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U"三步法肠吻合术(PJ)在机器人十二指肠切除术(RPD)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期间行RPD的28例患者病例资料,对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双U"三步法吻合时间为17~35 min,平均23.5 min,术中出血量50~600 ml,平均178.3 ml。术后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8.6%)出现术后瘘(POPF),均为B级,经抑制胰液分泌,延长腹腔引流时间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2位患者出现胃排空延迟,经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长13.9 d(3~63 d),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结论"双U"三步法PJ操作简便,利于学习,吻合质量安全可靠,愈合快,应用范围广,对减少并发症及降低POPF有一定优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机器人 胰腺瘘 "双U"三步法 胰肠吻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青少年头部肿瘤微创手术治疗的特点和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因头部肿瘤行微创手术治疗的、年龄<28岁的15例患者资料。男性5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20岁(范围:11~27岁),体重指数(19.8±2.3)kg/m2(范围:17.3~21.6 kg/m2)。结果12例患者接受标准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腹腔镜手术9例,机器人手术3例;1例接受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结肠肝曲切除术;2例接受机器人保留十二指肠头切除术+胃吻合。手术时间(269.0±65.1)min(范围:150~410 min),术中出血量(135.6±52.7)ml(范围:50~400 ml)。围手术期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胰腺生化漏1例,胆瘘1例,胃肠吻合口出血及肠粘连梗阻1例,乳糜漏1例,切口感染1例,肝损伤1例。中位住院时间为13 d(范围:9~22 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胰腺囊性纤维瘤1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例,尤因肉瘤1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范围:2~75个月),尤因肉瘤患者无瘤生存43个月,术后63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3例发生远期胆道并发症。结论青少年头部肿瘤多为良性,适合微创手术,应尽量争取行保留功能的术式。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安全性和生活质量要求高,要重视围手术期管理及沟通交流。

  • 标签: 胰腺肿瘤 青少年 腹腔镜 功能保留手术
  •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以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其在各消化器官中的组织形态学、病理分型、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各有不同,相关的治疗手段及预后情况亦差别很大。本文通过解读相关指南,对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诊治进展作一梳理。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胃肠道 胰腺 内镜诊治 进展
  • 作者: 陈洛海 陈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080 现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 200032
  •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胃肠道和胰腺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目前,使用较广的胃肠NEN国际指南主要包括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ENETS)指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和北美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NANETS)指南。其中,ENETS和NANETS关于胃肠NEN的最新指南均发布于2017年,而ESMO指南和NCCN指南分别于2020年及2021年发布了更新版本,因此,本文主要根据ESMO指南和NCCN指南,并参照ENETS指南进行解读。胃肠NEN的诊断依赖于病理形态学、分级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合理运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肿瘤分期并进行风险评估。治疗和随访方案的制定需根据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期、肿瘤分类及分级、肿瘤分型和功能状态等因素来确定。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胰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及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进行腹腔引流是防止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外已经实践多年。但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兴起,术后腹腔引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争议不断。本文就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是否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如何放置腹腔引流管以及何时拔除腹腔引流管的争议作一综述。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引流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切除术于1898年由Codivila首创,因其脏器切除及消化道重建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起初并不被认可。手术疗效的落差和患者治疗的渴求,促使医疗技术人员对手术不断改进。如今,十二指肠切除术早已成为治疗头部及壶腹周围肿瘤的常规术式,近远期疗效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回顾了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发展过程,并就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前景作一展望。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超声内镜(EUS)技术在胆疾病领域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重点介绍包括EUS引导下恶性胆管梗阻引流、超声内镜对胰腺囊肿的诊治、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体组织检查术(EUS-FNA/B)在胆疾病中的应用、胆瘘的相关诊疗。

  • 标签: 超声内镜 胆胰疾病 胆管梗阻引流术 胰腺囊肿 胆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管内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17例管内PNE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47±13)岁。患者术前行胰腺CT或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管内PNET的影像学表现包括①CT检查影像学表现。②MRI检查影像学表现。(2)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管内PNET的影像学表现。①CT检查影像学表现:17例患者术前均行胰腺CT增强检查,肿瘤位置为头部9例、颈部5例、体尾部3例。17例患者肿瘤长径为(8.7±2.5)mm,范围为5.2~15.5 mm,肿瘤形态均为类圆形。17例患者肿瘤CT检查平扫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17例患者肿瘤均位于主管扩张的截断处,主管形态呈突然截断,无“鸟嘴样”表现。扩张的主管内径为(11.4±5.3)mm,范围为4.5~22.5 mm。17例患者肿瘤其他影像学表现,11例胰腺实质萎缩,伴有潴留性囊肿、伴有胆总管扩张、肿瘤钙化各1例,肿瘤均无囊变和出血。②MRI检查影像学表现:17例患者中,14例行胰腺MRI增强检查,其中T1加权成像呈稍低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9例;T2加权成像呈低信号、稍高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2、7例。14例患者中,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9例,无弥散受限5例;增强扫描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9例,增强扫描显示不清晰5例;14例均显示主管扩张。(2)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体尾脾脏切除术4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4例。17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G1级10例、G2级7例,其中G2级伴淋巴结转移1例、G2级伴淋巴结和肝转移1例。17例患者肿瘤大体观:主体生长于管内,并阻塞管,上游管扩张,胰腺腺泡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肿瘤切面呈灰黄色或棕红色,实性,质地中等,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17例患者肿瘤显微镜下表现: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导管内,均有周围胰腺实质侵犯,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核居中,核分裂象罕见,细胞质呈嗜酸性或透明性,肿瘤间质主要为胶原纤维,含丰富毛细血管网。结论管内PNET影像学特征为肿瘤体积小、增强后明显强化、阻塞主管伴上游主管扩张和胰腺实质萎缩。

