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体肋软骨移植建立鼻尖软骨复合用于鼻整形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整形门诊 2017年 2月 -2019年 3月收治的鼻部整形患者中选出 140例为对象,根据复合的不同分组:对照组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复合整形,实验组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构建鼻尖软骨复合整形。对比两组的创口愈合时间、创口Ⅰ级愈合率、鼻整形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的手术创口Ⅰ级愈合率和鼻整形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且实验组的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自体肋软骨移植构建的鼻尖软骨复合在鼻尖整形中应用效果确切,成活率高,促进术后创口愈合,达到满意的整形效果。

  • 标签: 自体肋软骨 鼻尖软骨复合体 膨体聚四氟乙烯复合体 鼻整形 满意度 创口愈合时间
  • 简介:目的探求可手术乳腺癌乳头乳晕复合(NAC)癌浸润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及保留NAC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方法对407例术前记录肿瘤位置、大小、肿瘤缘距乳晕边缘的距离(D)等资料;术中采集NAC的离体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临床、病理相关因素与NAC癌浸润的关系。结果本组NAC癌浸润率为13.27%(54/407);与年龄、病理类型无相关性;与肿瘤的位置、D值、肿瘤最大径、肿瘤的TNM分期和NAC的临床表现及腋窝淋巴结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的位置、D值、肿瘤最大径、肿瘤的TNM分期和NAC的临床表现及腋窝淋巴结状态是影响NAC癌浸润的主要因素。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的适应证:①I、Ⅱa期乳腺癌患者;②患者有保留NAC和/或乳房外形的愿望,但不能或不愿行保乳术;③非中央区乳腺癌,D≥2cm;④肿瘤最大径≤3cm;⑤乳头无溢液、无湿疹样改变、无内陷及歪斜等异常表现,乳晕无桔皮样改变,未受侵犯;⑥保留的乳头乳晕区皮下组织深面5处取样冰冻切片病理无癌细胞浸润。严格把握适应证行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乳腺癌 乳头乳晕复合体 隐匿浸润
  • 简介:哈姆莱特之谜的形成,是没有揭示出哈姆莱特形象的丰富内涵导致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美学探索、道德探索和宗教意识的载体,是多种观念的复合.哈姆莱特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人与命运的冲突,展示了人类的理性与人性的弱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思辨精神.哈姆莱特的性格集中展现了人性的特征.

  • 标签: 哈姆莱特 多重人性 复合体 “哈姆莱特之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背侧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12例腕关节TFCC背侧撕裂患者采用腕关节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根据术前专科检查,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患者采用由内向外经关节囊缝合修复,不稳定患者经骨缝合修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PRWE评分、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及握力等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31个月,平均15.5个月。经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VAS、PRWE评分、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及握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CC背侧撕裂属于Palmer分型中未覆盖的类型,镜下缝合修复效果良好。

  • 标签: 关节镜 治疗结果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修复
  • 简介:摘要:膝关节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关节,它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可以支撑多项生理活动。膝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与半月板结构和交叉韧带机构,关节外肌-腱单元对于关节功能的发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剖学领域,膝关节后内侧复合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相关的研究资料也比较少。本文基于断层解剖与三维可视化对膝关节后内侧复合进行了探究,希望为该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 断层解剖 三维可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T高清MRI对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TFCC)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8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33例腕尺侧疼痛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65例;年龄14~69岁,平均32.6岁。统一参数下行腕关节MRI检查,并在随后接受腕关节镜下探查或治疗。将TFCC损伤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中心型损伤,即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第二类为边缘型损伤,包括TFCC桡侧附着部、尺侧附着部、远尺桡韧带、尺腕韧带损伤。以腕关节镜下探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比分别得出MRI诊断TFCC中心型损伤和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阴性似然比。结果关节镜检查确诊TFCC损伤者122例,其中中心型损伤72例,边缘型损伤102例;MRI检查结果为阳性124例,其中诊断为中心型损伤75例,边缘型损伤111例。通过对比,得出3T高清MRI诊断TFCC中心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72/0.918,0.933/0.966,11.85/0.03;诊断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882/0.323,0.811/0.455,1.30/0.37。结论对于TFCC中心型损伤,无论是创伤性撕裂还是退行性损伤,3T高清MRI均可准确诊断。MRI在TFCC边缘型损伤的诊断中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较低的特异度提示临床中对MRI的阳性结果应持谨慎态度,需着重结合病史与体检结果进行诊断。

