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红楼梦》的诸多书名孰优孰劣,向为研究者关注争论。论者或从成书过程以至作者身世入手大作考据文章,或取其中一题剖析其内蕴及与作品结构、主题等的关系,从而判定其为最佳题名。众说纷纭却又都各有道理,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与《红楼梦》本身的复调结构有密切关系,每个题名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品的一部分内涵,但由于此书本身的声部对话特性使其主题内蕴异常多样,任何一个题名都无法单独概括全书的主旨,故每个题名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原需多个题名共同帮助读者理解这部"主题协奏曲"的多元内蕴。

  • 标签: 《石头记》 《红楼梦》 金陵十二钗 复调
  • 简介:2011年10月,通过一位意大利研究生的联系,突然接到阔别十余年的意大利罗马大学尼兹教授(ArmandoGnisci)的来信。我认识尼兹教授早在1996年,当年他远道而来,参加在吉林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第5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题目是“作为‘非殖民化’学科的比较文学”。我当时感到他看待比较文学的角度很新,许多问题是我从未认真想过的。

  • 标签: 教授 精神世界 殖民主义 中国比较文学 国际学术讨论会 友谊
  • 简介:<正>背景缘起背景缘起:特奥尔·霍夫曼(TheodorHoffmann),退役海军上将,1935年2月27日生于德国古斯泰维尔的一个农业工人家庭,1952年参加东德人民军海军,先后担任舰队参谋长、司令、海军副参谋长、副司令、司令,1989年11月18日出任莫德罗政府的最后一任军职国防部长,1990年4月起任国家人民军总司令。在两德统一的前三天,即1990年9月30日退出现役。近日,霍夫曼将军来北京出席他的新书《最后一道命令》(中文版)发行式,笔者对其进行长达数小时的访谈,其兴致有三:其一,他是未动一枪一弹将当时华约各国中装备最精良的一支军队下令解散,并且使之和平融入西德联邦军队组成现在的德国国防军,而这种高度理解与完满结果,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鲜见的。其二,柏林墙是上世纪"冷战"的象征,其最终的倒塌又是"冷战"终结的标志。而霍夫曼将军恰是这一记入人类历史史册的大事件的见证人。其三,二战以后世界仅东西德、南北朝鲜和中国存在着分离问题,霍夫曼将军亲历的和平统一将不失为一块可能在将来帮助我们中国人的"他山之石"。在对将军的整个访谈过程中,其对历史和部属的负责着实令人敬重,可其为柏林墙护卫士兵的申辩却显得偏狭。笔者在访谈中,为了说明成年人必须为选择而承担后果与清算,屡屡将其逼进死角,以至白发老人一脸窘相满头虚汗的情形,至今想起仍于心不忍!而将军最后转交的当时在东德来讲绝对是"超级机密"的事关东德军队转型的几份文件,随附访谈之后,可为了解当时东德军队最后处境的不可多得的一份资料。

  • 标签: 霍夫曼 两德统一 国家人民军 德国国防军 莫德罗 海军上将
  • 简介:作为“70后”乡土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富矿》《后土》《福地》细致真实地展现了“70后”一代复杂而又独具个性的乡村记忆和经验。“三部”既是作者有意识的依托乡村记忆对乡土风物的呈现和乡土精神的反思,又是作者承续千百年来的乡村集体记忆在作品中的无意识表达,还原展现作家自我内化的生命体验对乡土中国古老文明深层的关怀、投射和凝思。这极大地丰富了当下乡土文学表达的现代经验,拓展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多维空间。

  • 标签: 乡土文学 叶炜 乡土中国 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