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冻土大国,青藏高原是世界高海拔多年冻土的代表,多年冻土面积达1.5×106平方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为西藏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迫切需要新建高速公路、输变电线和输油气管道等工程,而这些新建工程仅能聚集于宽度不到10公里范围内的青藏工程走廊内。要在保障高原冻土地基上各类重大工程安全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工程失稳,减少灾害发生,是青藏高原工程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 标签: 青藏高原 新建工程 冻土 基础研究 经济发展机遇 输油气管道
  • 简介:摘要: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数千米的海拔高度,并受到地势高度影响,使得青藏高原地区长期处于冻土状态。受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因素的影响,在地区建设等多个方面,同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求重点做好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分析,把握其特征,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在科学处置的基础上,实现良好发展建设目标。

  • 标签: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特征 处理措施
  • 简介:中国首部4K纪录大片《第三极》记录了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一青藏高原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更是带领观众感受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的心灵第三极。《第三极》自2013年启动以来,行程遍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青藏高原的50多个秘境。据悉,《第三极》将制作五集电视纪录片及一部纪录电影,纪录片将于今年年底在央视播出。

  • 标签: 电视纪录片 青藏高原 三极 聚焦 生活
  • 简介:【摘要】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在整个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经济和区域竞争的主体"。民主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城市及其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青海省已经发展出涵盖1个中心城市、2个次级中心城市、70个各类小城镇的初具规模的城市体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现已拥有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十五"期间,拉萨市创造社会财富328.56亿元,较"九五"增加179.48亿元,全市生产总值以年均16.6%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高出全区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不过,囿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青藏高原城镇化进程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 标签: 协调发展研究 地区城乡 城乡协调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藏高原高血压患者蛋白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心血管内科收集续贯入组的青藏高原高血压患者。对入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压测量;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肝功能、血脂、血糖、血红蛋白等检测;取3次非同日晨尿,进行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检测,按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其中UACR < 30 mg/g为尿蛋白阴性,UACR≥30 mg/g为尿蛋白阳性;同时对入选患者行颈动脉彩超和心脏彩超检查;并进行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患者共588例,其中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472例(80.3%),存在降压治疗依从性的239例(40.6%),治疗后血压达标的252例(42.9%);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150例(25.5%),尿蛋白阳性者126例(21.4%)。在单因素分析中,尿蛋白阳性组(n = 126)与阴性组(n = 462)比较,民族构成、收缩压[(138.19 ± 19.65)比(133.16 ± 18.45)mmHg,1 mmHg = 0.133 kPa]、舒张压[(85.80 ± 13.51)比(83.17 ± 12.19)mmHg]、尿酸[(411.79 ± 101.54)比(379.96 ± 102.18)μmol/L]、血红蛋白[(152.86 ± 30.70)比(143.49 ± 21.15)g/L]、肺动脉主干宽度[(21.76 ± 3.94)比(20.98 ± 3.34)mm]、室间隔厚度[(9.90 ± 1.70)比(9.47 ± 1.6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 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收缩压[比值比(OR) = 1.015,95%置信区间(95%CI):1.005 ~ 1.026],尿酸(OR = 1.003,95%CI:1.001 ~ 1.005),肺动脉主干宽度(OR = 1.058,95%CI:1.001 ~ 1.118)增加均是蛋白尿的危险因素;且藏族相对于汉族发生蛋白尿的风险较低(OR = 0.505,95%CI:0.317 ~ 0.805),但血红蛋白增高相对于血红蛋白正常发生蛋白尿的风险增加(OR = 1.890,95%CI:1.231 ~ 2.903)。结论高海拔地区的高血压患者中,血红蛋白增高,收缩压、尿酸、肺动脉主干宽度增加是蛋白尿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藏族高血压患者相比,汉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蛋白尿的风险更高。

  • 标签: 高血压 蛋白尿 高原
  • 简介: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30a中春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发现有45%的成灾性降雪过程与该地区的低涡天气系统有关。在归纳总结高原春季降雪天气形成的3种环流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通常情况下高原切变线对高原低涡发生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即高原切变线西南段区域内为上升运动区且气流的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切变线东北段区域内为下沉运动区且气流的反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是低涡形成的前期条件;高原切变线附近的流场有利于将周围水汽聚拢,使低涡系统得到持续不断的水汽供给,其中负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中心位于切变线中段南侧,形成水汽汇,正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最大值部分位于切变线西南段南侧,是低涡水汽的主要来源。文中还给出了高原部分测站降雪量、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可供有关预报人员参考。

  • 标签: 春季雪灾 雪灾预报 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青藏高原 牧区
  • 简介:采用MM5非静力原始方程中尺度模式模拟了1995年7月26日发生在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1)模式基本上模拟出26日高原上MCS发生发展的大尺度背景场,它们是强大的对流层高层青藏高原反气旋高压和强的低层热力强迫.模式还得到了与MCS相联的α中尺度涡旋,它能在500hPa实测风场中得到反映,而且,模式模拟的400hPa雨水混合比场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MCS在Tbb图上反映的β中尺度次级结构特征.另一方面,模拟存在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例如:时间上有3小时滞后;模拟的MCSα中尺度涡旋位置偏西3-5个经度.(2)模拟的α中尺度气旋性涡旋的结构和演变是高原上探空资料难于描述的.模拟的结果表明,它只限于高原上在450hPa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范围向上减小,在500hPa直径约4个经纬度.这个中低层涡旋对应上升运动区,但它的上方是反气旋涡度,对应下沉运动.该涡旋是在高原上从无到有发展出来的,出现在MCS成熟阶段和之后,持续3-6个小时.在它的形成和消亡时都是位势高度场的变化先于风场的变化,这表明该涡旋与高原上的热力作用密切相联.(3)一系列模式敏感性试验考察了不同的物理过程和高原地表热力强迫对高原上MCS的影响.结果表明,文中的高原上MCS在高层青藏高原反气旋高压的大尺度背景下主要受中低层热力强迫的支配.这些模拟结果暗示出一定的高层大尺度背景下适当的低层热力效应就有可能在高原上形成MCS的可能性.