  • 标签: 三角纤维软骨 腕损伤 诊断敏感试验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应用棘突韧带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来几年收治的60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行L4/5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开展随访活动,按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行保留后方棘突韧带的关节突关节切除椎间融合术,B组行保留L4上半棘突和L5下半棘突的部分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C组I行L4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对比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结果和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J0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组的J0A评分较A、B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的完整性可有效减轻因腰椎融合术导致的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情况。

  • 标签: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棘突韧带复合体 临床效果
  • 简介:通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聚驱后聚合物滞留量随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有无聚驱在无碱二元复合系中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滞留量随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聚驱聚合物滞留量随推进距离增加近似呈指数关系递减,同时注入端区域滞留大量聚合物.近注入端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复合系损失少;注入端附近聚合物滞留量较高,有效减缓复合系的滞留损失,滞留聚合物能保护复合系,有助于复合系进入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地层深部,提高聚驱后复合驱采收率.

  • 标签: 聚合物驱 滞留聚合物 滞留规律 无碱复合体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筋膜鞘+提上睑肌复合缩短术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方法 选取2020年年9月-2023年9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眼科手术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患者30例(40只眼),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n=15。常规组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观察组采用联合筋膜鞘+提上睑肌缩短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对比,观察组的患者正矫率22(95.6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11(64.71%),组间差异P<0.05;两组患者对比,观察组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8.70%)远远低于常规组的14(23.53%),组间差异P<0.05。结论 采用联合筋膜鞘+提上睑肌复合缩短术,能够大大提高手术的矫正率,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单一手术方式的方案,联合方案取得更为出色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联合筋膜鞘 提上睑肌 上睑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楔状缺损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及光固化Dyract复合实施临床修复的远期效果。方法试验组应用光固化Dyract复合实施楔状缺损修复,对照组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实施楔状缺损修复。比照两组的修复效果。结果两组前6个月均效果满意,试验组在12及24个月后修复后的牙齿仍坚固耐用,无磨损。对照组12个月时2人对修复1年后的效果感到不满意,24个月时,不满意人数增至6人。两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楔状缺损应用光固化Dyract复合经久耐用,坚实美观,仅就本次结果而言,在材料制备及规范操作前提下,可保障2年的远期修复效果。

