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RGP角膜接触镜的特性,进而分别从RGP角膜接触镜的设计要点、验配流程、验配实践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实现RGP角膜接触镜的科学验配,切实发挥RGP角膜接触镜的应用优势,予以患者更加健康、清晰、直观、舒服的视觉感受。

  • 标签: RGP 角膜接触镜 验配
  • 简介:摘要:中药治病讲究四气五味,同时强调归经主治。气味相同而归经不同,则主治各异。归经也有主归和兼入之区别,因此辨证也必须分主次,主次明确,选药配方则胸有成竹,疗效自然显著提高。然一个病症,既有热的一面,也有寒的一面,既有虚的一面,也有实的一面。有时虚实症状较隐藏,有时寒热症状不明显。知其实而兼顾其虚,知其热而兼顾其寒。往往脏腑并治,气血同调,表里兼顾,全在分经主治之功也。

  • 标签:
  • 简介:【摘要】 阿芬太尼是临床上常用的短期强效镇痛药物,属于芬太尼药物的衍生物,具有效价低、起效快及作用时间短等的麻醉特点,在患者肝脏中符合三室模型,经静脉注射后1.4min后起效,并能够保持10-15min左右,再由机体内自动代谢排出体外。阿芬太尼既能有效镇痛,又能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因此,短小手术、计划保留自主呼吸的全麻中小手术是其适应证。但在国内对于阿芬太尼的临床药理特性仍不是很清晰,本文将为阿芬太尼的临床药理特性及其麻醉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阿芬太尼 临床药理特性 麻醉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环糊精是由葡萄糖残基形成的环式低聚糖,其内部疏水、外部亲水的特殊结构能够与大部分脂类分子形成复合物。羟丙基-β-环糊精是三种母体环糊精中β-环糊精的衍生物,相较于母体β-环糊精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以及会产生溶血等现象,羟丙基-β-环糊精可以形成无定形混合物,这大大提高了在水中的溶解性,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羟丙基-β-环糊精的结构及特性、安全性,了解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 标签: 羟丙基β环糊精 特性 药剂学应用
  • 简介:为了在增强对比度的同时又能较好地表现细节,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多尺度图像增强方法,该方法在对数域进行图像的高低频分离,并对两部分分量分别进行直方图均衡和局部增强处理。此方法结合了直方图均衡和局部增强算法的优点,增强后的DR图像效果较好。

  • 标签: DR医学图像 变换域 局部增强 直方图均衡 RETINEX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开展现状和已发表RCT研究的基本特征。方法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注册的以“胃癌”为关键词的三期或四期RCT研究,记录其基本特征。搜索PubMed和Scopus数据库以确定计划在2016年6月前结束的RCT研究的最终发表状态。使用《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评估已发表RCT研究的报告充分性。根据存在的偏倚和(或)系统综述的引用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可避免的设计局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2项RCT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项升至2015年的30项)。干预措施为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RCT研究占比从2000—2004年的0升至2015—2019年的37.1%(36/97)。亚洲地区注册的RCT研究为191项,非亚洲地区为71项;非亚洲地区多中心RCT研究的比例高于亚洲地区[70.4%(50/71)比50.3%(96/191),χ²=8.527,P=0.003]。分析137项RCT研究的成果发表状态,81项(59.1%)已发表;其中65项(80.2%)判定为报告充分,63项(77.8%)判定为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结论靶向和免疫治疗相关RCT研究正在成为胃癌研究热点。目前亚洲地区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较少,已开展RCT研究的成果发表比例较低。已发表的RCT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报告不充分,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

  • 标签: 胃肿瘤 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设计 质量控制 循证实践
  • 简介:摘要近20年来,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瘢痕疙瘩的相关研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是瘢痕疙瘩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KFb在生物学特性、基因表达等方面与正常成纤维细胞有明显差异。该文从多个角度对KFb的特性进行了综述,详细描述了其生物学特性如显微结构、代谢特点、增殖性质等情况,并介绍了KFb的异质性与基因组学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对KFb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助于阐明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并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宝贵策略。

