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5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确定成人正畸治疗的动机是否受自我感知能力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一个计算机图形程序,它可以使面部侧貌的数字照片动画化。我们预先假定正畸组比非正畸组更不易接受侧貌的变化。本文选取16例正畸患者和14例非正畸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侧貌的下1/3部分的5个特征加以动画变形。受试者要回答发生变化的侧貌中可接受范围和最满意的侧貌。尽管两组在可接受范围上没有差异,但正畸者对标准侧貌变化的忍受力较低,且正畸组比非正畸组在最满意位置和至少一项真实侧貌特征上存在明显的不一致。两组准确复制自己侧貌的能力相同。此项检测自我感知力的独特方法使临床医生能够向患者提供一个动态范围,而不是单独一个可接受变化点。而且,这种计算机技术可以使患者通过交流对面部侧貌变化的喜好,积极参予到治疗计划的确定过程中来。

  • 标签: 计算机动画 正畸 真实侧貌 自我感知力
  • 简介:滕起民博士等访华交流Tweed矫正技术滕起民博士是台湾Tweed矫正协会秘书长,并在美国Tweed基金会一年一度的矫正技术课程中担任指导教师,他对Tweed矫正技术在台湾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1995年11月24日~30日,滕博士一行五人对北京医科大学...

  • 标签: 矫正技术 关闭间隙 Ⅱ类牵引 间隙分析 垂直牵引 下切牙
  • 简介:一、病史患者卢某,女,21岁。主诉:下巴偏斜,影响美观。否认相关系统性疾病且无家族史。二、临床检查1、面部:左右不对称,颏部左偏约3.5n瑚,肌肉发育不对称,左侧较右侧略显丰满,面中1/3凹陷(图1)。2、口内: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恒牙骀,磨牙近中关系,下颏左偏。上颌拥挤2mm,下颌拥挤6.5mm。上颌中线与面中线一致,下颌中线左偏5mm。

  • 标签: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患者 成年 口腔卫生状况 系统性疾病 面中线
  • 简介:埋伏中切牙可致牙列不齐、中线偏斜、咬合错乱等,严重影响儿童口腔的功能和美观。本文对1例牙根未发育完成的埋伏上颌中切牙进行正畸牵引萌出,应用牙科三维CT影像对牙根形态的变化进行了观察。

  • 标签: 上颌中切牙 牙根形态 正畸牵引 弯曲 三维CT影像 牙列不齐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拔牙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特点。方法:43名10-18岁的牙列不齐患者进行单侧拔牙矫治。男19名.女24名。每位患者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对各种原因单侧拔牙的患者进行统计。结果:43名患者按拔牙的原因分类共可分为6种,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有不同。结论:采用单侧拔牙也可以很好地矫治畸形牙颌.它不但可以减少病人的拔牙痛苦.而且防止患者咀嚼效率的降低。单侧拔牙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矫正方法。

  • 标签: 单侧拔牙 口腔正畸治疗 临床应用 患者
  • 简介: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儿童牙科接诊正畸术后3个月的渗透治疗患者154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80例,年龄12-22岁。其中135例为正畸前牙釉质发育良好,19例为氟斑牙患者。除19例氟斑牙治疗效果一般外其余患者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爱康(Icon)渗透树脂唇颊面装(DMG,德国)。

  • 标签: 白垩斑 正畸 渗透治疗
  • 简介:目的对牙周炎患者进行正畸减数治疗,观察治疗后2~5年的远期疗效.方法31例牙周炎患者中减数四颗双尖牙的18例,减数两颗上双尖牙和一颗下前牙的6例,减数一颗下前牙的5例,减数四颗第二磨牙的1例,减数三颗双尖牙的1例.观察正畸减数治疗后咬合关系、牙周支持组织健康状况,以及其稳定程度.结果正畸减数治疗后咬合关系和牙周组织改建良好,疗效保持稳定.结论牙周炎患者经正畸减数治疗可以达到稳定的远期疗效.