  • 标签: 光固化复合树脂 光固化Dyract 复合体 楔状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患儿经过眶距增宽症O型截骨矫正,及用肋骨/肋软骨复合移植矫正初期鼻畸形后,眼眶及鼻部的相关参数。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颅颌面治疗中心,经眶距增宽症O型截骨矫正及同时用肋骨/肋软骨复合移植矫正初期鼻畸形60例患儿,男36例,女24例,年龄6~10岁,平均7.3岁。60例患儿在术前后1年随访时,均进行头颅CT三维扫描和拍照。通过三维测量比较其骨性内眦间距(IOD)和鼻部美学参数(鼻背宽度、鼻翼宽度、鼻背高度、鼻尖突出度/鼻长)的变化。结果60例患儿家长均对术后效果满意。三维测量显示,术后患儿IOD值由术前(39.88±1.98) mm矫正为(20.56±2.37) 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P<0.05);提示眶距增宽症状、IOD值、鼻部美学参数均有明显改善。肋骨/肋软骨复合的吸收率16%~19%,无移植物的偏曲变形;偶见感染、脑脊液漏、发育不全等并发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眶距增宽症的患儿用O型截骨的同时用肋骨/肋软骨复合移植矫正初期鼻畸形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肋骨 肋软骨 眶距增宽症 O型截骨
  • 简介:摘要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帽状保护性结构,由双链DNA区和富含G碱基的3′突出端(单链DNA区)及端粒结合蛋白共同构成,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结构。端粒结合蛋白的核心成分,被称为shelterin复合,可帮助端粒成帽,同时将端粒DNA隐藏于蛋白复合间,免受DNA修复系统的识别,从而在形成端粒结构、保护染色体末端、维持基因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helterin复合组分的异常会导致端粒功能障碍及染色体末端融合或缺失,严重威胁基因组的稳定性,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作为基因组不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形式,双微体(double minute chromosomes,DMs)的形成与端粒的结构功能异常也存在相关性。本文总结了肿瘤细胞中shelterin复合异常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联,试图阐明端粒蛋白参与的肿瘤恶性进展机制,为临床上改善恶性肿瘤预后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 标签: 端粒蛋白 shelterin复合体 基因组不稳定 肿瘤 双微体
  • 简介:摘要目的借助三维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修复体对颧眶-上颌复合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重建,为临床颌面部复杂骨缺损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颧眶-上颌复合骨缺损患者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8~53岁。计算机辅助设计两种个性化修复体(以颞骨、鼻骨及颧额为固定端),两种修复体其他部位设计相同,仅眶底延伸部分长度不一致;设计一:由眶下缘向眶内延伸9~10 mm;设计二:由眶下缘向眶内延伸10~15 mm。采用钛合金粉末三维打印两种修复体。获取两种修复体实物的三维扫描数据,在UG12.0软件中拟合,分析两种修复体的匹配度。术中对两种修复体对颧眶-上颌复合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效果进行对比评估,并根据修复体适配情况选择植入。结果三维打印制备的修复体可有效进行颧眶-上颌复合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术中验证显示,两种修复体固定端偏移误差为2~3 mm;软件拟合结果显示,两种修复体固定端误差范围约为1 mm。对5例患者均选择设计一修复体进行植入,术后即刻患者面部外形得到有效恢复。结论三维打印个性化修复体修复颧眶-上颌复合骨缺损效果良好,但针对多突起复杂结构的设计和制备,需考虑多种因素对最终修复体效果的影响。

  • 标签: 骨重建 颌面假体 颧骨 眼眶 上颌骨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世界上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反应以及钙稳态失衡有关。近年来,PD与Ca2+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钙稳态失衡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导致PD。细胞内Ca2+水平取决于钙库操纵性钙内流(SOCE),而SOCE由钙释放激活钙通道调节分子1(Orai1)、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及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相互作用组成的功能复合调节。常见的PD神经毒素可通过降低Orai1-STIM1-TRPC1复合功能,损伤SOCE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选择性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并且Orai1-STIM1-TRPC1复合可能通过作用于小胶质细胞以及内质网调控神经炎症、自噬现象以影响PD的发生发展。因此恢复Orai1-STIM1-TRPC1复合表达及功能,维持钙稳态可能成为PD的有效治疗靶点。

  • 标签: 钙释放激活钙通道调节分子1 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 钙库操纵性钙内流 帕金森病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临床危重症,无氧糖酵解在脓毒症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丙酮酸脱氢酶复合(PDHC)是脓毒症时机体损伤的调节因子,PDHC的去磷酸化或去乙酰化可上调其活性,使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促进乙酰辅酶A(CoA)的生成及氧化磷酸化的进程。PDHC的活化参与调节脓毒症时乳酸的平衡、炎性因子的释放和能量代谢,从而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多种药物可通过上调PDHC的活性来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包括二氯乙酸盐(DCA)、维生素B1、米力农、肿瘤坏死因子结合蛋白和环丙沙星等。本文通过对PDHC及其信号通路在脓毒症代谢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脓毒症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代谢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超声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分析我院因腕关节疾患行腕关节镜手术的48例患者,其中TFCC损伤34例,腕关节其他疾患TFCC正常14例,进行TFCC高分辨率超声检查,以关节镜探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比TFCC超声成像和关节镜下表现,进行统计研究,得出高分辨率超声诊断TFCC损伤及损伤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高分辨率超声诊断TFCC损伤的敏感度为0.9375、特异度为0.875、阳性预测值为0.9375、阴性预测值为0.875、阳性似然比为7.5、阴性似然比为0.071,诊断TFCC中央型退变穿孔的敏感度为0.9629、特异度为0.9048、阳性预测值为0.9285、阴性预测值为0.95、阳性似然比为10.11、阴性似然比为0.041,诊断TFCC尺侧止点损伤的敏感度为0.95、特异度为1、阳性预测值为1、阴性预测值为0.9655、阳性似然比为+∞、阴性似然比为0.05。结论高分辨率超声对诊断TFCC损伤,特别是临床常见的TFCC中央型退变穿孔和尺侧止点损伤具有肯定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方法及诊断标准。

