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在闭合性眼外伤患者眼前节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闭合性眼外伤81例(86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AS-OCT扫描,并根据伤情对症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损伤类型、损伤程度和损伤区域,分析影响闭合性眼外伤患者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闭合性眼外伤的AS-OCT表现包括:角膜损伤86眼(100.00%,86/86)、前房积血46眼(53.49%,46/86)、前房角后退19眼(22.09%,19/86)、睫状体脱离24眼(27.91%,24/86)、晶状体脱位14眼(16.28%,14/86)、虹膜损伤11眼(12.79%,11/8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房角后退(OR=1.08, P=0.014)、睫状体脱离(OR=5.83, P=0.006)、晶状体脱位(OR=6.21, P<0.001)及虹膜损伤(OR=4.28, P<0.001)是影响闭合性眼外伤患者视力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眼前节OCT检查可为闭合性眼外伤眼前节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资料。

  • 标签: OCT,前节,眼 外伤,眼,闭合性 病变,前节,眼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pOct4-Neo转基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ESC)株,为进一步研究ESC分化提供有力的保障。方法设置G418不同浓度进行小鼠ESC培养,确定ESC致死G418浓度;电穿孔法转染小鼠ESC,通过G418筛选并挑取阳性克隆,检测所得细胞胚胎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ct4及SSEA-1的表达,通过拟胚体诱导体外分化。结果ESC的致死浓度为350μg/mL,在含400μg/mlG418的培养条件下,所得阳性细胞呈克隆样鸟巢状生长,Oct4、SSEA-1表达阳性,体外可以形成拟胚体和自发分化。结论成功对小鼠ESC进行了pOct4-Neo的转基因,为进一步的小鼠ESC体外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胚胎干细胞 新霉素抗性基因 转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Cirrus-HD OCT)测量服用乙胺丁醇(EMB)的结核病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的厚度,探讨EMB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特点,评估高分辨率OCT在早期诊断中毒性视神经病变(EON)中的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的服用EMB等抗结核药物的结核患者60例,剔除2例发病半年以上视神经萎缩者和9例合并其他眼底病变者,其中6例(12眼)确诊为EON纳入EON组,另43例(85眼)服药后视功能正常者纳入服药组,选择41例(82眼)与服药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纳入对照组1,另选择13例(26眼)与EON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纳入对照组2。对服药组和对照组1,EON组和对照组2,分别进行p-RNFL平均值及鼻、下、颞、上4个象限厚度的比较,以及黄斑GCIPL层平均厚度,GCIPL最小厚度及GCIPL鼻上、鼻下、下方、颞下、颞上、上方6个区域厚度的比较,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1相比,服药组p-RNFL的平均厚度和鼻、下、颞、上4个象限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CIPL层除了颞下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IPL的平均厚度、最小厚度、鼻上、鼻下、下方、颞上、上方区域均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9、-2.880、-3.816、-3.697、-2.646、-2.231、-2.323,P<0.05)。与对照组2相比,EON组的p-RNFL在鼻侧和下方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2、2.314,P<0.05),GCIPL层在鼻上、鼻下、下方、颞下、颞上和上方均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9、-2.622、-2.806、-2.461、-2.887、-3.478,P<0.05)。结论:高分辨率OCT能精确测量GCIPL厚度,更直接观察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害及其程度,结合p-RNFL和黄斑GCIPL厚度的测量,可帮助早期诊断EON。

