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张澍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的《凉州词》和《闲居杂咏》两组咏凉以自己对河西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河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奇异的动植物、古迹、文物等的歌咏,讴歌了河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是对河西悠久灿烂历史文化向世人的介绍和炫耀,体现出张澍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张澍的这两组咏凉不可以平常诗词来看待,虽个别地方难免夸张失实之处,但其内容均有历史文献的记载为依据,为我们研究河西历史文化提供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线索和参考。

  • 标签: 张澍 咏凉风物诗 历史文化 线索 参考
  • 简介:敦煌文献中保留了大量的佛经词汇,这些词汇对中国的文学及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涅槃堂"为例,从能指、所指的角度去理解此词的双重意义,从语用的角度分析其隐喻的特征。

  • 标签: 涅槃堂 能指 所指 语用 隐喻
  • 简介: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发展存在着承旧开新的共同轨迹,但六言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没有其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明显线索,始终处于诗歌由俗变雅的过渡之中的一个重要阶梯,成为其它诗歌体式的附庸和点缀。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进的规律,由而发展词,由词而发展为散曲,六言在其中却起到了或显或隐的作用。

  • 标签: 六言诗 散曲 渊源
  • 简介:李白瓢逸浪漫的诗风源于他的宇宙意识,宇宙意识构成了李白的宇宙境界,宇宙境界的具象化表现是他极具个性特征的诗歌意象,咏月,赞月是中国古典诗歌惯常歌咏的主题之一,而明月这一意象只有在李白这里才得到最丰富最充分的展现,咏月的魅力就是李白的人格魅力,它是形成李白宇宙境界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 标签: 李白 咏月诗 宇宙境界 人格魅力 诗歌意象
  • 简介: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在党委的带领下,坚持"高举旗帜、文化引领、依法治校、和谐发展"的总体方针,以特色建一流、以质量求生存、以和谐促发展,校园环境、教育环境、情感环境相互映衬,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学院坚持高层次的文化追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产生了丰厚的教育教学成果。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肩负着创建世界一流舞蹈高等学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回顾梳理办学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

  • 标签: 总体方针 舞蹈学 中国舞蹈 情感环境 文化追求 北京舞蹈学院
  • 简介:舞蹈作品是情感的物化,舞蹈创作者的情感有传递、提供和调配其心理能量的功能,也有定向与组织表现情感材料的功能,还起着舞蹈反映对象的表象变形作用。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 标签: 情感因素 舞蹈创作 功能性
  • 简介:受观念、师资、场地条件、课程安排等的限制,我国开设体育舞蹈教学课程的高校仍很少。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融健身与艺术美于一体的国际流行运动项目,既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均衡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陶冶心灵。根据我国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目标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并有一定的可行性。

  • 标签: 高校体育教学 体育舞蹈 教学实践
  • 简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西舞蹈的创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寻根意识的觉醒到不断求索、开拓、发展、创新,逐渐建立起文化的自觉与自强,创作出独有的彰显文化自信的文化符号,为山西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景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 标签: 山西舞蹈 改革开放 发展脉胳
  • 简介:素质教育是我们国家的重点,实现舞蹈教教育现代化,关键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要现代化

  • 标签: 思维与记忆 实践 创新
  • 简介:<正>从文学角度看:柳宗元的山水和游记是柳集中的精华所在。这些诗文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又非常突出之点:都表现了一种外在的宁静境界。探讨作者表现这样境界的技法,研究作者为什么那么殷勤地表现这样境界,对欣赏该类作品,认识柳宗元的人生观或者有所帮助。(一)以‘动’示‘静’,表现外在的宁静境界‘动’和‘静’本来相依而存在。只有在静的环境,‘动’才显示出来;反之,‘静’并无踪迹可寻,只有通过‘动’,才感觉到它

  • 标签: 柳宗元 游记 静境 山水诗文 “动” 永州
  • 简介:水彩是一门外来艺术,如何使这门具有自己特殊绘画语言的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逸笔神韵相结合,使这门世界性艺术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并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是水彩画家和理论家们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陈少平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经历和体验,对此作出了探索.他在充分利用水彩个性化语言的同时,以表现的手法参透中国古典绘画的象外之象,并揉合了民间美术的率真与质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水彩的艺术面貌.

