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压力是影响水工结构物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现有静压力检测方法主要存在两个局限,一是实时性差,二是传统电阻应变式压力膜盒传感器因边壁效应影响测量结果的正确性。针对以上两个不足之处,作者基于反射式强度调制原理,研发了一种带杆伞状圆盘结构的压力膜盒静压力光纤传感器,实现了利用光纤传感技术检测静压力。我们用研制的新型光纤传感器在实验室完成了-30℃~5℃温度范围内生长过程中及5℃~-30℃温度范围内消融过程中静压力的测量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电阻应变式压力膜盒传感器相比,该传感器工作稳定、分辨率达0.02kPa、灵敏度达2.74×10-4/kPa,并可实现自动连续测量。更多还原

  • 标签: 静冰压力 压力膜盒 光纤传感器 改进Y型光纤束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持续发展,交通工程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交通建设项目是我国的基础设施,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如果将研究内容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交通工程 施工技术管理 问题 对策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快速的提高带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市政管网工程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城市燃气管网建设工程中出现的地下管道损坏情况及原因,从做好市政燃气综合规划设计,落实并努力提高燃气工程施工技术,强化工程建设过程管理等角度,提出燃气管网工程施工中地下管道的综合保护技术及措施。

  • 标签: 燃气管网工程 地下管道 保护技术
  • 简介:考虑到波浪力对深水桥墩地震响应和振响应的影响,本文基于非线性Morision方程,同时考虑附加质量效应和流固耦合效应,通过建立深水桥墩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动力平衡方程,对深水桥墩结构进行了波浪、荷载、地震3种环境激励荷载单独作用下,以及不同组合形式共同作用下的数值分析;进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动水压力对深水桥墩结构响应的影响程度,可为今后深水桥墩抗震以及抗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波浪力 地震作用 冰荷载 深水桥墩 结构响应
  • 简介:摘要给排水管道一直是城市道路工程必须同步配套的基础设施之一,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因此给排水管道设计是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实施的重要前期工作,直接影响城市排水以及供水系统的运行质量,关乎城市居民能否正常用水,也是提升城市水环境品质、营造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对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及技术措施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市政道路 给排水管道 设计 技术探讨
  • 简介:摘要为了防止混凝土发生裂缝,混凝土体内的最高温度必须加以严格的限制。控制混凝土最高温升的方法之一是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因此,要限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在气温较高的季节,混凝土在自然条件下的出机温度往往超过施工所要求的限制温度。此时,就必须采取人工降温措施,即通过对骨料的预冷和加冷冻水、加拌和混凝土来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这是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最有效措施,现就砼生产过程中所配制制冷系统向拌和楼输送片所采用的输送方式——气力输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水电站 气力输冰构造 优缺点
  • 简介:害是电网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电线积冰与雾凇和雨凇密切相关。利用1980—2009年河北省142个气象观测站的雾凇、雨凇日数和20个气象站的电线积冰、相对湿度、气温、风速及站点海拔高度,以及近年来输电线路害事故和附近区域站同期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资料,采用逐步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对雾凇、雨凇和电线积冰的时空分布特征、害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构建电线积冰的逐步回归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980—2009年,河北省雾凇和电线积冰日数均呈现先升后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为一高峰期,而雨凇日数年变化特征不明显;在空间上,雾凇、雨凇多出现在平原地区,雨凇中心比雾凇中心更偏东。电线积冰与雾凇、雨凇以及站点海拔高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5、0.7606、-0.6018,但仅雾凇日数和站点海拔高度被引入电线积冰日数预报方程。对河北省电线线路害事故分析发现,当气温低于3℃时,导线可能出现舞动;导线舞动或闪时的相对湿度都在60%以上,舞动时风速大于5m·s~(-1)。

  • 标签: 雾凇 雨凇 电线积冰 积冰标准厚度 热岛效应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快速的提高带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市政管网工程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城市燃气管网建设工程中出现的地下管道损坏情况及原因,从做好市政燃气综合规划设计,落实并努力提高燃气工程施工技术,强化工程建设过程管理等角度,提出燃气管网工程施工中地下管道的综合保护技术及措施。

  • 标签: 燃气管网工程 地下管道 保护技术
  • 简介:摘要伴随当前国内城市进程化越来越快,其规模也在稳步上升,致使其各项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进而导致工程的建设越来越难。对于工程而言,相关部门应对管道施工长期持以高度重视态度,务必促使给排水系统达到效益最大化。就该项管道的施工建设过程而言,其质量控制不可或缺。基于此,本文对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中质量的控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市政工程 给排水 管道施工 质量控制
  • 简介: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成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的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的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的启动应晚于650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的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的强烈刨蚀作用和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的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 标签: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 简介:摘要:车辆前端风挡防雾技术旨在通过减少或消除风挡表面的雾气附着,保持良好的视野。常见的风挡防雾技术包括利用加热、超声波震动和涂层等方法,以改善雾气问题。另一方面,车辆前端防技术旨在防止冰凌在风挡上的形成,避免冰凌对驾驶员视线的干扰。这些技术常包括加热、喷洒抗液、气流除冰和超声波除冰等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对高铁运行安全性的实际影响。

  • 标签: 高铁 运行安全性 前端风挡 防雾技术 防冰技术
  • 简介: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系南沱组顶部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的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三峡地区成纪-埃迪卡拉纪转换时期的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和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和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的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的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的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和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的轻微正异常(Eu/Eu*<1.6),而在剖面0.4m和6.5m处,Eu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的影响,而缺氧海水的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三峡地区南沱组顶部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的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的沉积受融淡水的影响,深部缺氧海水的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的转变,海水的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的弱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三峡地区 南沱组 陡山沱组 转换时期 元素地球化学
  • 简介: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的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的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的PRD05和中部的PRD04两个钻孔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的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的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的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的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的粗,分选性比PRD05孔的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的沉积物比PRD05孔的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的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在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的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的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的位置在蛇地山和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 标签: 珠江三角洲 大鳌沙 冰后期海侵 沉积速率 沉积物粒度 涨潮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