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机能实验的微视频辅助生理学理论教学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生1、2班(共140人)和3、4班(共123人)为研究对象。1、2班为对照组,3、4班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实验组在选定章节的教学中采用微视频辅助传统教学,微视频来源于机能实验的录制和编辑加工。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从课程设计、实施和效果3个层面及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评估该方案。采用SPSS 17.0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学生期末卷面成绩[(81.02±9.6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3.41±11.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5,P<0.001)。其中涉及第二章内容得分[(8.07±0.94)vs.(6.14±1.05),t=-15.616,P<0.001],第四章内容得分[(16.16±1.79)vs.(10.9±2.23),t=-20.903,P<0.001]和第六章内容得分[(6.04±0.53)vs. (5.82±0.78),t=-2.638,P=0.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调查表回收率100%,90%以上学生对该教学方案更感兴趣,认为可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归纳和总结能力的培养。结论基于机能实验的微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生理学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机能实验 微视频 生理学 医学教育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地氟烷与七氟烷对妇科手术患者心脏电生理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妇科手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50岁,体重46~73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和地氟烷组,每组20例。入室后静脉输注胶体液扩容,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七氟烷组和地氟烷组分别吸入1.3 MAC七氟烷或地氟烷维持麻醉。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5 min(T2)和达设定浓度20 min(T3)时采集12导联心电图,测量计算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QT比值和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iCEB),记录MAP和HR。结果与T1时比较,2组T2,3时MAP降低,HR减慢,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七氟烷组iCEB增加(P<0.05);与T2时比较,T3时七氟烷组MAP降低,HR减慢,地氟烷组MAP降低(P<0.05);与七氟烷组比较,地氟烷组T3时Tp-e期间延长,iCEB减小,Tp-e/QT比值降低(P<0.05)。结论地氟烷对妇科手术患者心脏电生理平衡无明显影响,七氟烷导致心脏电稳定性降低。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心脏电生理学 妇科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建设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级三年制护理专科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化原则,将其按所在班级纳入观察组(97人)和对照组(99人)。观察组学生采用需求分析理论视域下一体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对照组学生则应用传统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教学感受的差异性。采用SPSS 20.0进行t检验。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73.67±8.76)vs.(70.48±8.36)]和实践技能成绩[(84.41±4.83)vs.(83.63±4.2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学习探究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能力等9个教学效果分项目及总体的评分上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需求分析理论进行人体生理学教学资源建设,可提高资源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将其运用于教学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 标签: 需求分析理论 人体生理学 教学资源
  • 简介:摘要生物节律是机体为响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内在自主计时机制,调控机体各项生理活动,影响人体各类疾病的形成与转归。本文阐述了口腔颌面发育畸形、炎症、恶性肿瘤等常见疾病状态下局部组织活动节律的变化规律,辩证分析生物钟系统及生物节律对口腔颌面组织活动的重要性,重点剖析生物节律在维持口腔健康以及影响口腔常见疾病、口腔相关系统性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总结并展望基于组织活动生物节律变化的口腔相关疾病时辰疗法及新型防治策略,为维护口腔健康及全身健康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生物钟 生物节律 生物时辰治疗 颌面发育畸形 牙周炎 癌,鳞状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归纳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患者3个临床亚组的临床、股部磁共振(tMRI)及肌电图特点。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确诊IMNM患者32例,分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SRP+)组、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组(HMGCR+)和血清抗体阴性(SN)组,分析3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肌炎抗体、肌外表现、肌电图等临床资料,tMRI炎性水肿和脂肪浸润评分评估骨骼肌受累特征。应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Chi-square检验对比3组间不同临床特征以及tMRI评分的差异,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时,其中两组间比较应用Bonferroni法校正。结果(1)32例患者中女性20例(62.5%),起病年龄为18~76(47±14)岁,25例(78.1%)患者呈现急性或亚急性病程,SRP+组17例(53.1%),HMGCR+组8例(25.0%),SN组7例(21.9%)。抗Ro52抗体是最常见的合并抗体(12/32,37.5%),其中SRP+组10例。(2)所有患者肌酸激酶值均升高,峰值中位数为5 948(4 229,7 664)U/L,徒手肌力评定法(MMT)评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肢体近端低于远端(P<0.01),中轴肌低于肢体远端(P<0.05)。(3)HMGCR+组肌外表现显著少于其余两组(12.5% 比 71.4%和76.5%,P<0.017),抗SRP抗体合并Ro52抗体阳性患者皮疹(60.0% 比 14.3%,P<0.05)和间质性肺病(70.0% 比 14.3%,P<0.05)均多于单纯SRP+者。SN组合并结缔组织病最多见(57.1% 比 11.8%和0,P<0.017)。(4)tMRI示SN组的筋膜水肿比其他两组更明显(P<0.017),脂肪浸润和肌肉水肿程度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SRP+组有更多的病例早期即出现脂肪化。(5)HMGCR+组中肌强直电位(25% 比 0和0,P<0.017)和复合重复放电(CRDs)(50.0% 比 5.9%和0,P<0.017)均明显多于其余两组,蛋白组学分析发现有上述自发电位患者的肌肉组织中细胞骨架、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等相关蛋白表达上调。结论单纯SRP+和HMGCR+的IMNM以骨骼肌受累为主,抗SRP抗体和抗Ro52抗体共阳性者有更多的肌外表现,可能是SRP+组的特殊亚型。本研究提出肌筋膜炎性水肿是SN-IMNM早期损伤征象。HMGCR+组肌电图更易出现肌强直电位及CRDs。