  • 标签: 陈少平 水彩艺术 色彩 形式关 民族化 意境
  • 简介:现代人将七夕单一地理解为“情诗”,我们有必要对七夕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七夕加以解读,可以发现,七夕的重要仪礼——“乞巧”,是当时少女们生活希冀中对爱情的价值认同;七夕诗中表达得最丰富的爱情,其实是妇女求得身份平等的情感承诺;而男女不同诗人所作的七夕,在视角转换中可以明显看出男人和女人眼中的“女性”有别而情有所同。

  • 标签: 七夕诗 现代阐释 女性主义
  • 简介:李德懋选择诗作,特别注重诗人品行对诗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诗文是作者才、气、学、习的自然外现.与此同时,他十分注重时代环境与写作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注重诗作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 标签: 李德懋 “知人论世” 诗评观
  • 简介:李白境堪称古典诗歌意境的典型,它包孕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具有'主客融一'的表现特征和'时空虚拟'的审美特征.

  • 标签: 精神 哲学 天人合一 审美特征 特征和
  • 简介:孔子“删”为司马迁所首倡,然而自唐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但由一系列考证可以推知:孔子确曾有“删”之举。前人提出的三点理由,都不能成立.据钱穆考证,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三十岁,始授徒设教。若此论不差,则《诗经》的固定成书并具有权威当正是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的“孔子删说”并没有错,乃是后人误读了《史记》.

  • 标签: 司马迁 孔子 《诗经》 删诗
  • 简介:<正>(吴晓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执着于对"文学性"的探索,坚守着"文学的诗性之灯",吴晓东老师的这本中国新诗论集收入了他十多年来在新诗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章。"心接千载",读诗在作者看来是对"文学性"的体味、对一种精神的怀想以及对一颗心的体悟过程。在现代文学研究日益沦为思想史研究注脚的当下,在文化研究喧嚣尘上的当下,吴先生的这本论文集向我们展示了坚守的力量、"诗性"的宝贵以及诗歌的力量。

  • 标签: 诗论集 诗心 新诗研究 诗人心灵 王家新 现代诗
  • 简介:本文通过对薛雪诗论进行分析,认为他有独到的诗歌观点.其一他的源观远承,近法叶燮,认定民歌开其源,来源于生活.其二,强调诗作者人品必高,才有过人之作.其三,提倡诗作风格多样化.其四,反对呆板地援典入.其五,重视诗歌的社会教育功能,反对摹拟剽窃,强调卓然自立.

  • 标签: 《一瓢诗话》 薛雪 诗歌观点 文学风格 文学艺术 创作态度
  • 简介:玉阳恋是李商隐在"学仙玉阳东"时与女冠发生恋情而写的相关诗歌。由于年龄正值锦瑟华年,再加上出家学道的局限,所以在玉阳恋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无题诗"的形式写的,而且呈现出若即若离、朦胧高雅的特点,同时,由于他的学道经历,诗中呈现出深情苦语的道教思想。

  • 标签: 李商隐 玉阳恋诗 无题诗 道教
  • 简介:清康熙帝曾作耕织图46首。这组诗中,《经》的首句是“织纴精勤有季兰”。“季兰”原义为小兰草,后用以指代从事蚕桑纺织的年轻女子。这种词义的形成是因为先秦时代的女子有佩戴兰草的风俗,而中国古代的蚕桑纺织又多由女子劳作。

  • 标签: 康熙 耕织图诗 季兰 词义 考辨
  • 简介:郭沫若二十年中步鲁迅"惯于长夜"原韵抒怀三首,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对鲁迅的悼唁、纪念是真诚的,他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爱国主义精神和硬骨头品质,他当之无愧地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步鲁迅"惯于长夜"原韵抒怀三首,也以典型实例说明,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化伟人,他们的旧体虽然具体内容不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点,各呈异彩,能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 标签: 郭沫若 鲁迅诗 抒怀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