  • 标签: 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 乙胺丁醇 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以手术封闭裂孔为主,术后视网膜虽然能达到解剖复位,但是患者往往术后视力不理想。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一种可以显示高分辨率的活体组织横截面图像的光学相干扫描技术,它能清晰显示视网膜的各层结构。通过OCT检查发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其视网膜发生了一系列结构变化,这些变化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密切相关。本文就OCT对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力恢复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结构
  • 简介: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薄改变及黄斑部图片特点。方法:选取2014-09/2016-09在本院门诊确诊的RP患者74例148眼,同时选取50例100眼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OCT检测和眼底拍照,观察患者视网膜黄斑部位的图像特征,并对患者眼底拍照的结果进行对比,测量黄斑中心凹颞侧面4mm位置、乳头黄斑束中点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对两组研究对象测量视网膜厚度显示,RP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中心凹颞侧部4mm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乳头黄斑束中点厚度变薄,与正常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黄斑区OCT检测图像表征有5种类型:视网膜黄斑区域水肿者19例38眼;视网膜色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上皮层变薄者18例36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发生萎缩者12例24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正常者12例24眼;色素上皮层厚薄表现不一者13例26眼。结论:OCT能在前期及时地发现RP患者黄斑部位的病变,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病情发展,为患者早期诊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视网膜黄斑区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囊样水肿中应用SD-OCT以及FFA的价值与效果。方法选取了80例白内障患者,采用SD-OCT与FFA对患者的CMT、CME值进行对比研究,将患者的术后效果与术前进行比较,进而观察和研究患者在术后一周、四周、十二周、二十四周的水肿情况与效果。结果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其中,无论是CME还是CMT值都和术前相比有着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第十二周差异最大,且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OCT与FFA在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检测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应用价值,可以更加准确的提高对患者各项数据的检测准确性,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SD-OCT FFA 白内障 黄斑囊样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 阐述临床白内障患者的术前眼底检查中采用OCT联合B超检查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某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50例,根据入院的时间差异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在术前进行传统检查方法,而研究组进行OCT联合B超检查。通过观察患者术后状况来分析检查效果的有效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LogMAR以及视野灰度等视功能指标和PAN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白内障 术前眼底检查 OCT B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视野检查和OCT诊断的价值。方法:于2021年7月-2023年7月纳入100名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析,均采取OCT、视野检查,比较RNFL发生缺损的阳性率,检查位置在鼻侧方RNFL(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鼻上方、颞侧、颞下方、鼻下方、颞上方RNFL阳性率。结果:视觉检查、OCT检查比较在鼻下方、颞下方、颞侧、鼻上方、颞上方阳性率差异显著,统计学有意义,P<0.05;颞上方、颞下方的RNFL缺损阳性率在其他区域之上,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下,观察到颞上方RNFL缺损阳性率、颞下方RNFL缺损阳性率在其他区域以上,二者检查方式存在一致性;鼻侧阳性率在两种检查中均较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OCT检查可观察到患者视野缺损情况,并能明确患者患病期间RNFL变化情况,为疾病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视野检查 OCT诊断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沧州地区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后视网膜OCT变化。方法治疗组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注射14d,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羟本磺酸钙治疗14d,分别行眼底OCT检查,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前后行眼底OCT检查结果有变化(P<0.05)。结论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CT结果改善明显。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复方樟柳碱 OCT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大鼠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15只)和尾部悬吊(简称尾悬)组(45只)。尾悬组采用-30°尾部悬吊建立模拟失重效应动物模型。分别在尾悬前及尾悬4、8周后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度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测量两组大鼠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分别在尾悬前及尾悬4、8、10、12周后采用EDI-OCT测量两组大鼠脉络膜厚度。结果尾悬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89,P<0.001),且随着尾悬时间延长,其厚度呈下降趋势。尾悬8周后,尾悬组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P<0.001)。尾悬组大鼠在尾悬4、8、10、12周后脉络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12.78、9.69、6.39,P值均<0.001);不同时间点尾悬组大鼠脉络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08,P<0.001);随着尾悬时间延长,脉络膜厚度及其与尾悬前的差值均呈上升趋势,8周后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结论随着尾悬时间延长,尾悬组大鼠的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脉络膜厚度变化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

  • 标签: 大鼠 失重模拟 视网膜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的深度学习算法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分型的可行性以达到辅助眼科疾病诊断的目的。方法:数据使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门诊确诊为wAMD患者39例(46眼)。首先将资深眼科专家提供的每例患者AMD等级作为分型算法的金标准,再使用Resnet34模型结构输出预测分型结果并与金标准对比,不断进行参数微调直到损失收敛,最终实现自动判断患者疾病等级。结果:使用已训练的模型进行所有测试病例的预测,基于正确的病例数与所有测试病例数的比例作为算法最终的准确率,结果表明深度学习网络方法分型准确率,与普通医师wAMD分型准确率相比,高出20%。通过梯度加权的类激活映射可视化模型诊断依据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的参考。结论:深度学习经OCT图像数据训练后对wAMD分型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普通医师对wAMD的分型准确率。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wAMD分型结果可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缓解国内专业眼科医师紧缺的现状。