  • 标签: 肌炎 自身抗体 信号识别颗粒 肌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IOM)对微创心脏手术患者脑脊髓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6例进行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观察组术中联合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两组的各项一般性指标、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脑脊髓神经功能。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的脱机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低于对照组[(10.72±2.08) h比(13.58±2.12) h、(3.10±1.06) d比(5.48±1.24) d,t=2.037、2.517,P<0.05],观察组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1%(15/63)比55.56%(35/63),χ2=4.612,P<0.05],观察组术后的脑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98.41%(62/63)比90.48%(57/63),Z=8.231,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用于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脑脊髓损伤。

  • 标签: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脑脊髓损伤 疗效
  • 作者: 崔丹梅 张效科 周强 陈耀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咸阳 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咸阳 712046,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三医院内分泌科,包头 014010,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咸阳 712046
  • 简介:摘要变蒸乃特殊的气化规律,与代谢关系密切。小儿变蒸是身心发育健全、五脏动态平衡的内在基础,变蒸失常则会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整理古籍发现小儿变蒸异常与肝脾关系密切,肝脾功能失常则表现为疳积(营养不良)、发育障碍乃至成年后出现代谢综合征。提出疏肝解郁健脾为原则论治代谢综合征,以期丰富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理论认识,为拓宽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思路提供参考。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变蒸 肝(中医) 脾(中医) 小儿生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保温措施对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治疗患儿体温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并行体外循环先心病手术治疗患儿1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随机分为两组,蓝色球作为对照组,红色球作为研究组,各85例。研究组患儿采用综合保温措施进行体温管理,对照组患儿围术期盖毛毯保暖,不采取任何保温措施。记录患儿围术期体温变化及术中出血量、术后苏醒时间、ICU入住时间,抽血采集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结果T0时刻两组患儿肛温与鼻温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2时刻研究组患儿肛温与鼻温均无明显变化,但对照组患儿肛温与鼻温均明显较T0时刻下降,且显著低于研究组;T4时刻两组患儿肛温与鼻温均回升恢复正常,但T4~T5时刻对照组患儿肛温与鼻温仍低于研究组。术后两组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有不同程度上调,纤维蛋白原(Fb)明显下调,研究组患儿凝血指标上调或下调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术后苏醒时间及ICU入住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婴幼儿体外循环先心病手术中采用综合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患儿围术期体温恒定,避免低体温潜在发生风险,减轻低体温刺激所引起的机体不良反应,保证手术安全。

  • 标签: 体外循环 先心病 综合保温措施 体温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 (type 2 diabetes comorbid depression, T2DD)使患者自我管理和依从性变差,增加社会负担。然而,T2DD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炎症系统、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以及T2DD的神经影像学改变方面。因此,本文就当前T2DD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以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糖尿病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SD大鼠建立固定失血量失血性休克模型,并对失血性休克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观察。方法通过股动脉置管术放50%或40%的全身血量血建立大鼠模型,首先记录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指标并进行生存分析(每组8只);然后在休克后的4、8、12 h收集40%失血量组大鼠的肺、肝、小肠及肾脏进行HE染色(每组6只)。结果40%和50%的放血量造成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从(90±5)mmHg和(93±4)mmHg降至(40±4)mmHg和(34±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分别从(330±35)次/min和(336±32)次/min升高至(478±36)次/min和(490±2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和50%放血后大鼠的血红蛋白和pH值明显降低,而乳酸值则明显升高。50%失血量组大鼠的24 h生存率显著低于40%失血量组大鼠(12.5%比100%,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失血性休克后4 h大鼠急性肺损伤和小肠损伤最显著,失血性休克后8 h肝损伤最显著,失血性休克后12 h肾脏损伤最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模拟了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性期的疾病状态,利用固定失血量的策略增加了该模型的可重复性,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模型,动物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微小RNAs(miRNAs)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短链非编码RNA,在分子层面上调控生命活动。miRNAs活跃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自噬的各个阶段,发挥着脑保护作用和破坏作用。