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正>《管子经济思想研究》,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巫宝三先生的一部经济史学论著,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管子》一书是我国古代典籍中阐述经济问题较多的名著。书中提出的经济范畴和概念,在中外历史上堪称创经济学说的先河,它对古代社会经济问题的论述,向为封建王朝从事经世济民的有识之士所取法。源头活水,也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 标签: 思想研究 管子 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 经济史学 经济思想
  • 简介: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围绕社会正义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讨论,这既是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也是学术研究中的难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面对理论和现实的重大问题,如何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开掘马克思思想资源中的社会正义思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在场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正义 正义思想 思想资源 正义问题 学术研究
  • 简介:神权政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史主要是在先秦时期,可以说,殷商时期是神权主宰、决定王权;西周时期是神权从属于王权;春秋时期,神权则基本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权威;到战国时期,神权政治继续丧失其原有的地位;秦统一后,神权政治则彻底崩溃。自夏殷以来延续一千多年的神权政治体系逐渐衰落,而逐渐过渡到伦理政治的时代。

  • 标签: 天命糜常 敬德保民 民为神主 天人相分
  • 简介:《孙子兵法》中蕴含着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孙子慎战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前提;“衢地合交”的政略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有效手段;“不战而胜”思想可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战略选择;“先为不可胜”的实力慑敌思想可为构建和谐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孙子兵法 和谐思想 和谐世界
  • 简介:在《周易》六十四卦中,《蒙》卦的主旨在于讲述《周易》的教育理念,并较为完整地将易学教育模式展示出来。《蒙》卦所指向的教育并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学,而是追求“本天道以立人道”的落实天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占筮的形式为主导,以天理为规则,以谦虚为手段,通过正其位、明其理、重其仪、尊其德来实现最理想的教化,其中既有探究占筮作为一种求知方式在教化之中的运用问题,也有探讨教育模式、教育形态、教育观念等内容。同时,《蒙》卦还针对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避免教育误人歧途的方法。今天审读《蒙》卦,无疑对我们的当代教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蒙》卦 占筮 教育 帛书《周易》
  • 简介:《鬼谷子》包含着丰富的语言学思想,它用阴阳的哲学观来解释语言现象,以动态的视角来看待语言,把语言交际看作一个双向循环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它重视口语规律的探索,关注语言技巧的运用,在基于语音、语义、语法等表达手段之上,形成了系统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它注重交际过程的控制,强调交际效果的实现,阐释了包括语境在内的一系列语用因素。应当珍惜和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为当代的汉语研究服务。

  • 标签: 《鬼谷子》 语言学 信息 表达手段 语用因素
  • 简介:旬子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现存社会合理性问题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展开的。他深刻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否定现存社会的运行方式,深入分析社会混乱无序的结症,积极探寻超越现实的路径,建构起以等级分明、分工明晰、尚贤使能、礼法兼治为特征,以“群居和一”的“至平”社会为理想的社会发展理论。

  • 标签: 旬子 社会批判 建构
  • 简介:在推进我国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古代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许多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和吸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民本思想,创新地全面部署民生问题。

  • 标签: 民本思想 十七大 民生问题
  • 简介:杨简认为"易本占筮之书",而"易"本质上为一,"易"所言万事万物及其变化、以及变化之道均是通而为"一",从彻底的方面而言乾坤之道也为一,这涉及到一多关系问题;而卦爻辞在于"明人之道心",并以"人之本心或道心"来界定"己",性形不二,道心本质上就是道自身。故"易者,己也"另一深层表达是"人心即道"和"天人本一",其核心是以易为己、以心释易,蕴含着心物关系问题。他以"意"作为区分道心和人心的标准,善恶之分与心意关系有内在性关联。笃信孔子的毋意论,杨简提出了与《大学》诚意论不同的以"不起意"为主旨的工夫论路径。

  • 标签: 杨简 《己易》 道心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以“礼”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自然法思想。首先肯定“礼”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然法思想,并追溯了“礼”的起源,指出了礼的自然法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的融合性以及与道德的交互性。最后说明了“礼”这一自然法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实践儒家治世方法的理论指导。而主张只有道家思想是自然法的观点,显然缺乏对于儒家礼思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 标签: 儒家 自然法 礼刑
  • 简介:科技价值观、科技创新观、科技人才观是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研读江泽民的《论科学技术》一书,从话语背景、表达内容和具体方法等层面对上述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确证出江泽民的科技战略思想不仅是对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新发展,而且作为治国方略的一部分,其现实意义也是昭然的.