  • 标签: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各种类型的周积液的特征以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32例慢性胰腺炎、141例急性胰腺炎确诊患者资料。按亚特兰大分类分为4类:急性周液体积聚(acute peripancreatic fluid collection,APFC)、急性坏死物积聚(acute necrotic collection,ANC)、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包裹性坏死(walled-off necrosis,WON)。记录各类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情况等。结果在32例慢性胰腺炎合并周积液患者中,占比最多的是PPC[84.4%(27/32)],其次为WON[9.4%(3/32)]和APFC[6.2%(2/32)],未发现慢性胰腺炎合并ANC者。慢性胰腺炎的周积液和急性胰腺炎的周积液相比,PPC发生率更高[84.4%(27/32)比31.2%(44/141),P<0.01],APFC发生率较低[6.2%(2/32)比24.8%(35/141),P=0.021],ANC发生率亦较低[0.0%(0/32)比36.9%(52/141),P<0.01],WON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3/32)比7.1%(10/141),P=0.944]。急性胰腺炎周积液患者相对于慢性胰腺炎周积液患者,临床表现中有发热[19.1%(27/141)比3.1%(1/32)]、恶心[59.6%(84/141)比21.9%(7/32)]、呕吐[56.7%(80/141)比21.9%(7/32)]、压痛[79.4%(112/141)比34.4%(11/32)]、反跳痛[42.6%(60/141)比0.0%(0/32)]、C反应蛋白升高[95.7%(135/141)比40.6%(13/32)]者所占比例更大(P<0.05),且中位住院时间也较长(13 d比11 d,P=0.048)。影像学检查发现急性胰腺炎PPC患者病变直径>5 cm者比例大于慢性胰腺炎PPC患者[70.5%(31/44)比29.6%(8/27),P=0.001],慢性胰腺炎WON均局限在胰腺内[3/3比1/10,P=0.014]。在治疗策略方面,32例慢性胰腺炎周积液患者中有25例(78.1%)选择保守治疗;未发现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的周积液在治疗策略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胰腺炎的周积液类型中,PPC较多见。周积液以保守治疗为主,未见慢性胰腺炎周积液各型在治疗策略上的差异,但相比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周积液可能需要更为积极的干预。

  • 标签: 胰腺炎,慢性 胰周积液 胰腺假囊肿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以复发性胰腺假性囊肿为主要表现的管离断综合征,经过2次内镜下囊肿胃引流以及4次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治疗,最终成功放置管支架进行管断裂桥接治疗,术后囊肿吸收,患者恢复良好。此病例有助于临床医师认识管离断综合征,尤其是对于反复发作的胰腺假性囊肿更应当警惕本病。

  • 标签: 胰腺假性囊肿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胰管离断综合征
  • 作者: 马乐 关乃富 石海峰 靳建亮 贾中芝 楼文晖 秦锡虎 朱春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常州 213003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常州 213003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常州 213003 ,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系,南京 21000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科,常州 213003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中山医院胰腺外科,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胚胎融合面的头三维影像学重建模型,提供头形态学测量参数,为胰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帮助。方法根据腹、背的组织学特点进行胰腺胚胎融合面的组织学定位,进一步将该组织学定位应用于CT影像学定位。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三维可视化重建软件进行基于CT影像的包括腹、背头部和胚胎融合面等结构在内的头三维重建,同时对头各相关结构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正常头组织免疫组化检测验证了早前关于定位胚胎融合面的报道,CT断层结构上能够进行胚胎融合面的大体定位。成功建立了基于胚胎融合面的头三维重建模型,该模型可直观显示腹、背头部和胚胎融合面等结构。共纳入35例志愿者,包括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8.26±8.26)岁,BMI(22.29±1.78)kg/m2。形态学测定结果表明,头、背头部及腹体积分别为(32.80±8.15)cm3、(22.21±6.94)cm3、(10.59±3.87)cm3,胚胎融合面面积为(12.46±3.20)cm2。将所有志愿者依据性别分组,统计学分析表明组间头总体积、背头部体积、腹体积及胚胎融合面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胚胎融合面的头三维可视化重建是可行的,该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形态学参数可为胰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胰腺 胰头 三维重建 胚胎融合面 腹胰 背胰
  • 简介:摘要胰腺切除术难度高、并发症多,其中瘘是胰腺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若瘘引流不畅,腐蚀胰腺周围组织形成脓液,易继发腹腔感染。瘘合并腹腔感染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者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而死亡。至今,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治疗方案尚无定论。本文综述了瘘合并腹腔感染的相关研究,分析瘘合并腹腔感染诊断标准及常见致病菌,讨论其外科干预指征和系统治疗方案,旨在为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胰瘘 腹腔感染 细菌培养 腹腔引流
  • 简介:摘要坏死性胰腺炎是管断裂最常见的病因,可引起胰腺液体积聚反复发作、瘘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合并管断裂是否需要早期常规诊断、首选的干预方式、最佳的干预时机等问题仍无定论。本文就坏死性胰腺炎合并管断裂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胰管断裂 胰管中断综合征
  • 简介:摘要瘘是胰腺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是胰腺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016年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修订后的诊断和分级标准对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更加精细的分级仍十分必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多种瘘风险预测模型相继建立,这些模型为术后瘘的早期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但评判标准的不统一、多种因素潜在的相互影响使得许多模型在外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此外,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手术方式、术后引流、生长抑素应用等在瘘的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具体策略尚存争议,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 以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经济的瘘预测和干预方法。