  • 标签: 青藏高原 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 数值模拟 反气旋 中尺度涡旋
  • 简介:利用瓦里关1994年8月~2001年12月地面臭氧资料,分析了地面O3年季变化,以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洁净地区地面O3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呈缓慢的上升趋势,春季浓度明显高于冬季,最高值出现在每年夏初,而最低值在12月左右.与低纬的Izana站相比,瓦里关地区地面O3浓度变化趋势与之比较相近,而且,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天气条件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地面O3浓度变化不尽相同,晴天和多云天,春、夏、秋季的地面O3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春秋季,晴天O3值高于多云天和降雨天,而冬季和夏季则不明显,说明晴空天气虽然有利于O3浓度的增加,但并不是重要因子之一.各季节降雨、雪天O3浓度的变化情况来看,地面O3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变化不大,而夏季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变化幅度很大,日较差在四个季节中为最大,这与雨、雪的冲刷关系很大,并且可能存在雨、雪以及降雨强度的差异.

  • 标签: 地面臭氧 天气条件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 简介: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a来年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三个主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42.8%,地形特别是高原主体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对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影响显著;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在缓慢减少的过程中未发生突变现象;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高原中部区、西藏北部区、青海东部区、柴达木盆地区、高原东北区、中北部边缘区、高原西北区、西藏南部区、东南区共9个区.其分区丰要受地形和高原低涡的影响较明显。

  • 标签: 年降水量 时空分布 EOF分解 青藏高原
  • 简介:青藏高原的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subsp.sinensisRousi.)集中分布于高原东北至东南的边缘地带,即从祁连山至横断山脉这一地区。中国沙棘一般适合生长在年降水量400800mm,年均温5~15℃,海拔1000-4000m的山地,年降水量是影响中国沙棘分布的关键因素。本文就中国沙棘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论述,并对考察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 标签: 中国沙棘 资源分布 生态保护 年降水量
  • 简介:青藏地区的饮食民俗文化以丝路羌中道民族走廊为传播线索,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圈,呈现出食物原料获取的单一性,饮食心理生成的丰富性,饮食制作方式的灵活性,历时区域饮食惯制沿袭的传承性,共时区域饮食习俗传播的通融性等文化特征。

  • 标签: 青藏地区 民族走廊 饮食 文化圈
  • 简介:本文用青藏高原的35个站11—2月降水量进行EOF分解,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主要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与印度洋海温进行相关普查,发现前一年4月、当年8月的南印度洋海温与冬季青藏高原的降水相关显著。

  • 标签: 青藏高原 冬季降水 EOF 相关分析
  • 简介:目的对青藏高原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进行分析。方法对88例伤者的伤情,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痊愈5例,中度残废5例,重度残废4例,死亡74例。结论①脑损伤程度与伤者预后关系极为密切,严重原发脑损伤足伤者短期内死亡的关键回素。②创造条件及时解除脑受压是伤者可能获救的重要救治环节。③高寒缺氧地区纠正此类伤者严重缺氧环境,防治伤后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等并发症十分重要,是降低死亡半的重要救治手段之一。

  • 标签: 青藏高原 颅脑损伤 救治 意识障碍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气候变化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增温趋势显著,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青藏高原极端天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确保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安全。

  • 标签: 青藏高原 极端天气 生态环境 影响
  • 简介: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5年7月13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出现的冰雹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典型的蒙古低涡环流形势下形成的降雹,高空存在干冷平流的强迫。触发了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同时地面有辐合线配合,冰雹云移动路径与地面辐合线移动方向一致:冰雹发生前期沙氏指数为负值,对流有效位能较大,0-6km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降雹当日0℃层、-20℃层以及-30℃高度显著下降,大气层结不稳定;雷达回波特征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与冰雹强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标签: 冰雹 天气形势 大气层结 雷达回波
  • 简介:基于青藏高原1930-2010年山地灾害实例,分析了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山地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湖溃决灾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趋于活跃,特大灾害出现频繁,灾害链生特征明显,表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延拓性,巨灾发生概率增大;在藏东南地区表现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构成了利于冰川类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波密县城位于两条泥石流危险区的建筑物占地面积由1988年0.014km2扩展到2012年1.004km2,人口与经济密集区与灾害高风险区重叠,加之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危险性增加,青藏高原灾害风险显著增大.上述结果提供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影响的证据,初步阐述了其影响特征,有助于山地减灾和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对山地灾害的影响机理.

  • 标签: 气候变化 山地灾害 灾害风险 冰湖溃决 青藏高原
  • 简介: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并参照洞穴次生方解石的年代资料和有关文献,指出青藏高原目前所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是第三纪古岩溶地下部分经后期剥蚀形成的。更新世间冰期至少在高原南部的湿热型岩溶地貌得以延续;更新世冰期在灰岩山地冰川槽谷的边缘,冰川融水作用亦可发育小型洞穴。现代灰岩表面一些深度在十几厘米以下的平行溶沟则形成于全新世。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溶地貌经历了一个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较低纬度到较高纬度的三维演化过程。

  • 标签: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岩溶地貌 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