  • 标签: 江泽民 治国方略 话语背景 新发展 科技人才观 现实意义
  • 简介:在秦汉之际,特别是两汉时代这个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应该说是被人们长期地忽略了.事实上,不仅影响了秦汉思想的诸多流派,影响了秦汉思想的融合与发展,而且也影响了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定型.秦汉时代出现的思想大融合是在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大融合.秦汉时代大一统的人文政治环境是其思想融合的社会历史背景,而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思维模式则是秦汉思想融合的理论依据.作为群经之首,不仅是汉初道家和黄老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汉代儒学复兴的哲学基础,甚至包括其后的魏晋玄学也未能从的巨大影响中摆脱出来.因此,研究在秦汉思想融合与流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入认识秦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秦汉思想的本质和特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秦汉时代 《易》 哲学基础 社会历史背景 思想发展 中国
  • 简介:战国中后期王道与霸道代表了当时既有的两种政治理念,而帝道理念的兴起,则是和黄老道家试图超越王霸之辨的考虑有关。他们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兼采王霸之道的相关主张,尝试建构一种新理念以顺应日趋统一的社会形势。关于帝道的合理性,黄老道家主要是从天道自然的层面进行论说,不同于儒家将王道的基础诉诸仁心,也不同于法家霸道基于功利实用的考虑。在治国方略上,王道观念重贤能轻法制,霸道学说崇法制抑贤能,而帝道理念则是主张贤能与法制二者并重、两相结合,希望通过法制立国与贤能治国这两个维度,共同保障帝道无为的实现。这种兼采王霸之所长的思路在后世政治中有一定的体现,“霸王道杂之”的治理模式与这一理念不乏暗合之处。

  • 标签: 帝道 黄老道家 王霸之辨 合理性 治国方略
  • 简介:<正>王时槐(1521—1605)是晚明江右著名王门学者。字子植,号塘南,吉安府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等职,隆庆五年升任陕西参政,自请告退。万历十九年再次诏起贵州参政、南京鸿胪卿、太常卿等,皆未上任即请告退。八十四岁卒。著作有《论学书》、《语录》等。《明儒学案》中“江右王门学案”共九卷,立二十七人学案,附录六人,黄宗羲在卷首写道:

  • 标签: 性命兼修 非有非无 归寂 主静 神秘色彩 宇宙
  • 简介:<正>张恒寿(1902年3月24日—1991年3月7日)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生前曾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河北省历史学会会长。他一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与中国思想史研究,著有《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和《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书。我跟随张先生研讨中国思想史多年,先生的治学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标签: 庄子思想 思想史研究 中国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思想史 庄子哲学
  • 简介:在孔子思想中,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每一个人而言,它是人自身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基础和条件;就人们之间的关系而言,它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友好相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就经济和商业活动而言,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障其健康有序运行的前提;就社会政治领域而言,它是基本的立国立民之道,是一个社会文明繁荣、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天,在诸多生活领域出现所谓“信用危机”的情况下,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孔子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传统诚信资源,确立诚信观念,对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克服经济活动、人际交往和政府行为中的信用危机和失信现象,对于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孔子 儒家 诚信 道德规范
  • 简介:晏子思想·春秋思潮·齐文化王超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史家对于其思想归属何家之论争从未中断,向有儒、墨、杂家及自成一家之说,而儒墨之争尤为激烈。儒家说以晏子“尚礼”为依据,墨家所凭乃是晏子之“以俭治身”。(张湛《列子·杨朱篇》)事实上,尚礼或倡俭,...

  • 标签: 晏子 齐文化 现实主义思想 春秋时期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 简介:近三十年来,《管子》法治思想研究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管子》法治思想内容阐释;二是《管子》法治思想特点研究;三是《管子》法治思想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价值挖掘。不同角度与层面的探究,充实和完善了《管子》法治思想研究体系,并为当今法治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管子》 法治 依法治国
  • 简介:吴澄在理气问题上提出"理"与"气"不可分,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的观点,认为理气不可以先后言.亦不可以有无言,这既跟他的治思想密切相关,也是对当时主流思潮以"有"、"无"、"先"、"后"言理气的一个反动.吴澄易学理气论思想的提出,在学术史上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意义:其一是在本体问题上,发展了中的元气生机观,使儒学基本上摆脱了以"空寂"、"虚无"为特征的佛、道本体论的影响.其次,理气不可分,理在气中为儒家追求在现实中超越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吴澄区分理与气,区分功能与实体,比张载仅立"清虚一大"为万物源有更多的合理性,为儒家的成圣成贤的修养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理气论 易学 儒家 有无 张载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