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2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法,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止血情况良好,经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的输血量、出血量、HGB、APTT、PT、HCT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应用。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产科失血性休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及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患者来源、感染部位,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动脉血乳酸(Lac),液体复苏量、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情况、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分析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与ΔSOFA评分(即液体复苏3 h SOFA评分与初始SOFA评分的差值)之间的关系。根据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T)将患者分为T≤1 h组、1 h<T≤2 h组、2 h<T≤3 h组和T>3 h组,比较各组之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共纳入131例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8.3±15.0)岁;初始APACHEⅡ评分为27(21,34)分,初始SOFA评分为12(10,14)分,初始Lac为5.0(3.4,7.1)mmol/L;感染来源以肺部感染为主(87例,占66.41%)。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与ΔSOFA评分之间存在拟合曲线关系(Y=-1.062 6X2+4.407 9X+0.961 8),提示过早或过晚完成初始液体复苏均会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②不同时间完成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各组患者的感染部位、初始APACHEⅡ评分、初始Lac及初始SOF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T≤1 h组患者呼吸支持率、AKI发生率和CRRT比例均明显高于1 h<T≤2 h组、2 h<T≤3 h组及T>3 h组(呼吸支持率:78.57%比75.51%、42.86%、75.00%,AKI发生率:57.14%比20.41%、21.43%、50.00%,CRRT比例:35.71%比0%、7.14%、16.6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28 d病死率方面,T≤1 h组最高(64.29%),1 h<T≤2 h组最低(22.45%),2 h<T≤3 h组为35.71%,T>3 h组为33.33%,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发生后1~2 h完成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可能会降低患者的28 d病死率,改善器官功能障碍;过早或过晚完成液体复苏有可能增加患者的28 d病死率,但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初始液体复苏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 简介:摘要脓毒性休克指脓毒症合并严重的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紊乱,其发生率、病死率高,病情凶险,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脓毒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其中,液体复苏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近几年的研究对后续的液体平衡管理问题争议颇多。本文将从液体平衡治疗方面入手,着重探讨大剂量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影响,为儿童脓毒症液体治疗的完善作一参考。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感染 液体平衡 大剂量 液体复苏 儿童
  • 简介:摘要脓毒性休克指脓毒症合并严重的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紊乱,其发生率、病死率高,病情凶险,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脓毒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其中,液体复苏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近几年的研究对后续的液体平衡管理问题争议颇多。本文将从液体平衡治疗方面入手,着重探讨大剂量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影响,为儿童脓毒症液体治疗的完善作一参考。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感染 液体平衡 大剂量 液体复苏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CCO)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控制性液体复苏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通过对SAP患者采用在PICCO连续监测指导下的控制性液体复苏及护理,制定操作流程、置管配合、准确测量及决策树相关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寻找最优化的护理方法。结果20例SAP患者均未出现PICCO相关并发症,除了5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13例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结论PICCO应用于SAP患者配合恰当护理方式具有较好疗效。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PICCO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深入研究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实施 PICCO监测技术联合重症超声干预后,患者基本情况和死亡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共 40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 PICCO监测技术联合重症超声干预措施组为观察组,给予 PICCO 监测技术联合中心静脉压干预措施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和死亡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基本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临床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实施 PICCO监测技术联合重症超声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基本情况,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推广。

