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驱仍将是油田开发的主导技术,但注水的技术内涵和作用机理正在逐渐深化发展.赋予驱除补充能量以外的其他功能,成为各大石油公司攻关的热点.低矿化度驱、设计驱、智能驱等技术通过调整注入水的离子组成和矿化度,改变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无论在室内实验还是现场试验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 标签: 水驱技术 低矿化度 石油公司 科技进展 表面润湿性 原油采收率
  • 简介:成矿期古动力条件是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依据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发展史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北训地区下第三系找矿目标层的古动力条件,找出了研究区内的三个主要排泄源,确定了地下水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水文地质单元划分,为成矿远景预测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 标签: 砂岩型铀矿床 古水动力条件 成矿 准噶尔盆地
  • 简介:奥地利磨拉石盆地的主要天然气储层为渐新世一中新世Puchkirchen组及其下伏Hall组地层的深海相沉积物。我们根据一个面积为2000km^2的区域性3D地震资料集建立的一种新的地震地层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这个典型的深海前陆盆地沉积过程和储层分布的理解。用近350口并的资料标定的区域性3D地震属性图揭示了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磨拉石盆地前渊一个低弯度大范围(宽3—5km,长〉100km)的河道带内。河道主要被含浊积岩的砾岩和砂岩以及由滑塌沉积物和岩屑流沉积物组成的杂岩所充填;漫潍区则主要由细粒浊积砂岩和泥岩组成;深切谷和阻塞的斜坡扇沿盆地南缘展布。在盆地北部,侧向分流河道与轴向河道带相交。大型天然气藏形成于河道轴向带及斜坡扇砂岩中的地层圈闭和构造圈闭中,少量天然气聚集在漫潍扣分流河道沉积物中。盆地几何形态对河道带的结构及后来的沉积物分布具有重大影响。大型深水河道体系在前陆盆地中极不发育,利用高质量的地震资料和广泛的钻井取心数据库可以为Puchkirchen组地层建立沉积模型。该沉积模型可以为其它狭长的深水盆地,特别是那些缺乏大量的现代资料的盆地提供类比。

  • 标签: 深海相 前陆盆地 沉积模型 河道 地震属性
  • 简介:综合运用物性分析、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阴极发光等测试方法与资料,对合一塔尔湾长7砂岩储层开展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带等研究,划分出五种成岩相,其中自生高岭石胶结+溶蚀、石英加大和高岭石胶结+弱溶蚀以及粘土薄膜和石英弱加大胶结+溶蚀是储层发育有利的成岩相带,而机械压实致密和钙质胶结交代致密几乎使储层完全丧失储集性能。长7砂岩储层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可作为下一步重点勘探层系。

  • 标签: 延长组 成岩作用 有利成岩相带 合水-塔尔湾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20世纪80年代,裂谷盆地油气勘探活动异常火热,主要是因为(1)人们认识到湖页岩是优质烃源岩;(2)勘探成效显著(Begawan和Lambiase,1995)。裂谷盆地石油开采对于巴西(Bruhn等,1988)、印尼(Williams和Eubank,1995)、中国(Desheng,1995)和非洲边缘地区尤其重要。

  • 标签: 湖相沉积 裂谷盆地 活动异常 烃源岩 油气勘探 年代
  • 简介:②与LaVentana储层原油有极好的相互关系(C10~C25包络线相同),与Cuyana盆地原油的标准地球化学性质有一般的相互关系。