本文以自噬过程为线索,围绕自噬相关基因(Atg)或通路探讨miRNAs调控自噬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分析其在脑卒中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微小RNAs 自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骨科全麻行PELD治疗的58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椎间孔入路30例,椎板间入路28例。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在自发性肌电图(SEMG)连续性监测下进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有8例(13.8%)出现异常肌电反应,表现为成串或频发高幅动作电位,其中经椎间孔入路5例(16.7%),椎板间入路3例(10.7%)。除2例患者术后3周、6周复发再次行脊柱内镜手术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外,余56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43±1.32)分、(2.55±0.87)分和(1.59±0.87)分;手术前、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67.36±7.13)分和(12.39±5.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麻行PELD术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 标签: 电生理监测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从学生视角评价病理生理学"过程考核+期末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医学部2016级57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病理生理学"过程考核+期末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结果95.0%(541/570)的学生建议在今后的病理生理学课程中继续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方式;92.9%(530/570)的学生认为案例分析和情景式选择题的考核方式对理解并运动理论知识有帮助;88.9%(507/57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赞同由同学撰写情景式选择题或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回顾和巩固基础知识(6.97分)、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4.64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融合(3.94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2.58分)和团队协作等能力(1.42分)。结论学生认为"过程考核+期末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有效提高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 标签: 过程考核 病理生理学 问卷调查 基于学生视角
  • 简介:摘要随着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能力的不断提高,许多病情危重、复杂的患者得益于技术的发展而存活下来,但大部分患者因ICU后综合征(PICS)合并的心理、生理问题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PICS的早期识别与防治尤其关键,认识PICS的病理生理机制,在ICU住院期间严格执行ABCDEFG集束化管理措施〔包括气道管理(A),呼吸(B),合理镇痛镇静治疗(C),谵妄的防治(D),重症患者的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E),家人的激励(F),良好的沟通(G)〕,关注合理的营养支持,优化血糖管理,通过家属的鼓励陪伴以及ICU日记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支持,对ICU转出/出院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提供多学科联合专业的延续性医疗服务,找到中医干预的切入点和时机,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从PICS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防治管理措施、中医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重症患者PICS的早期识别和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ICU后综合征 ICU获得性肌无力 中西医结合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口腔肿瘤手术及放疗史的患者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时舌部局灶性生理性摄取(FPU)的变异模式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常规全身PET/CT显像的6 233例患者,排除有口腔肿瘤手术及放疗史的患者324例,纳入5 909例,其中男3 418例,女2 491例,年龄2~95(平均58)岁。部分患者进行了张口位状态下的局部PET/CT和诊断剂量CT检查。从FDG摄取增高部位和累及范围的角度分析舌部FPU变异模式及形态特征,并测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常规PET/CT显像检出76例患者[男49例,女27例,年龄40~83(平均64)岁]的76个偶发舌部FPU经口腔医学检查及>6个月的随访确认,舌部FPU的发生率为1.29% (76/5 909)。76例患者中41例进行了张口位局部PET/CT和诊断剂量CT检查。舌部FPU变异模式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Ⅰ型,共68例(1.15%,68/5 909),FDG摄取仅涉及中线处舌体前部(靠近舌尖部),为"点状"摄取;Ⅱ型,共5例(0.08%,5/5 909),FDG摄取主要涉及颏舌肌的中间部分,为"短条形"摄取;Ⅲ型,共3例(0.05%,3/5 909),FDG摄取涉及舌体大部及颏舌肌,为"T形"摄取。Ⅰ型、Ⅱ型舌部FPU的SUVmax分别为5.53(4.53,7.30)、19.50(17.10,22.74),3例Ⅲ型SUVmax分别为23.34、27.50和35.14。结论在无口腔疾患手术及放疗史的患者中,舌部FPU有其特定模式和特征,张口位PET/CT显像有助于显示其详细特征。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神经传导 肌电图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心动过速等多种类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鉴别方法包括心动过速时应用心室起搏拖带、希氏束不应期/非不应期的心室期前刺激及心房不同部位起搏的方法,窦性心律下应用希氏束旁起搏、心室不同部位/频率刺激等方法。心室起搏拖带可观察多个指标,为临床最常用的鉴别方法之一,但可能造成拖带后"假V-A-A-V"顺序,希氏束不应期的心室期前刺激可能出现假阴性或者导致心动过速终止,不利于鉴别诊断。窦性心律下行希氏束旁起搏和心室不同部位/频率刺激时,结果可能受起搏位置、旁路位置和不应期影响,易造成假阴性结果等。因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临床上需综合多种鉴别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心室起搏 希氏束旁起搏
  • 作者: 刘飘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究新生儿应进行早期抚触支持护理对母乳喂养及生理性黄疸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6-2022.6接收到的合适的新生儿80例,根据护理不同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早期抚触支持护理,结合数据对比。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母乳的明显多。观察组纯母乳喂养时间为(39.76±3.85)天,明显比对照组时间长。观察组新生儿黄疸异常的占比2.50%,明显比对照组低,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用时短(p<0.05)。结论:新生儿临床护理中强化早期抚触支持护理,增加母乳喂养时间,避免引发生理性黄疸,可以借鉴。

  • 标签: 早期抚触支持护理;新生儿母乳喂养;生理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