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与特发性性早熟女童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诊断为特发性性早熟(idiopathiccentralprecociouspuberty,ICPP)的女童8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儿保科体检且身体健康的女童50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两组女童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和XbaⅠ遗传多态性。结果两组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Ⅰ酶切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vuⅡ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Ⅰ位点多态性与ICPP存在一定相关性,Xx基因型最易患病,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与ICPP的发生无明显关联。

  • 标签: 雌激素受体Α 特发性性早熟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和研究在县市级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急性中毒的临床救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64例急性中毒患者,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毒物构成、病情程度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男女比例为1.9:1,高发年龄段在25-45岁,占总数的53.4%(141/264);职业排序为无业人员,占34.8%,其次为农民,占16.3%;中毒原因以自杀为主,占62.1%(164/264);中毒毒物构成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机磷农药、抗精神药物和镇静安眠药,分别占32.6%、12.2%、11.5%,重度中毒和中度中毒比为1:1.7,总体病死率5.3%,其中百草枯及氨基甲酸酯类中毒病死率最高,分别为41.7%和40.0%。结论:急性中毒的主要涉及种类为有机磷农药、抗精神药物和镇静安眠药,应当做好相关药物的管理,熟练掌握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做好全民文化宣传,做好急性中毒事件的防治。

  • 标签: 急诊科 急性中毒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人绒毛膜癌甲氨蝶呤耐药细胞系(JAR/MTX)的杀伤与逆转耐药效应及与甲氨蝶呤(MTX)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根据对JAR/MTX的不同处理分为空白组、DMSO溶媒组、MTX组和丹参酮Ⅱa组。采用HE染色进行显微镜下各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药物作用前后各组细胞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热休克蛋白27(HSP27)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表达;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作用前后半数抑制浓度并计算其逆转耐药倍数。结果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可见细胞核肿胀,核膜皱缩及消失,核分裂象减少及坏死,而MTX组细胞坏死不明显。GST-π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HSP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HSP27的表达率为20.20%、GST-π的表达率为16.30%,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β-hCG为(23.04±11.32)U/L,与空白组[(358.80±19.00)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与MTX配伍作用于JAR/MTX细胞后的逆转耐药倍数为5.3。结论丹参酮Ⅱa对人绒毛膜癌耐药细胞株JAR/MTX具有杀伤与逆转耐药的效应,丹参酮Ⅱa可使JAR/MTX细胞HSP27及GST-π的表达明显下调,并且与MTX同时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丹参酮Ⅱa 人绒毛膜癌 耐药绒毛膜癌细胞系JAR/MTX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癌基因RhoA对VEGF蛋白表达和胞外分泌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RhoA过表达质粒pcDNA3.0-V14RhoA、对照质粒pcDNA3.0、RhoA沉默质粒pcDNA3.0-shRhoA转染到MDA-MB-231细胞中,通过Westernblot和ELISA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内外VEGF蛋白的表达,通过Westernblot和实时PCR方法分别检测RhoA对p53表达的影响及对VEGF的调控作用。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结果MDA-MB-231细胞中上调RhoA表达后,胞内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胞外分泌水平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20,P=0.032);MDA-MB-231细胞中沉默RhoA表达后,胞内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胞外分泌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31,P=0.001);并且与0h相比,在MDA-MB-231细胞中上调RhoA可以抑制p53的表达(48h:F=3.231,P=0.043),而p53表达的降低可以增加VEGF的表达水平(48h:F=3.226,P=0.015),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RhoA表达的变化可以引起胞内外VEGF水平的变化,并且RhoA可能是通过抑制p53的表达从而增加VEGF表达。