  • 标签: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基因 生物学特性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毛乳头细胞(DPCs)属于毛囊结构中的一种间充质细胞成分,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和成体干细胞特性,被认为是一种多能干细胞。DPCs作为信号调控中心,不仅能够调控胚胎期毛囊发育,还可调节成熟毛发生长周期和毛囊再生。文章着眼于DPCs的生物学特性,阐述了DPCs不同亚群的异质性和多能性,以及DPCs对毛囊发育、毛发生长和毛囊再生的中心调控作用。

  • 标签: 毛囊 成体干细胞 毛乳头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美托洛尔的药理特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3年8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服用美托洛尔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药理特点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20例患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比例达40%,剩余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心血管系统患者最多。结论美托洛尔用药治疗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需要引起重视,合理用药。

  • 标签: 美托洛尔 药理特性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ABO血型重组等位基因的分子特性。方法ABO表型鉴定采用试管法。ABO基因和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检测采用PCR测序法。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测序技术鉴别先证者ABO等位基因。先证者及其母亲ABO基因全长序列测定采用二代测序方法。结果先证者红细胞与抗H不凝集,FUT1基因为c.551_552del AG纯合,判定先证者为类孟买型。先证者ABO基因双链测序结果为c.261G/del、467C>T、c.526C>G、c.657C>T、c.703G>A、c.796C>A、c.803G>C、c.930G>A杂合。单链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有一个ABO*A1.02等位基因,另一个为ABO*O.01.01和ABO*B.01重组形成的等位基因。二代测序数据显示可能重组的位置在核苷酸c.375-269到c.526之间,家系分析显示先证者重组等位基因遗传自母亲。结论ABO血型等位基因存在重组现象。发现了1例ABO*O.01.01和ABO*B.01重组形成的新等位基因。

  • 标签: ABO血型 基因重组 二代测序 ABO等位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基质(smallintestinalSubmocosa),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生物膜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备猪小肠黏膜下层,利用光镜、图象分析对其进行观察及分析,皮下埋植观察生物相容性。结果光镜显示,SIS的疏密层度逐渐加深,孔径率在70-90%之间,扫描电镜显示胶原纤维结构规整,网孔丰富,纤维连续。皮下埋植未见皮下明显的异物反应。结论经过这种方法制备的SIS,韧性大,结构、层次分明,生物相容性良好,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支持架,是组织工程进行组织修复的良好材料。

  • 标签: 猪小肠黏膜下基质 生物学特性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托洛尔的药理特性与不良反应特征。方法选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间,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网站当中选择采用美托洛尔药物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美托洛尔的药理特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此次研究的60例患者当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男性要高于女性,且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年龄在45至68岁之间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患者,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美托洛尔属于新型的心血管病症治疗药物,是β1受体阻滞剂的一种,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显著,会导致各不良反应的出现,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使用药物。

  • 标签: 美托洛尔 药理特征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高层建筑的数量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加,作为能够提升高层建筑利用效率的技术之一,高速曳引电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随着行程以及速度的提高,电梯振动情况加剧,这给电梯乘坐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带来了无法被忽视的影响,因此,对高速曳引电梯所具有的振动特性加以研究,成为了现阶段有关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所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高速曳引电梯 机械系统 振动特性分析
  • 简介: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36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6vsPC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36vsST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4vsCV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36vsCV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和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36较ST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36较CV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4较CV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 标签: 电针 针感 穴位研究 针感强度
  • 简介:摘要: 【目的】 回顾性研究我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 2016年至 2018年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 756株, 菌株通过VITEK® 6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初步鉴定 和药敏试验。【结果】 756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液( 89.1%),病区分布以 ICU为主,占 52%。 75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且对碳青霉烯类的不敏感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结论】 本院3年间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标本来源及病区分布没有明显变化,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标本来源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回顾67份临床超声声像图的资料,其患者为首发症状为右下腹痛和被怀疑是急性阑尾炎病症。诊断之后被被怀疑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通过做超声的检查并结合相应病症的临床抗炎治疗,这些患者的疾病症状都得到了缓解,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从而可以给患者确诊。可以得出结论超声检查的诊断率在对于患有上述病症的患者进行诊断时是比较高的,应用超声检查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极为有利。从而引出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对超声波的特性进行讲述,对超声检查的价值如何应用于诊断以右下部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

  • 标签: 超声波特性 医学诊断 右下部腹痛 急性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