  • 标签: 试验项目 MEOR 储层 先导性 阿根廷 水驱
  • 简介:岩石储存和流体流动的能力取决于孔隙体积、孔隙几何形状及孔隙连通性。许多沉积环境中的碳酸盐岩本身是非均质的,并且经历过明显的成岩作用。这些碳酸盐岩尤其难以描述,其原因是它的孔隙大小的变化可达几个数量级,不同尺度的孔隙的连通性对流动性质有极大影响。例如,骨架孔隙系统中单独的孔洞孔隙会使孔隙度变大,而不是渗透率变大;会因捕集在单个孤立孔洞中的油气导致残余油饱和度增大;接触型孔洞网络可对渗透率有极大影响,导致采收率更高。在本文中,我们对采自露头和储集层的一组碳酸盐岩岩心以微计算层析X射线成象(μCT)方式进行三维(3D)成象。不同岩心的孔隙空间的形态显示了多种布局和连通性。分辨率低(样品尺寸大)的图象可降低不连通孔洞孔隙度的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这组岩心中的某些岩心的分辨率高(分辨率小于2um)的图象可以探测3D粒间孔隙。通过微层析X射线成象的一种局部对比,实现消除具有亚微米孔隙的区域。对成象的岩心进行MICP实验测量,其测量值与基于成象的MICP模拟值一致性好。这些结果表明了能探测几种尺度数量级的孔洞/大孔隙/微孔隙空间分布的成象方法的应用效果。对求解的数字图象数据进行单相流和溶解物迁移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出一种混合数值方案,它包含了微孔隙对总岩心渗透率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在许多情况下,有几个流动通道对岩心渗透率有重要影响。用3D可视化、局部流速测量和溶解物迁移结果图示说明了流场中微孔隙的作用。由图象得到的孔隙网络模型说明了在碳酸盐岩样品中所观察到的孔隙布局和几何形状变化大。孔隙网络的图象和定量数据都说明了这种现象。说明所得到的两自吸驱替残余饱和度与孔隙网络不同的布

  • 标签: 碳酸盐岩 岩心描述 三维成象 微孔隙 渗透率
  • 简介:吐哈盆地南部中下侏罗统西沟群为一套陆灰色含煤碎屑岩建造。其岩性、岩相变化复杂,地表露头不连接,地层研究程度低。本文以西南部地区数百个铀矿、煤田钻孔资料为依据,结合地表地质调查,建立了厚层砾岩、煤层、韵律组合、化石层等标志,划分了地层层序,将中下侏罗统西沟群划分为四个三级层序,五个沉积体系域和若干个沉积体系。指出了层间氧化带型铀矿控矿层主要为低水位域,并进行了成矿远景分析。

  • 标签: 侏罗统 水西沟群 层序地层 吐哈盆地 沉积体系 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
  • 简介:美国墨西哥湾海上广泛存在油气苗,利用这些油气苗可以把含油气系统和成熟度的成图范围扩大到井控范围以外很远的地方。海底下落取心(secbottomdropcores)分析以及海面浮油成像充实了埃克森公司对烃源岩、成熟度以及烃类移通道所作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我们的方法包括通过2-D和3-D地震资料解释建立一个区域地质框架,识别潜在烃源岩并进行成图,确定烃类进入油气藏的可能移通道并识别地震一振幅异常。分析了2000多个油层油样、600个气藏天然气样和3000个海底下落取心的烃类组分,分析结果有助于约束烃源岩的特征,如有机质类型、沉积、成熟度及地层年代(在某种程度上)。在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以东地区完整的地层剖面。钻井已钻遇深部的烃源岩层段。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以西,已在陆上地层以及海上刺穿岩丘的上覆地层中采集了富含有机质的对比岩层的样品。将这些资料综合到一个区域性地质框架中,从而为解释舍油气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海上重大含油气系统的油气均源自下第三系(以始新统为主)、上白垩统(以土仑阶为主)和上侏罗统(以提通阶为主)烃源岩。所有类型的始新统石油(海相、过渡和陆)都已进行过油~源对比,并且与始新统三角洲体系的古岩相分布一致。始新统生成的油气普遍分布于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大陆架上,并同时向陆上和得克萨斯大陆坡延伸。土伦阶生成的石油已与海上烃源岩(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以东)和陆上烃源岩(如塔斯卡卢萨和吉丁斯走向带)进行了油-源对比。在地震图像上该层段变薄,而且指石油消失,据此我们认为此类烃源岩向盆地方向尖灭。墨西哥湾大陆坡上部的高含硫油和伴生(同生)气源自提通阶烃源岩。这一时期富含�

  • 标签: 含油气系统 墨西哥湾 运移通道 地震成像 油气苗 系统分析
  • 简介:通过地表微地震监测,评价了俄克拉何马州阿科马盆地一口水平井筒长度为3500ft的水平井减阻(slick-water)和氯气压裂增产处理的有效性。根据开展压裂作业的页岩层的产水情况以及微地震监测所确定的微地震事件的位置判断,水力裂缝的生长并没有局限于生产层内,而是与其他含水层有沟通。微地震事件分布的观测结果表明,压裂作业产生了复杂程度各异的面状裂缝。根据所产生裂缝的方位判断,原有的天然裂缝对诱发裂缝的生长方向有强烈的影响。对减阻水压裂和氮气压裂的结果进行了直接对比,后者具有多种优势,例如产层内的微地震事件数量更多,单个微地震事件的能量更强,而且所产生的裂缝更复杂。

  • 标签: 微地震监测 压裂作业 阿科马盆地 增产处理 阻水 地表
  • 简介:本文介绍了怎样用地层的^87Sr/^86Sr值评价油气储层的分隔性。岩心样品的锶同位素残余盐分析(SrRSA),提供了一种测量油气层和含水层的地层^87Sr/^86rSr值方法。平滑的SrRSA剖面表示油气充注是渐进和连续的,而且不存在封闭的隔层。如果SrRSA剖面具有梯状变化,则表明在井眼上倾方向存在封闭隔层。通过相邻井的真垂向深度(TVD)SrRSA剖面的对比,就可以推测储层的横向连通性。如果这些标绘于真垂向深度的SrRSA剖面相互叠合,则说明这些井具有共同的油气充注史,而且处于同一流动单元中。邻井SrRSA剖面如果未出现叠合,一般都说明储层存在分隔状态。油气充注后的构造倾斜和充注时的动力作用,都会使数据解释复杂化。岩心水的钻井泥浆污染,是SrRSA方法最严重的技术局限。

  • 标签: 油气藏 油气储层 分隔性 地层水 锶同位素 评价
  • 简介:在阿拉斯加北极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沿着1002评估区的东南部边缘,通过岩相学、流体包裹体和裂隙胶结物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与锆石裂变径迹相结合所提供的证据表明,布鲁克斯山脉褶皱断裂带内气体的产生和形变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所采集的三叠系和侏罗系岩石样品中石英胶结裂隙包括堵塞裂隙结构、闭合微裂隙、弯晶和流体包裹体群。这表明,胶结作用分别发生在形变之前、之中和之后。裂隙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75-250℃)和温度变化趋势说明了胶结物形成于地层由埋深到抬升的过渡阶段以及地层抬升的早期。在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页岩中,富甲烷(干气)包裹体所获得的物质具有很高的热成熟度。通过对这些富甲烷包裹体进行压力模拟得知,在裂隙被胶结的过程中,孔隙流体具有异常高压。该地区的锆石裂变径迹数据记录了64±3百万年前沉积期后的剥蚀作用,这与布鲁克斯山脉早期的构造变形有关。闭合温度为225-240℃,与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地层中富含水和干气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重叠。这种时温关系表明了裂隙的胶结作用发生在布鲁克斯山脉发生构造变形的早期,富干气包裹体则证明了这个时期Shublik组和Kingak组的烃源岩已经超过了油气生成的最高温度,构造圈闭已经形成。因此,烃类生成期与构造变形相关,给这个地区的天然气的勘探工作造成了很大风险。然而,有机质高的热成熟度又表明了可能已经有大量的气体生成。

  • 标签: 构造变形 山脉 流体包裹体 裂变径迹 锆石 均一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