  • 标签: 超声检查 诊断 高分辨率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PEVAC)患眼的临床特征和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7例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60.1±9.1)岁。均为单眼。主诉视物变形、视力下降分别为3、1例。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行OCT血管成像(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分别为4、2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病灶局部激光光凝治疗3只眼;单纯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随访时间(16.7±19.1)个月。随访时采用首诊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反应。结果患眼基线logMAR BCVA为0.33±0.19(0.20~0.80)。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凹旁孤立血管瘤样病变,伴视网膜硬性渗出,其中可见2个相邻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1只眼。FFA、ICGA检查,所有患眼黄斑旁血管瘤样病变早期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未见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异常。OCT检查,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伴视网膜内囊腔。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26±125)(207~479)μm。行OCTA检查的4只眼,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内均可见血流信号。其中,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均可见血流信号3只眼;仅SCP可见血流信号1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4只眼,治疗后视网膜内囊腔无明显改善;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囊样水肿持续存在、硬性渗出减少1只眼。联合或单纯激光光凝治疗的5只眼治疗后CMT降低,BCVA提高。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logMAR BCVA 0.16±0.06(0.10~0.20),CMT为(212± 34)(154~252)μm;与基线时比较,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1,P=0.037)。结论PEVAC患者多单眼患病,其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或多发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OCT可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伴或不伴视网膜内囊腔、硬性渗出和视网膜下液,其内可见血流信号。

  • 标签: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多模式影像特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物体内培养软骨微组织-仿生基质复合的生物学转归。方法采取中华小白猪肋软骨,切割并筛选径长小于200 μm的微组织,复合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仿生基质形成软骨微组织-仿生基质复合,于实验猪体内分别培养2个月、4个月后取出复合,测量体积变化及吸收率,两组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大体标本观察、苏木精-依红染色切片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转归。结果体内培养中复合内软骨微组织可较好存活,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结构稳定的整体,仿生基质可被吸收,移植2个月后平均体积为(2.100±0.115) ml;吸收率为23.333%~36.667%;移植4个月后平均体积为(1.756±0.083) ml;吸收率为36.667%~4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93,P<0.05)。体内培养过程中出现两种形式细胞增殖,但增殖范围较小,细胞分泌较少。结论动物体内培养软骨微组织-仿生基质复合可见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培养4个月可见少量细胞增殖,但尚无法满足整形外科要求。

  • 标签: 软骨微组织 软骨移植 仿生基质 增殖
  • 简介:目的:比较种植体在上颌骨复合前,中、后3个部位,在垂直和水平载荷下的应力分布,讨论种植体丰颌骨复合中的生物力学行为。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结果:种植体在上颌骨复合内,加载后,上颌骨复合各部位应力均较小,较加载部位和种植体内应力小,上颌骨复合前、中、后3个种植体比较,种植体和上颌骨复合应力后牙大于尖牙大于前牙。结论:上颌骨复合具有良好的使集中受力分散的作用。上颌骨复合内种植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可行性。

  • 标签: 上颌骨 种植体 三维有限元法 应力分析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