  • 标签: 胰腺瘘 手术后并发症 风险预测 分级标准
  •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发病率在全球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以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最常见。GEP-NEN的高度异质性为其临床诊治带来挑战。近年来,GEP-NEN在病理学、影像学、治疗各领域均有较多进展,且临床诊治高度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在2014年发布的《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科诊治若干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扩充与更新,制定本共识,涵盖GEP-NEN的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病理学、核医学、内外科治疗等方面,为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825例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5例ERCP术后胰腺炎(PEP)高危患者留置管支架,PEP发生率3.69%(12/325)。PEP发生原因包括:管支架24 h内脱落4例,完全性胰腺分裂症3例,生理性管狭窄2例,管直径<2 mm 2例,主管呈环形1例。7例行二次ERCP重新置入管支架,1例取出管支架,余下4例经药物保守治疗治愈。笔者认为严格掌握管支架置入的适应证并选择适宜型号的管支架是降低管支架置入术后胰腺炎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基于"洪氏肠吻合一针法"理念的改良胃吻合应用于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4例采用改良胃吻合手术的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中位年龄54岁,年龄范围18~70岁。总结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29例,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头切除术11例,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1例,行开腹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腹腔镜手术胃吻合时间(15.4±1.0)min,开腹手术胃吻合时间(9.1±0.5)min。4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A级瘘2例(4.55%)、胃排空障碍7例(15.91%),无B、C级瘘、胆瘘、胃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术后出血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将改良胃吻合用于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安全可靠,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瘘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胰腺肿瘤 腹腔镜检查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胃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后瘘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行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1例,再手术5例。总体并发症73例(41%),其中瘘30例(17.0%);术后出血16例(9.1%);胆漏10例(5.7%);腹腔感染6例(3.4%),切口感染4例(2.2%),肺部感染4例(2.2%),胃排空障碍3例(1.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中出血量、合并糖尿病为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男性、管直径、胰腺质地、病灶大小为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术中出血量、合并糖尿病为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年龄、男性、管直径、胰腺质地、病灶大小为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瘘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术后并发症 胰腺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在行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头和壶腹周围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行LPD的85例头和壶腹周围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6例;年龄27~84岁,中位年龄67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术前1周内化验结果计算患者PN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NI预测总体生存时间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确定PNI最佳界值。根据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高PNI组和低PNI组。PN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术前PNI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关系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头和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ROC曲线,PNI最佳界值为48.4,敏感度为0.61,特异度为0.80。PNI与肿瘤部位、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CA19-9和TB有关(χ2=6.834,10.530,5.818,10.530,5.265,8.056;P<0.05)。高PNI组生存明显优于低PNI组(χ2=8.27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TB和PNI是头和壶腹周围癌患者LPD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3.863,0.265;95%CI:1.197~12.465,0.073~0.968;P<0.05)。结论PNI可作为头和壶腹周围癌LPD术后预后判断的简便有效的临床指标。

  • 标签: 胰腺肿瘤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预后营养指数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比较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全胰腺切除术(TP)对头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检索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并筛选出2010年至2016年间3 676例头癌患者,其中3 559例行PD(PD组),117例行TP(TP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混杂因素,最终PD组与TP组各117例匹配成功。应用Kaplan-Meier曲线观察匹配前和匹配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及癌症特异生存率,利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评估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对头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匹配前PD组3 559例患者1、3、5年癌症特异生存率分别为72.8%、35.1%、24.9%,中位生存时间为23.89个月;TP组117例患者分别为67.9%、29.4%、26.1%和21.51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匹配后,PD组117例患者1、3、5年癌症特异生存率分别为77.8%、44.5%、31.8%,中位生存时间为31.50个月,显著优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病理类型是影响总体生存率与癌症特异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病理类型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及癌症相关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D的生存获益显著优于TP,临床上对头癌患者行TP治疗需慎重选择。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切除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