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9 个结果
  • 简介: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远逝的民族,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让我们一起追寻远逝的民族。

  • 标签: 契丹族 民族 契丹文字 历史
  • 简介:<正>朝鲜的祖先在它的童年时代创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但是在长期口耳相传过程中,有些已散失,有些被后人按自己的观点加以修改吸收到历史著作中。朝鲜古代没有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书,只是在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典籍,如《论衡》、《魏书》、《古记》、《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帝王韵记》等书及好太王碑、古墓壁画及家谱等过去文物中保存了神话的片断。除了古籍中所记载的神话之外,还有一部分流传在人民的口头上,有些融汇进传统的叙事巫歌中。

  • 标签: 朝鲜族 朱蒙 木道 族源神话 洪水神话 柳花
  • 简介: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一套亲属制度体系,而作为撒,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形式的基层组织——“阿格尼”。据《史集》记载:大约在10世纪左右,中亚乌古斯就有24支系,而撒鲁尔是其中的一支。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图腾、旌旗,并按一定的范围内从事游牧生活,同一民族组成“阿格尼”。但是东迁后的撒拉和直接祖先撒鲁尔不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撒拉是以撒鲁尔为核心发展起来的。

  • 标签: 撒拉族 制度体系 基层组织 10世纪 游牧生活 乌古斯
  • 简介:空间是抽象的,只有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表象,才能将抽象还原成具体.无论在纳西民俗中,还是在其他民族的民俗中,色彩常常成为对空间方位进行表象的具体手段之一.由色彩所表象的空间不仅决定着民俗活动的性质,也规范着民俗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本文从前空间、原空间等方面对纳西民俗中空间的色彩表象作了介绍和分析.

  • 标签: 纳西族 空间观念 色彩 表象
  • 简介:撒拉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说"吾热赫苏孜",唱"撒拉曲"和"撒拉花儿"是她的特长,也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抢救、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就可创出品牌,就能为振兴民族经济,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素质而有效服务.

  • 标签: 撒拉族 说唱艺术 抢救经济 积极开发 合理利用 创出品牌
  • 简介:大通县清平乡阿家村和朔北藏族乡阿家堡村的阿姓村民,于1985年经县政府调查认定,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的(81)民政字第601号文件精神,同意对上述两个行政村填写汉族成份的阿姓村民更改为蒙古成份.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数据,大通共有3586名蒙古,基本都属于阿姓蒙古.

  • 标签: 大通阿姓 蒙古族由来 阿姓蒙古族
  • 简介:“图腾”两字是印第安语的译音,意思是“他的亲族”。在印第安人那里图腾就是表示氏族,是代表氏族的一种标志。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人类,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对自然认识的无知,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生物有着亲族关系,便选其作为本氏族的图腾,于是成为氏族的象征和保护神。居住在我国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是百越。正如《吕氏春秋·恃君览篇》所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引臣瓒语:“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先民的图腾崇拜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蛇是其主要信奉物,他们的心灵世界受崇拜龙蛇这一信念所支配。

  • 标签: 越族 臣瓒 百越 南方广大地区 吕氏春秋 印第安语
  • 简介:铁: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怎样全面、健康、持续地推进裕固文化研究。首先,请你对裕固文化研究本身作些解说。

  • 标签: 文化研究 裕固族 青年学者 健康
  • 简介:2015年5月9日,在欢快祈福的纳西东巴唱腔《吉日经》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仁美磋》的演出声中.“纳西东巴文化展”开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景田,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丹增.原文联常委副主席胡振民,我馆馆长吕章申,云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峻.丽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泽军,我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丽江市政协副主席杨一奔等出席开幕仪式。

  • 标签: 东巴文化 纳西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委员会 全国人大 常务委员会
  • 简介:古往今来,桦树皮文化与我国东北地区鄂伦春等渔猎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并伴随着他们度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他们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以桦树皮手工艺品为代表的当代桦树皮文化,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光彩。

  • 标签: 桦树皮文化 鄂伦春族 森林 历史条件 中华民族文化 渔猎民族
  • 简介:门巴和藏族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宗教、习俗等领域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中宗教文化的交流,在门藏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交流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彼此的文化相互产生影响和渗透。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门巴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于藏族,人口少,居住地域小,因而在门