  • 标签: 牙周炎 正畸减数治疗 远期疗效
  • 简介:目的设计制造出结构相对简单的正畸矫治力三维测量装置。方法采用口内取模和口外模型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机械力学的原理结合三维空间力学和高等机构学理论设计制造正畸矫治力的三维测量装置。结果设计出正畸矫治力三维测量装置的结构图纸并加工成简易实体。结论测力装置结构相对简单,可以测量任意时刻、空间下的正畸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于正畸临床和基础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正畸 三维测量装置 空间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橡皮障在口腔正畸科粘结托槽中的作用。方法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粘结托槽400个。橡皮障组作为试验组;另一组棉球隔湿后作为对照组,对托槽脱落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托槽脱落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橡皮障隔湿作用高于棉球隔湿法,有助于减少托槽脱落率。

  • 标签: 橡皮障 正畸 托槽粘结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下颌尖牙埋伏阻生进行正畸-外科联合治疗,探讨下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外科手术暴露部位及正畸牵引导萌方向。方法对2003—2007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的5例患者的6颗下颌埋伏阻生尖牙进行正畸-外科联合治疗,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进行间隙扩展,然后根据尖牙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采用外科翻瓣导萌术,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粘接托槽,再选择不同方向和方法对其进行牵引导萌。结果6颗埋伏尖牙均经牵引后排齐,牙髓和牙周情况正常。结论分析下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选择正确的外科手术暴露部位和正畸牵引导萌方向,可有效地进行矫治。

  • 标签: 埋伏牙 翻瓣术 牵引
  • 简介:多年来,治疗前牙缺失的方法通常是义齿修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技术的发展,正畸与修复结合治疗前牙缺失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优点在于,在正常牙弓形态及咬合关系基础上制作修复体效果会更好.有利于牙体牙周组织的健康,能增进口腔的功能和美观.近几年来,我们采用正畸与修复结合的方法,治疗28例前牙缺失的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前牙缺失 正畸 修复术
  • 简介:在2008年我国16种口腔医学期刊主要指标的排序中《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原《口腔正畸学》杂志)综合评价总分和影响因子排名均为第二,仅次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其中综合评价总分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考虑评价期刊的各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等)在其学科中的相对位置,并按照一定的权重系数将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集成。

  • 标签: 《口腔正畸学》 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 综合评价指标 口腔医学期刊 评分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表面化学着色工艺和磁控溅射法两种方法制备的彩色不锈钢正畸托槽的口腔黏膜刺激性,为新材料在口腔临床中的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60~70d鼠龄的雄性金黄色地鼠20只,随机分为2组,将两种彩色正畸托槽分别缝合固定于两组动物的右侧颊囊,将阴性对照材料缝合固定于每组动物的左侧颊囊,14d后无痛处死动物,取与材料接触部位的颊部全层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两种材料的口腔黏膜组织刺激反应。结果20只动物均未出现全身及口腔黏膜局部的不良刺激反应。结论两种彩色正畸托槽均无口腔黏膜刺激性。