  • 标签: 乳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RHOA P53
  • 简介:目的:分析金刚藤片与康复消炎栓联合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诊治的盆腔炎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金刚藤片治疗,试验组采用金刚藤片与康复消炎栓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16例(80.0%)治愈,2例(10.0%)显效,1例(5.0%)有效,1例(5.0%)无效。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有11例(55.0%)治愈,2例(10.0%)显效,2例(10.0%)有效,5例(25.0%)无效,总有效率为75.0%,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金刚藤片与康复消炎栓联合治疗盆腔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金刚藤片 康复消炎栓 盆腔炎 临床效果 可行性
  • 简介:目的检测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在顺铂耐药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HB-EGF与卵巢癌对顺铂耐药性的关系。方法①体外实验:蛋白印迹法检测卵巢癌亲本细胞株A2780和顺铂耐药株A2780/CDDP中HB-EGF蛋白的表达。分别予以HB-EGF抑制剂CRM197治疗,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酶标仪检测加药前后caspase-3蛋白的活性;②体内实验:建立A2780组和A2780/CDDP组卵巢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移植瘤中HB-EGF蛋白的表达。分别予以CRM197治疗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并计算CRM197抑瘤率。结果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与A2780组相比,HB-EGF在A2780/CDDP组中高表达。CRM197可有效地降低A2780/CDDP细胞的增殖能力和caspase-3的表达,抑制A2780/CDDP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P〈0.001)。结论HB-EGF在顺铂耐药卵巢癌中高表达,并与卵巢癌对顺铂的耐药性相关。

  • 标签: 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 交叉反应物质197 卵巢癌 顺铂 耐药
  • 简介: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FSH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卵巢功能衰退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血清FSH水平,分为卵巢功能正常组(正常组)84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组(下降组)77例和卵巢功能衰竭组(衰竭组)34例。应用SNaPshot技术,进行FSHR基因Ser680Asn多态性检测。结果FSHR基因Ser680Asn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48,P=0.0138)。两两分析,正常组和下降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86,P=0.0109),正常组和衰竭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86,P=0.0156)。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645,P=0.0056)。两两分析,正常组和衰竭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49,P=0.039),下降组和衰竭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02,P=0.0497)。且卵巢功能随基因型的变化(Asn/Asn,Asn/Ser和Ser/Ser)呈现降低趋势(χ2=8.5648,P=0.0138)。结论FSHR基因Ser680Asn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有影响,与卵巢功能的下降和衰竭相关。

  • 标签: 围绝经期 卵巢功能 SNaPshot技术 FSHR基因 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miR-2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宫颈癌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和宫颈癌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宫颈良性病变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Trizol法提取宫颈样本组织总mRNA,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miR-21在各组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组及CIN3组中miR-21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miR-21在宫颈癌高、中分化与低分化组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21在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3级中存在异常表达,提示其与宫颈癌的发生可能有关。

  • 标签: MIRNA-21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 简介:目的探讨T-钙黏蛋白(T-cad)、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与子宫腺肌病(AM)及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组,4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异位囊肿组,45例)、子宫腺肌病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组,45例)及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45例)T-cad与VE-cad表达,并行两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腺肌病组、异位囊肿组和合并组在位内膜T-cad的表达率分别是11.11%(5/45)、4.44%(2/45)和11.11%(5/45),与对照组(37.78%,17/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腺肌病组、异位囊肿组、合并组腺肌病异位内膜、合并组卵巢异位内膜VE-cad的表达率分别为71.11%(32/45)、64.44%(29/45)、42.22%(19/45)和33.33%(15/45),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异位囊肿组Ⅰ~Ⅱ期T-cad的表达率(71.43%,10/14)高于Ⅲ~Ⅳ期(3.23%,1/31;P〈0.05),而合并组Ⅰ~Ⅱ期T-cad的表达率(25.00%,3/12)高于Ⅲ~Ⅳ期(0,0/33;P〈0.05);④T-cad与VE-cad在各组子宫内膜的表达无相关性(|r|〈0.3,P〉0.05)。结论T-钙黏蛋白在AM及EM内膜上表达低于正常内膜,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在AM及EM内膜上表达较正常内膜升高,可能与及发病相关。

  • 标签: T-钙黏蛋白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
  • 简介:目的:分析文拉法辛缓释剂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口服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对照组口服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分别在治疗后第2、4、6、8周末,由对患者不知情的主治医生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3)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组治疗后第4、6、8周末的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减分率与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文拉法辛缓释剂单一治疗组治疗后第2周末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比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多发生在治疗初期。结论: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改用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治疗和改用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效果相当,治疗副反应较轻。文拉法辛缓释剂和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可以作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剂治疗无效的抑郁症的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文拉法辛缓释剂较帕罗西汀合并丁螺环酮起效更快。

  • 标签: 抑郁症 文拉法辛缓释剂 抗抑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