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颈椎病前路减压内固定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至我院进行颈椎病前路减压内固定的患者共计40例,所有患者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患者术后1周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评分,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6个月评分略高于术后1周评分,但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患者术后1周x线检查,椎间高度明显高于手术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无脊髓损伤、脑脊液瘘、食管瘘等重症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配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颈椎病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护理干预
  • 简介:近年来,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已成为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脱位最常用的方法。随着新的颈椎内固定器材不断应用于临床,使该传统方法得到了改良。内固定器材的设计不尽相同,其共性皆在于固定邻近椎体并覆盖在块前方使其不易脱出。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开展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颈椎前路减压 护理体会 围手术期 内固定器材 植骨融合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对4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固定融合治疗。其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21-68岁,平均45.9岁。累及节段:胸椎(T(6-10))6例,胸腰段(T(11)-L1)32例;腰椎(L(1-2))9例。GulhaneAskeriTipAkademisi分型,Ⅱ型28例,Ⅲ型19例。病程3-15个月,平均8.7个月。术后采用Cobb’s角纠正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6-57个月,平均(45.6±6.3)个月。钛网均获融合,融合时间9-18个月,平均(14.2±3.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局部结核复发,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3个月Cobb’s角、VAS评分(t=20.967,P=0.000;t=59.671,P=0.000)及末次随访Cobb’s角、VAS评分(t=19.746,P=0.000;t=80.113,P=0.0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除10例由D级恢复为E级、4例由C级恢复为D级外,其余患者术前、术后均为E级。结论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钛网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充分减压,同时实现固定、融合以及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结核 脊柱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病灶清除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with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8月本院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ACDF组(A组,30例)和显微镜辅助ACDF组(B组,30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以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132.5±8.9)min,B组为(137.0±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出血量为(113.6±8.0)mL,B组为(93.7±5.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住院(7.37±1.73)d,B组(6.63±1.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JOA评分为6.60±1.21,术后12个月为13.83±0.91,改善率为(69.72±7.66)%;B组术前JOA评分为6.87±1.46,术后12个月为14.23±1.17,改善率为(72.51±11.26)%。A组和B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ACDF和常规ACDF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方法,但显微镜辅助ACDF可减少中出血量,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案。

  • 标签: 颈椎 颈椎病 椎间盘切除术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退形性脊柱侧弯患者引用经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院内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60例选为研究标准,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椎间融合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椎管减压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平均Cobb角。结果治疗前两组平均Cobb角比较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Cobb角小于对照组Cobb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治疗效果突出,可有效恢复患者生理结构,远期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退形性脊柱侧弯 经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利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与后外侧融合的方式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治疗,探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将 6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Ⅰ组、Ⅱ组,其中Ⅰ组利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外侧融合治疗,Ⅱ组利用后短路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自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角度纠正、高度恢复、疼痛方面均差异显著,Ⅱ组优于Ⅰ组,两组均有 2例手术失败,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明显,Ⅱ组小于Ⅰ组。结论:与后外侧融合相比,人椎弓根椎体内的效果更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后外侧植骨融合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腰椎管狭窄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期护理会并发症发生率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我院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的腰椎管狭窄患者共计60例,将这6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并对他们进行对照试验。结果 经比对,观察组患者的整体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后路减压 内固定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加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患者术后随访3~86个月,平均(16.0±0.7)个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术前评分平均(11.4±0.2)分,术后评分平均(15.6±0.4)分。46例患者中优3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5.7%。结论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减压彻底,安全性高。

  • 标签: 脊神经根 颈椎病 内固定器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置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28例。结果28例患者,随访1.5-3年,按齐新生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例18,良7例,可2例,差1例。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者,优良率为89.2%。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是一种操作简便易行、疗效满意的方法。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外侧融合 退变性腰椎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髓炎行清创一期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彻底清创用外支架固定后一期融合,治疗胫骨平台骨髓炎11例。结果11例均随访6-24个月膝关节融合良好,能下地负重行走,较高的满意度,随访期间骨髓炎无复发。结论一期行清创融合治疗胫骨平台创伤性骨髓炎可缩短病程,减低治疗费用,患者能早期行走,但膝关节正常功能丧失,对于部分经济困难患者以及无条件行人工关节置换者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髓炎 胫骨平台骨折 关节融合 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异形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治疗跟骨折SandersⅢ、Ⅳ型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75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跟骨折SandersⅢ、Ⅳ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取异形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对上述选取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异形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出院后均得到5-21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优良率、骨折端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跟骨折SandersⅢ、Ⅳ型采取异形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进行治疗,对恢复关节面平整度、根正常形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综合治疗方法术后优良率明显优于采取异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