  • 标签: PICCO监测技术 重症超声 感染性休克患者 液体复苏
  • 简介:目的:观察治疗早期(第1周)液体复苏中不同晶胶比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19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早期补液晶胶比不同分为低晶胶比组(晶胶比<3∶1)103例,高晶胶比组(晶胶比>3∶1)89例,2组西医常规治疗无差异。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Ⅱ(APACHE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脑钠肽(BNP)、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pressure,IAP),治疗7d对比补液量、晶胶比,治疗结束统计血液净化(CBP)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住ICU时间、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低晶胶比组APACHEⅡ、CRP、IL-6、BNP、IAP及住ICU时间、病死率等方面优于高晶胶比组,补液量小于高晶胶比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治疗早期补液增加胶体比例可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指标,降低腹腔内压力,缩短住ICU时间,并最终提高救治效果。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液体复苏 晶胶比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变异度(△VTI)指导重症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评价其在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干预性研究,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2组的复苏目标按照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除外中心静脉压指标)。超声指导组在液体复苏前,行容量负荷试验(5 min之内输注300 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并利用超声检测△VTI;若△VTI≥15%,提示患者存在容量反应性,可继续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30 min左右输注体内,反复重复此过程,直到完成EGDT;若△VTI<15%,提示患者无容量反应性,不积极行液体复苏,由临床医师评价后自行决定后续治疗。常规治疗组由临床医师决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重要生理及实验室指标、各时间段液体出入量及平衡、EGDT达标率、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及使用时间、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结果本试验共纳入了7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超声指导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2组,最终完成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有34例、29例。0~6 h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复苏液体入量及正平衡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0~7 d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液体平衡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0~12 h、0~24 h、0~72 h、0~5 d,2组的液体出入量及平衡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EGDT达标率比较,超声指导组达标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 vs. 58.6%,P=0.129)。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指导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使用时间显著较常规治疗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VTI评价重症脓毒症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从而指导液体复苏,比常规治疗在液体管理方面更加精确,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缩短使用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 标签: 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变异度 重症脓毒症 液体复苏 容量负荷试验 容量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5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7例)及延安大学附属医院(17例)收治的共7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男65例、女9例,年龄21~65岁)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临床表现、体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等将患者分为吸入性损伤组(56例)和非吸入性损伤组(18例)。针对2组患者基线资料中烧伤总面积存在的差异,采用个案-控制匹配以烧伤总面积为标准进行1∶2匹配后吸入性损伤组26例、非吸入性损伤组13例。统计2组患者伤后第1、2、3个24 h患者总补液系数、电解质补液系数、胶体补液系数、水分输入量及电解质胶体比、尿量、累计入出比和伤后24、48、72 h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MAP)、血细胞比容(HCT)。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匹配后,组间总体比较,2组患者伤后第1~3个24 h总补液系数、水分输入量差异明显(F=4.202、10.671,P<0.05或P<0.01)。伤后第1、2、3个24 h,2组患者总补液系数、电解质补液系数、胶体补液系数、电解质胶体比相近(t=-1.336、-1.452、-1.998,-0.148、0.141、0.561,0.916、-0.046、-0.509,-1.024、0.208、0.081,P>0.05)。伤后第1、2、3个24 h,吸入性损伤组患者水分输入量分别为(2 996±1 176)、(2 659±1 030)、(2 680±1 509)mL,明显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的(2 125±898)、(1 790±828)、(1 632±932)mL(t=-2.334、-2.639、-2.297,P<0.05)。(2)匹配后,组间总体比较,吸入性损伤组患者伤后第1~3个24 h尿量、累计入出比分别明显低于、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F=12.158、9.111,P<0.01),吸入性损伤组患者伤后24~72 h心率明显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F=4.675,P<0.05)。伤后24、48 h,2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MAP、HCT相近(t=-0.039、-1.688,1.399、1.299,-1.741、0.754,-0.677、0.037,P>0.05);伤后第1、2个24 h,吸入性损伤组患者尿量、累计入出比分别明显低于、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t尿量=2.421、2.876,t累计入出比=-2.687、-2.943,P<0.05或P<0.01);伤后72 h,吸入性损伤组患者心率、HCT[(114±13)次/min、0.42±0.06]明显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98±18)次/min、0.38±0.06,t=-3.182、-2.123,P<0.05或P<0.01],2组患者呼吸频率、MAP相近(t=0.359、1.722,P>0.05);伤后第3个24 h,2组患者尿量、累计入出比相近(t=1.664、-1.895,P>0.05)。结论吸入性损伤可导致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需求增加,适当增加合并吸入性损伤烧伤患者的补液量有助于维持较为理想的尿量。

  • 标签: 烧伤,吸入性 休克 补液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有32例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组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血红蛋白指标(HGB)、红细胞比容指标(HCT)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GB指标低于对照组、HCT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减少出血量,对其机体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能有效改善其舒张压和收缩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产科 失血性休克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指标以及炎性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炎性分子等方面的情况均好于参照组,两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采用限流复苏治疗方法可以提高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质量,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失血性休克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并探究分析该方法对腹腔高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经由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将其以掷硬币法随机分成两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应用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前两天的输入液体总量、速度,液体潴留量及腹腔高压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腹腔高压综合征10例(29.41%),对照组19例(55.88%),差别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前两日液体潴留量、输入总量、速度方面也少于对照组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相比于充分液体复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减少患者腹腔高压的发生情况,建议广泛应用。

  • 标签: 早期 液体复苏 腹腔高压综合征 重症胰腺炎
  • 简介: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液体复苏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PVI监测并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达到复苏目标的时间、复苏液体正平衡量、平均动脉压(MAP)、6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凝血酶原时间(PT),记录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其他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液体正平衡量多于观察组、PT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达到复苏目标时间、MAP、6hSc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及合计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但ARF、DIC、ARDS、MODS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灵敏的监测、反映机体循环血容量状态,且液体复苏量小,有利于维护内环境的稳态,患者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提高患者的监测、诊疗和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自体血回输在宫外孕休克中的应用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宫外孕休克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异体血输注,对研究组患者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自体血回输,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100%)与对照组患者(93.33%)相比,P>0.05,组间差异不明显,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发热率、术后乳酸升高率(10.00%、10.00%)与对照组患者(26.67%、30.00%)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宫外孕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自体血回输的治疗的效果较好。

  • 标签: 限制性液体 复苏 自体血 回输 宫外孕 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不仅可有效减少输液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还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治疗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时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0年5月-2013年1月在泉州解放军180医院急诊科急救的68例低血容量性休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按照抗休克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60ml,0.5h内静脉滴注完.检测部分常规、生化、凝血指标.结果经抗休克治疗后,两组部分常规、生化、凝血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在治疗0.5,1,2,6,12和24h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使用参麦注射液配合常规液体复苏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下一步治疗争取宝贵机会.

  • 标签: 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 参麦注射液 血液凝固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在2010年6月至201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复苏开始时间、平均输液量以及胶体液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衰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治疗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部创伤 创伤 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运用对比实验原理验证床旁超声指导的早期液体复苏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时间设定于2022年4月-2023年4月间开展,取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脓毒症休克患者为实验纳入对象,涉及人数共计70例,遵循奇偶数分组方式将所有参与者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以及研究组(床旁超声指导的早期液体复苏措施)两组,对行不同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整理归纳,并引用统计学软件对最终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变化。结果:对比结果可见,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生理指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液体复苏6h、24h、48h达标率皆显优,不良事件发生率显低,组间P值达到<0.05标准,有可比性,表现出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超声指导的早期液体复苏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整体应用效果突出,值得临床科学利用、广泛推广。

  • 标签: 床旁超声指导 早期液体复苏 脓毒症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