  • 标签: 深度学习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病灶分型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最主要的两种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好地对比斑块成分,IVUS能够穿透血液,具有更深的成像深度,两种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心血管介入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两种影像学技术也各有不足,OCT成像穿透深度有限,IVUS的空间分辨率较弱。单一的OCT或IVUS很难完全提供血管及斑块内部完整的解剖学信息。利用二者的互补性,将OCT与IVUS成像导管集成到同一成像导管中,实现二者的多模态血管内成像,则可以为介入医生提供更加理想的斑块与血管壁的组织学和形态学信息。

  • 标签: 超声检查,介入性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多模态成像 血管腔内影像学
  • 简介:3月31日至4月4日,第30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0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佳能医疗携多种眼科产品参展,其中即将上市的OCT-HS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以其3μm轴向分辨率和每秒70,000次的扫描速度等突出优势受到专业参会者的关注。据佳能医疗的市川喜亀先生介绍,OCT-HS100是佳能推出的第一款OCT产品,具有自动追踪、自动对准、

  • 标签: OCT-HS100 国际会议中心 中华医学会 自动追踪 日至 中国预防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对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视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眼科常规检查及视野检查无异常的22例(44只眼)为观察组;本院健康职工中选取22例(44只眼)为健康对照组。应用SD-OCT检测视盘周围和其四个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各层平均厚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评估视神经的损伤。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pRNFL)和mGCC对鞍区占位视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pRNFL平均厚度[(96.19±16.86)μm]低于健康对照组[(109.59±7.7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5,P=0.000)。观察组mGCC、黄斑区神经纤维层(mRNFL)、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GCL+)的平均厚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4,3.478,3.557;P=0.005,0.001,0.001)。pRNFL、mRNFL、GCL+、mGCC的AUC值分别为0.757、0.643、0.702、0.688,诊断价值依次为pRNFL>GCL+>mGCC>mRNFL。结论SD-OCT在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临床价值,其中pRNFL的诊断价值高于mGCC。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神经纤维 视神经 视盘 病变,占位,鞍区 断层扫描,光学相干,频域 复合体,神经节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OCT检查对白内障患者术前眼底病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取89例(89眼)白内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OCT检查及眼底镜检查,比较阳性检出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阳性检出率比较,OCT较高(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采用OCT进行眼底病变筛查,具有较高阳性检出率,且能显示细微病变,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OCT 白内障 眼底病筛查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在 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方法 入组 65例 2型糖尿病患者,均于 2020年 01月 -2020年 5月就诊,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实施常规体检的 65例健康者进行对比,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 OCT进行检查,观察其对 2型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两组受试者的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进行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OCT具有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测量功能,可用于 2型糖尿病疾病的诊断。

  • 标签: 糖尿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中央角膜厚度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是导致患者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一线治疗方法,可以使大部分患者视网膜解剖结构及视功能得到改善。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够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细微结构,对治疗前后黄斑区各组织层次结构的定性、定量分析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RVO患者视力预后。就RVO在OCT上的表现,对影响抗VEGF治疗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外界膜和椭圆体带破坏、高反射病灶、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内囊腔、视网膜下出血、玻璃体黄斑粘连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完整性破坏等进行综述,为患者咨询、风险评估以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预测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频域OCT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眼科常规检查及经FFA和频域OCT查均确诊为黄斑水肿,视力≤0.6,黄斑中心凹厚度(CMT)≥250μm的患者46只眼纳入观察,进行玻璃体腔注射TA(4mg,0.1mL)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d及1,2,4,8,12,24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变;治疗前和治疗后1,2,4,8,12,24周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容积(CMV)、黄斑区平均厚度(AVG)的改变。结果在治疗后视显提高,术后各时间点(P=0.00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CVA各点分别为:4周(0.3916±0.2564);8周(0.5668±0.1835);12周(0.5314±0.1996),视力基本持平,24周(0.3853±0.2024)缓慢下降。CMT方面,较基线比,在治疗后CMT明显降低,术后各时间点(P=0.00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CMV、AVG两具有显著改变。BCVA分别与CMT、CMV、AVG呈负相关。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治疗黄斑水肿均可明显改善,减轻黄斑水肿。BCVA分别与CMT、CMV、AVG呈负相关,CMV、AVG也可反映治疗效果,但敏感性不及CMT

  • 标签: 频域OCT 曲安奈德 视网膜静脉阻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葡萄膜炎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CT在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视力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康柏西普治疗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法1:1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用眼底照相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检查基础上用OCT评估。结果:观察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与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等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OCT对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力预测的效果好。

  • 标签: 糖尿病黄斑水肿 OCT 康柏西普 视力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