位检出率、不同厚度血肿检出率均高于CT,P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核磁共振 诊断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后造成的急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 实验对象是选自于作者在2022年4月至5月支援上海抗击新冠疫情活动中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接收的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患共计72人,并根据发病程度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是危重组有36人,本组病患是症状较重的一组;另一组是非危重组有36人,本组症状较轻。在治疗过程中对病患的肝脏功能展开监测研究分析两组病患发生急性肝损伤的情况、观察两组病患的各项指标数据并找出导致急性肝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可知,危重组病患发生急性肝损伤的概率为为36.11%,而非危重组的发生率仅为5.56%,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且P<0.05;而在对比两组病患的ALT、AST水平结果时,危重组病患的各项结果明显高于非危重组病患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且P<0.05;同时在对新冠肺炎病患发生急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可知,CRP与白蛋白水平的变化与影响新冠肺炎患者出现急性肝损伤的概率呈正相关。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感染之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虽然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但是影响其发生率与发病程度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非常大的可能是CRP和白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肝损伤 发生情况 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 探讨心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 选取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在 我院 收治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 60 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分 别在入院时及出院时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 较两组患者评分差异。 结果 : 干预组患者出院时焦虑抑郁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 P<0 . 05 ),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 05) 。 结论 : 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 减轻 其紧张、焦虑 等 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促进康复。

  • 标签: 心理干预 脊椎骨折 脊髓损伤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检出率影响。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MRI和CT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和检出率进行观察。结果 经过手术病理证实,80例患者一共损伤部位为91处,CT检查出57处,MRI检查出94处,MRI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检出率(p<0.05);其中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诊断中,两种诊断方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脑深部挫伤和脑叶挫伤诊断中,MRI检出率要高于CT检出率(p<0.05),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CT检出率要高于MRI检出率(p>0.05);CT诊断检出敏感度为73.75%,漏诊率为26.25;MRI诊断检出敏感度为87.50%,漏诊率为12.50%;MRI诊断检出敏感度要远高于CT诊断,漏诊率要远低于CT诊断(p<0.05)。结论 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MRI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MRI CT 急性颅脑损伤诊断 应用效果 检出率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运动造成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负性情绪的作用。方法:于 2017年 5月 -2019年 8月我院收治的运动造成的膝关节损伤患者中抽取 84例作为观察样本,因选择的护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 42例予以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试验组 42例予以心理护理干预,评比护理两组负性情绪的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的两组 SAS评分、 SDS评分较护理前降低,并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低,两组数据上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显著改善运动造成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负性情绪,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实践。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心理护理干预 负性情绪 运动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灯盏细辛对 N-甲基 -D-天冬氨酸( NMDA)诱导的大鼠原代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原代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以终浓度为 1.2mg/ml的灯盏细辛预保护 12h后,用 NMDA(100μmol/L)诱导损伤,并设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和地卓西平 (MK-801)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Hoche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NMDA可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与单纯损伤组比较,灯盏细辛预保护组可提高大鼠原代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减少细胞凋亡( P<0.05)。结论 灯盏细辛可抑制 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保护视网膜神经元。

  • 标签: 灯盏细辛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N-甲基 -D-天冬氨酸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简称SHI)患者接受SBAR沟通模式在护理床边交接班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本研究主体为69例SHI患者,以床边交接班的沟通模式为标准,A组行SBAR沟通模式,B组行常规沟通模式。对比沟通效果。结果:A组的交接班质量评分高于B组,A组的护理认可度高于B组(P<0.05)。结论:为SHI患者行SBAR沟通模式可保证护理床边交接班的交接质量,且能获得较高的护理认可度。

  • 标签: 重度颅脑损伤 SBAR沟通模式 护理床边交接班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简称SHI)患者接受SBAR沟通模式在护理床边交接班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本研究主体为69例SHI患者,以床边交接班的沟通模式为标准,A组行SBAR沟通模式,B组行常规沟通模式。对比沟通效果。结果:A组的交接班质量评分高于B组,A组的护理认可度高于B组(P<0.05)。结论:为SHI患者行SBAR沟通模式可保证护理床边交接班的交接质量,且能获得较高的护理认可度。

  • 标签: 重度颅脑损伤 SBAR沟通模式 护理床边交接班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临床专业护理安全系统在神经外科患者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 2018 年 1 月 -12 月 81 例神经外科患者(对照组,未建设临床专业护理安全系统),选择 2019 年 1 月 -12 月 81 例神经外科患者(观察组,建设临床专业护理安全系统),对比患者临床指标。 结果: 对照组患者压力性损伤评估准确率较低于观察组( P < 0.05 );对照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P > 0.05 )。 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护理中,将临床专业护理安全系统应用其中,可以有效降低压力损伤发生率,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 标签: 临床专业护理安全系统 神经外科 压力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