  • 标签: 门巴族 藏族 宗教文化交流 本教文化 文化结构 教理
  • 简介:1997年,新疆昭苏县一座被破坏的土墩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金银器、玛瑙器、玻璃器和丝织品等,当时的调查报告和其后的研究多认为该墓葬为西突厥遗存。本文通过对墓葬形制、葬俗以及出土遗物的形态和风格的研究,认为该墓葬应属于公元1-5世纪的游牧民族遗存。据文献记载,乌孙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活跃在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据此,该墓葬当属乌孙较晚阶段遗存。

  • 标签: 新疆 波马土墩墓 金银器 年代 族属
  • 简介:漳县元代汪氏家族墓地是目前国内罕见的元代墓葬群,现在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葬之多,墓室结构之特殊,及出土的元代文物之多,国内实属鲜有。从元代汪世显开始的“三王十国公”及众多的达官显贵均葬于此,原有墓葬120余座。葬有200余人(含合葬墓和明代初期重要汪氏成员的墓葬)。

  • 标签: 元代 漳县 文物保护单位 族属 家族 墓葬群
  • 简介:中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源远流长,少数民族服饰与舞蹈更是存在着一种古老的、独特的联系。不同民族的舞蹈需要靠不同的舞蹈服饰衬托才能更好地呈现其舞蹈的风格,舞蹈作品才得以升华、更趋完美。可以说,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交融的。本文通过对裕固服饰与舞蹈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舞蹈服饰与舞蹈的艺术交融。

  • 标签: 裕固族 服饰 舞蹈 相融
  • 简介:浅论岷江上游“石棺葬”之属罗进勇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它是分布在眠江上游河谷地带的一种古代墓葬。是用天然页岩石板,竖砌而成的无底石棺(墓制详况参看《文物丛刊》1984年7期)。这种墓葬其文化构成有着独特的性...

  • 标签: 石棺葬 岷江上游 《后汉书》 羌族 羌人 《华阳国志》
  • 简介:<正>“尕最”,又称“卡孜”,旧译“哈的”等,系阿拉伯语,意为“法官”或“教法执行官”。早在唐宋时代,尕最已作为番坊的宗教领导者或教法裁决人在我国出现。元朝中央设立“回回哈的所”,以调解民事纠纷和其他事宜。撒拉的尕最制是一种较回族等更为特殊的宗教制度,其职权不仅局限于宗教事务,且己渗透到政治领域,与土司制度结合在一起。撒拉土司一般都兼任“尕最”,成为封建王朝统治撒拉族人民的重要工具。

  • 标签: 撒拉族人 宗教制度 清真寺 伊斯兰教 循化 天课
  • 简介:士人圈是近年来蒙元史研究热点之一,地处东南的福建是元代多族群社会的重要一环,本文以福建多士人圈中的使臣、方外和书画题跋三个问题为中心展开论述。使臣是连结国家与地方的纽带,来往于福建的代祀天妃、海岳使臣和分巡御史,与当地士人互动频繁,扮演着把福建多士人圈与全国的多士人圈连为一体的重要角色;方外是多士人圈中的常客,沙罗巴、楔玉立和王翰的例子表明在宗教气氛浓厚的福建,士人与方外的交游既是双向的,也是跨际的;书画题跋则是多士人之间文化互动的形式之一,书画题跋活动不仅在福建多士人圈中广泛流行,还超越了身份和等级的障碍。

  • 标签: 元代 福建 蒙古 色目 士人圈
  • 简介:随着城市转型,从地域城市转向移民城市,城市居民主体变得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流动性,族群关系的研究将成为都市人类学的主流。当今学界对于城市蒙古研究不多,仅见关于呼和浩特、北京蒙古研究的文章。本文以流入广州的蒙古为例,探讨进入广州的蒙古的生活状况、适应方式以及如何与本地人相处等等。根据田野调查发现,不同阶层的广州蒙古有着不同的社会网络和融合程度。此外,还存在内外两方面的融合障碍,一方面是蒙古自身对于异文化的距离感,另一方面是本地社会对于蒙古的刻板印象。

  • 标签: 蒙古族 城市移民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