  • 标签: 跟骨骨折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植骨术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联合及踝关节牵伸治疗距离踝关节2cm以内的远端胫骨关节周围不连并保留踝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9月至2018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治疗的12例踝关节2cm以内的远端胫骨关节周围不连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32~56岁,平均41岁;左踝5例,右踝7例。12例患者均在外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治疗周期6~18个月。采用Ilizarov技术++踝关节牵伸治疗,术后患者最陕可以在3d后于双拐及助行器帮助下下床行走,患肢逐渐负重,术后3~6个月正常行走。术后踝关节功能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及钉道感染发生。佩戴环形外固定支架时间12~36周,所有不连均愈合。踝关节功能按AOFAS踝-后足评分75~96分,效果明显。结论利用Ilizarov技术联合及踝关节牵伸治疗距离踝关节2cm以内的远端胫骨关节周围不连,可同期保留踝关节功能并预防创伤后踝关节炎,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折 不愈合 植骨术 骨关节炎 ILIZAROV技术 关节牵伸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关节突入路前方垫高融合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7.3±13.1)岁(范围26~70岁)。初次损伤时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为3~5分,平均4.0分。经(6.3±2.9)个月(范围3~16个月)保守治疗仍有顽固性胸腰背疼痛。手术采用经关节突入路前方垫高融合(前方垫高组)15例、后路伤椎置钉融合(伤椎置钉组)17例。前方垫高组和伤椎置钉组术前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0°±3.9°和26.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P=0.946);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分别为(4.2±1.8)cm和(4.1±2.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P=0.887);前方垫高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损伤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为C级1例、D级4例、E级10例,伤椎置钉组为C级2例、D级2例、E级13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P=0.52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面后凸Cobb角、SVA及AIS分级。结果32例均完成随访,前方垫高组随访(12.2±3.1)个月、伤椎置钉组随访(12.0±3.3)个月。前方垫高组与伤椎置钉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8±24.5)min和(123±40.6)min(t=0.42,P=0.681),中出血量分别为(485±12.6)ml和(478±16.3)ml(t=0.13,P=0.894)。末次随访时,前方垫高组VAS评分改善率为90%±10%,大于伤椎置钉组的7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P=0.004);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增加(1.02±0.10)cm和(0.29±0.14)cm,前方垫高组变化率(67.1%±31.5%)大于伤椎置钉组(19.0%±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9,P<0.001);前方垫高组矢状面Cobb角为7.4°±1.5°,小于伤椎置钉组的1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P<0.001);前方垫高组SVA为(1.1±0.6)cm,小于伤椎置钉组的(1.6±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25);前方垫高组AIS分级为E级15例,伤椎置钉组为D级1例、E级16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706)。结论经关节突入路前方垫高融合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较后路伤椎置钉融合可获得更好的术后近期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和胸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症状改善。

  • 标签: 脊柱后凸 椎关节突关节 骨折,压缩性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生物活性人工Cage融合治疗腰椎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7年6月~2012年2月,对腰椎退变失稳定性疾患,需要后路手术+椎间融合的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Cage融合、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共61例70个椎间隙。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及3月、6月、12月分别摄x射线片及CT,观察椎体间高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及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3-4个月开始产生融合,术后12月69个节段得到融合(98.57%),椎间隙高度无降低,症状无复发。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_HA/PA66)复合椎间Cage融合内固定,可有效重建退变腰椎的稳定性,Cage内外的可与相邻椎体有效融合并形成完整整体,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方式。

  • 标签: 椎间融合 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 椎间融合器
  • 简介:目的:讨论骨膜鱼鳞状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效果。方法:随访采用鱼鳞状内固定治疗骨折延迟愈合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对其中11例随诊平均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中2例切口感染,1例患肢关节屈曲受限。结论:本方法简单易行,骨折愈合率高,经济实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时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不连 鱼鳞状植骨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