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米德针对儿童在语言、角色游戏与竞赛中的社会化学习过程所做的个体发生学描述,其实是在说明:人类的语言沟通结构如何能为意义理解、社会化的人格建构以及社会的功能分化与整合提供基础。通过图根哈特的批判与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重构可以发现,米德社会心理学中呈现的“姿态中介的互动”、“符号中介的互动”与“角色中介的互动”这三种沟通结构,如何能为语言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重要哲学议题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米德 社会心理学 角色理论 意义理论 沟通行动理论
  • 简介:结合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资源保护理论,构建并检验了挑战性和阻碍性压力源与情绪枯竭之间关系的调节中介模型。结果表明,角色超载在挑战性压力源、阻碍性压力源和情绪枯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较低时,挑战性压力源会对情绪枯竭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角色超载在它们中间不起中介作用;阻碍性压力源既对情绪枯竭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也对情绪枯竭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心理弹性较高时,挑战性压力源对情绪枯竭的直接影响不再显著,而是通过角色超载对情绪枯竭产生正向影响;阻碍性压力源同样通过角色超载对情绪枯竭产生影响。心理弹性高和心理弹性低的个体相比,阻碍性压力源对情绪枯竭影响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 标签: 挑战性压力源 阻碍性压力源 角色超载 心理弹性 情绪枯竭
  • 简介:由于政府的缘故而产生的环境外部性的非内部化是普遍可观察的事实。本文讨论了它的两种重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体系、以适当的制度保证公民的评价能够影响官员的政绩考核和任命过程等。

  • 标签: 环境外部性 算计性非内部化 政治性非内部化
  • 简介:【天亚社·印尼古邦市讯】在印尼东部西帝汶岛,古邦总教区和地方政府一起努力减轻天主教幼儿营养不良的问题。古邦位于首都雅加达东南1900公里。

  • 标签: 营养不良 地方政府 印尼 教区 孩子 天主教
  • 简介: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功能的“双轨化”促使其产生个体化扶贫与集体经营扶贫的行动偏好。个体化偏好强调短期内增加个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完成政策目标。集体经营偏好强调通过乡村自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化发展、公共生活重建来提升乡村可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并以集体经营利润来增加弱势群体福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相比而言,后者更切合国家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基层政府个体化扶贫偏好既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理性选择,也是源于低组织化的乡村社会无力承接政府扶贫资源。基层政府个体化的扶贫偏好不仅会造成公共性的流失,使扶贫政策产生负外部性,也容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短期化、形式化等问题。未来推进精准扶贫当延续集体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依托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化水平提升,增强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能力。

  • 标签: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个 体化扶贫 集体经营扶贫 自组织 基层政府
  • 简介:政府公共性意义上的公民,分享着两项公共权利,承担着两项公共义务。他们不仅能够感知和理解公共权利和公共义务,而且具有把它们化为现实的公共感能力。用公共感能力确定公民的资格,为公民的概念提供了规范的标准,从而与国籍描述的公民资格区分开来,把公民定义为与市民不同的公共角色。公民作为公共的角色,应该积极地从正反两面培养自己的公共感能力,不断创造自己作为公民的价值。

  • 标签: 公民资格 政府公共性 公共感能力
  • 简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从政府对市场的替代到政府和市场互动的变迁过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个人和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为我们必须坚持的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围绕现代化这条主线、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新时代,平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

  • 标签: 改革开放40年 政府与市场 主要成就 基本经验
  • 简介:本文从公共财政的视角,阐述了社会公平与政府责任的关系,提出了公共财政是政府履行责任、保障公平的重要手段,进而探讨了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途径,即改革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

  • 标签: 义务教育 社会公平 政府责任 公共财政
  • 简介: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第三者”,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为三”的。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之二”的观念划分和“一分为多”的实体划分,“一分为三”只具数字比附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意义。

  • 标签: 中介 第三者 辩证法 事物 “一分为三” 观念划分
  • 简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因其内在的属性冲突而面临着民主赤字的批评,引发了合法性危机。以行政法理论视之,建立“参与式立法模式”,并通过利害相关方权利的明确、实施信息公开程序、确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专家理性与问责机制,是矫正国际非政府组织合法性危机的可行途径。

  • 标签: 行政法 国际非政府组织 合法性 危机 矫正
  • 简介:“市场公正”是指市场经济制度本身所蕴涵的,并渗透于各项市场制度制定、执行、监督等环节以及市场机制顺利运行过程中的一种价值或精神。然而,政府的不当作用与干预,极易引起供求、竞争、价格等市场机制的扭曲,造成不公正的利益分配过程和局面,降低市场经济公正程度,损害市场公正。所以,政府应充当一只灵巧公正的手,在确定好政府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力度的前提下,对社会经济进行科学适度的干预,在实现市场公正与效率的基础上,追寻更理想的公正与效率。

  • 标签: 政府 市场 公正
  • 简介:在中国农村现实社会中,“以农养政”是乡村社会“政府本位”和乡镇“汲取”体制的最深层次的基础,现行乡镇体制和乡村社会弊端的根源就是乡村社会的政府权力过剩,导致历次乡镇机构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展开,“农不养政”的时代开始了;这为乡镇体制改革和乡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契机,为实现乡镇体制和乡村社会由“政府本位”向“民间本位”转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 标签: 乡村社会 体制改革 政府本位 民间本位 乡镇体制 政府权力
  • 简介:乡村精英作为村庄中的先进分子,在村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乡村精英在具体的村庄治理实践中究竟具备怎样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哪些作用,这一问题可以从乡村治理的个案中寻找答案。本文以湖北省枝江市Z村为例,在梳理乡村精英角色发展的基础上,试图将乡村精英对村庄治理的作用归纳为"三位一体":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三种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村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标签: 乡村精英 角色定位 村庄治理
  • 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批判继承,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设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在论述和谐社会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和空想社会主义“和谐制度”的异同,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地位,探讨了国家在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 标签: 小康社会 大同社会 和谐社会
  • 简介: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国内力量,实现抗战建国,与各民主党派联合要求国民党改组政府,建立各党派平等参与的联合政权。然而,这一主张公布后却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极力围堵。与此情形相反,国民党进步人士、各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众则对联合政府主张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应当看到,联合政府主张之所以受到欢迎,既是因为人们出于对民主政治的向往,同时也离不开这一主张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和实践经验。

  • 标签: 联合政府 国统区 政党 民众
  • 简介:从党的十四大以来,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虽然在具体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基本定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命题。理论界在解读这个命题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凡是市场能做好的都交给市场”.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话语。我们认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有条件的,因而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存在交集的,这个交集面的大小与决定市场作用的条件的完备性有关。

  • 标签: 市场 资源配置 决定性作用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