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作家作为生命个体,对于生命与死亡这一人生主题反应尤为强烈.著名理论家丹纳认为,"作家从出生至死,心中都刻着苦难和死亡的印象",感悟到:"尘世是谪戍,社会是牢狱,人生是苦海,我们要努力修持以求超脱."[1]这就需要他构造一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对抗,摆脱对死亡的苦痛的印象,置身于一个生命自由、死亡消隐的完美精神境界.

  • 标签: 作家死亡 意识本体论 本体论探讨
  • 简介:一、《莫菲》与《动物园的故事》形成的历史背景《莫菲》与《动物园的故事》的作者都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们的心中,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贝克特生于二十世纪初,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并亲自参加“二战”中的抵抗组织;阿尔比出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并亲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残酷使两位作家对西方世界的丑恶有了深刻的认识。

  • 标签: 《动物园的故事》 莫菲 主题分析 两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荒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论文从审美批评的角度,选择中国现当代诗人中对于美的“夭亡”的书写具有代表性的新诗文本,侧重从命运角度和社会批判角度,对20世纪中国新诗中死亡想像所包含的悲剧内涵作出具体的解读与分析。

  • 标签: 20世纪 中国新诗 死亡想像 审美之维
  • 简介:既用历史视野,也用当代视野审美并书写历史,在整个当代文学中一直占有相当的分量。历史小说的创作基本与革命历史小说同步发展,但其对历史的言说突破了革命历史的题材和内容局限,形成了对既往历史经久不衰的叙事——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李自成》到近年来的《西去的骑手》,至今仍方兴未艾。

  • 标签: 革命历史小说 历史题材 历史叙事 小说叙事 当代文学 《李自成》
  • 简介:摘要通过对一例疑似强奸杀人案的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对现场进行重建,确定死者系意外坠落致严重颅脑损伤死亡。指出现场重建是建立在对现场的观察能力、物证的实验室检验及相关信息的系统研究和原理的逻辑形成的运用的基础上的。

  • 标签: 强奸杀人 意外死亡 现场重建
  • 简介:一、"声音的紧张"从《药》的全文看,声音是被压抑的。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过分安静的故事。"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故事在这样一个阴冷晦暗、安静的有点神秘的环境中渐为展开。

  • 标签: 《药》 声音 叙述 鲁迅 死亡 故事
  • 简介:2012年新翻拍的名著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再一次将美和毁灭推逼到人心深处。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原著《安娜·卡列尼娜》有两条线索:安娜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却失败自杀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时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其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和细致入微、精妙绝伦的心理描写,都使其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经典。

  • 标签: 安娜 爱情 死亡 托尔斯泰 心理描写 平行线
  • 简介: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它给了当时国人新的希望,正如胡适所言:"民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多数人心的倾向中国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来所没有的新气象。"1鲁迅在与许广平的通信里也频繁地谈及当时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北伐战争,并寄予很高期许。

  • 标签: 国民革命时期 《铸剑》 死亡 中国现代史 中国国民党 北伐战争
  • 简介:<正>陈映真在一篇自序(《试论陈映真——〈第一件差事〉、〈将军族〉序》)中曾把他的早期创作(下限为1968年因加入“民主台湾同盟”而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分为两个阶段;59—6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创作基调呈现“契诃夫式的忧悒、感伤和苍白”;第二阶段66—68年,作家更注重将人物放进开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关系中来塑造和刻划,注重“理智的凝视”和“冷静的分析”.中篇小说《第一件差事》(以下简称差事》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便较好地体现这一特色.虽然“尚未摆脱早期小说都带有的苍白的知性和虚无”,但其创作主题及艺术风格的转变是不言而喻的.本文试从小说叙事学角度解读这种变化及其意义.

  • 标签: 叙事学 死亡诊断 陈映真 小说创作 空间形式 喜剧性
  • 简介:本文从叙事伦理、叙事手法和时代症候三个角度,以《日瓦戈医生》中艺术创造的独特手法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试图挖掘小说中艺术创造的生动内核与主题之间的深刻内涵。

  • 标签: 日瓦戈医生 自由伦理叙事 个人话语 诗性空间
  • 简介:书,终于拿在手上了:大开本,装帧典雅,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说“终于”,是因为我对它是有期待的,著者梁旭东教授是我的老师,曾经和许多他的学生那样,喜欢他的讲课。因此,翻阅他的新作,自然备觉亲切。这份亲切还在于:经典文本的学习是我大学时的一门必修课。说实话,学生时代的我,对经典文学的阅读仅限于它是一门课程,走近它、掌握它,更多的是为了考分这一功利性的需求。尽管,像《安娜·卡列尼娜》、《红字》、《罪与罚》等名著,如潮涌一般,震撼过我的心灵,但著作所显现的诸如理想、爱情、死亡以及生命的困惑等意念,亦如夜空的流星一闪而过,即使偶有思索,也终受制于自己肤浅的人生阅历和青春的狂妄,浅尝辄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文学经典只是一种增加阅历、陶冶情操的方式和途径。俗世的我们,总是习惯朝着自己认为充实而又有价值的目标行事。

  • 标签: 文学经典 爱情悲剧 简·爱 安娜·卡列尼娜 生活中 情境
  • 简介:2017年春天,依旧关注“70后”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李云雷《梨花与月亮》《乡村医生》,李浩《匮乏的生活》《封在石头里的梦》,付秀莹《那边》,鲁敏《火烧云》,张楚《盛夏夜,或盛夏夜忆旧》,斯继东《逆位》,刘亮《隐形人》,卫鸦《小镇舞者》,李师江《表弟的头颅》,杨遥《大风雪》,房伟《杀胡》,薛舒《绿手指》,张忌《杀死一条哈瓦那》,张惠雯《梦中的夏天》,柏祥伟《顽疾》,李心丽《山上》,阿舍《海边的阿芙罗狄忒》,常聪慧《月亮里的猫》……或是从中年生活落笔,或是循着童年小径而来。

  • 标签: 中短篇小说 斯继东 付秀莹 李师江 短篇小说创作 薛舒
  • 简介:由新死亡诗派成员策划、天读民居书院主办、道辉主编的大型诗丛《诗》总17卷已出版。

  • 标签: 《诗》 诗派 死亡 作品选
  • 简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济慈对"美"的追求是异常强烈的,正如华兹华斯对自然的追求,柯尔律治对神秘的超自然的追求和拜伦对革命的追求一样。在《希腊古瓮颂》一诗中,济慈对美的追求似乎达到了极致,在精确的视觉和听觉意象中最终把"美"与"真"联

  • 标签: 中的探析 中的生命 人类记忆
  • 简介:老长的中篇小说《死亡证明》写的是当前都市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小说围绕着一起死亡事件展开,呈现了底层人民在面对警察、律师时的无力感和无奈感,更兼社会诚信的丧失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家庭亲情的沦落也使得底层人民的身心丧失了最后的退守之地,于是压抑怨怒的情绪最终导致暴力化恶果,让人不由得心生惧意,深长思之。

  • 标签: 暴力化 死亡证明 底层人民 社会诚信 死亡事件 无力感
  • 简介:夏末黄昏,在一座浪漫如歌的花园里,一个既不明白爱情真谛、也尚不知生死界限的懵懂少年,模仿父亲,用一把锋利的折刀切开了自己搏动的血管。当他嗅到自己血液那股"萦绕不散的浓烈气味"时,没有恐惧,没有怨恨,所感到的却是天性的爱和与朋友之间亲密的友情……

  • 标签: 人生美丽 匈牙利小说家 安德拉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