  • 标签: 正畸托槽 口腔黏膜刺激试验
  • 简介:本文联合采用硬/软组织移植来扩增具有菲薄生物型特征的牙龈组织。一位26岁的女性,下前牙唇倾伴有MillerⅠ、Ⅲ型牙龈退缩,要求进行阻断性治疗。手术治疗包括翻起颊侧全厚瓣、穿孔暴露骨松质、骨移植和一期缝合。术后2周、4周和2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回访。二期手术为潜入式黏膜下结缔组织瓣移植术。术后2周、4周、6周、8周和1年进行回访。术后3年随访时,牙根间骨凹陷消失,菲薄的牙龈组织得到扩增。一期手术后6个月时仍有软组织退缩.二次翻瓣发现唇侧骨板增厚,侧切牙和左中切牙处增厚2mm.右侧尖牙处增厚3mm。左尖牙和右中切牙处未发现骨扩增.但右中切牙处的骨开裂有所减小。总体而言,下前牙唇侧骨板增厚、增高2~3mm。二期手术后2个月,几乎所有的根面都得到覆盖,左中切牙处仍有1mm的牙龈退缩。下前牙唇侧软组织增厚2mm.但肉眼未见角化龈高度增加。牙根间骨凹陷消除,软组织得到扩增,牙龈高度增加,牙龈生物型特征得以改变。牙间龈乳头缺损,邻面黑三角仍存在。软组织移植2个月时,左中切牙牙龈仍有部分退缩。结缔组织移植术后1年时,其根面几乎完全覆盖。软组织扩增使牙根间凹陷和牙间龈乳头缺损得以消除,临床可见膜龈联合重新形成。术后3年疗效稳定.患者进行咀嚼和常规口腔清洁时感觉舒服。唇侧骨板增厚、软组织扩增使治疗效果得以长期稳定,也减小了再次发生临床附着丧失的可能。

  • 标签: 软组织移植 临床报告 手术后 骨扩增 牙龈组织 正畸
  • 简介:本文进行了灯盏花离子导入加速人尖牙移动的临床研究。选择安氏Ⅰ类伴双侧上颌尖牙唇向错位,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共10名应用螺旋拉簧,使双侧尖牙向远中移动。在上颌右侧牙牙龈组织处离子导入灯盏花。结果显示:灯盏花导入侧尖牙牵引到位时,两侧尖牙移动距离有显著性差异,两侧的平均速度分别为0.17mm/天及0.10mm/天。X线观察灯盏花导入侧尖牙压力侧牙槽硬骨板透光明显,牙周膜宽度增加,表明该侧牙周吸收性改建程度高,张力侧牙槽密度增高,表明有新骨形成。

  • 标签: 灯盏花 离子导入 牙移动
  • 简介:目的评价引导组织再生(GTR)术后患牙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1年来锦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因牙周病导致个别牙严重错牙合畸形患者19例(患牙26颗),GTR术后6个月开始正畸治疗,比较矫治前后患牙牙周状况。结果19例患者经牙周-正畸治疗后,有17例达到矫治目标,牙周状况明显改善。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的前牙牙槽骨高度略有增加,后牙牙槽骨高度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TR手术可使牙周-正畸治疗的安全性、疗效性及稳定性均得到提高。

  • 标签: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病 正畸治疗
  • 简介:目的初步分析自体移植牙术配合正畸临床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正畸治疗中选择自体牙移植术的适应证以及对移植牙正畸治疗的特点。方法对5例牙移植2月左右后开始正畸治疗的患者,通过移植后牙齿的松动度、牙周袋深度、牙龈形态、边缘龈形态等各项临床指标进行检查,并摄取数字化根尖片对牙移植后8~24个月的牙移植效果的观察。结果4例患者经移植术后6~18个月的正畸治疗后,移植牙均生长良好,形成接近正常的牙周膜,1例患者的临床效果仍在观察中。结论自体牙移植术的诊断与治疗中,如果选择好适应证并适时配合正畸治疗可提高移植牙的成功率。

  • 标签: 正畸治疗 自体牙移植 矫治力
  • 简介:目的探讨牙槽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机进行牙齿移动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选择40只大白兔,建立一侧下颌牙槽骨缺损模型,植入骨粉,置Bio-Gide膜,另一侧正常拔牙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和1、2、3个月牵引两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加力1个月后,取实验侧和对照侧下颌骨组织块,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的距离;组织块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选取第二磨牙牙根根中1/3处牙周膜,每个部位随机选择3个视野计数破骨细胞数目总和。1周组、1个月组、2个月组、3个月组的实验侧与对照侧的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同一时间点压力区的破骨细胞数均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1周组、1个月组实验侧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小于对照侧,压力区破骨细胞少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个月组、3个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牙槽骨缺损修复2个月后适合进行正畸牙移动。

  • 标签: 牙槽骨缺损 修复 正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