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体外研究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平板法制备12和24h白念株菌生物被膜,每组膜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法尼醇(100~900μmol/L)培养24h,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形态。结果:不同浓度的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均有抑制作用(P<0.05),法尼醇浓度增加,抑制强度呈上升趋势。培养12h,抑制白念株菌生物被膜50%活性的最低药物浓度(sessile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50%,SMIC50)为600μmol/L;培养24h,SMIC50为200μmol/L。结论: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抑制强度与法尼醇浓度和生物被膜时相相关,高浓度法尼醇的抑制效果高于低浓度法尼醇。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法尼醇 XTT减低法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纯钛表面不同微纳米图案对成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讨微米与纳米结构在影响细胞行为当中的不同作用。方法制备4组纯钛微纳米复合表面形貌:喷砂(S)、喷砂-酸蚀(SLA)、喷砂-碱热(SAH)及喷砂-阳极氧化(SAN)。检测各组材料表面理化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表面形貌及细胞黏附形态,CCK-8法测定细胞在材料表面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分化能力。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最小有意义差异(LSD)t检验对同时间点不同组的CCK-8及ALP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粗糙度结果示:SLA组粗糙度大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Ra=38.449,PRa<0.001;FRq=29.564,PRq<0.001)。(2)扫描电镜示:S组仅形成弹坑状一级微米结构,黏附细胞伪足短小,SLA、SAH及SAN组分别修饰沟壑状、网状及管状二级纳米多孔图案,细胞于SAH、SAN组表面伪足更为伸展,其中SAH组表面细胞伪足生长进入孔隙形成机械锁结。(3)CCK-8结果示:第5天,SAH和SAN组细胞增殖A值(1.546和1.528)显著高于S组(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9,P=0.042);第7天时,SAH和SAN组细胞增殖A值(2.646和2.57)显著高于S组(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P=0.035)。(4)细胞分化检测示:接种7d后,SAH组ALP活性(77.656)显著高于S、SLA及SAN组(53.132、51.052和62.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734,P<0.001);接种14d后,SAH与SAN组ALP活性(104.107和109.963)显著高于S与SLA两组(82.885和73.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52,P<0.001)。结论钛片表面微纳米图案影响细胞伪足形态,促进细胞增殖及ALP活性,其中多孔形貌显著增加细胞活性,碱热处理表面早期ALP活性显著增加,且形成纳米网比纳米管更有利于形成机械锁结

  • 标签: 表面改性 微纳米结构 纯钛 纳米网 纳米管
  • 简介:目的应用比格犬动物实验研究生物陶瓷材料iRootFM作为乳牙根管充填材料的治疗效果以及iRootFM与乳牙牙根吸收速率的一致性。方法将比格犬22颗乳牙(共32个根管)分成2个实验组(iRootFM组、Vitapex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由同一操作者对实验组牙齿行根管治疗术,术后每2周由3名高年资口腔临床及影像学医生盲法进行口腔检查及X线影像学评估。应用SPSS18.0软件,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别对2个实验组的成功率及根管充填材料与乳牙牙根吸收速率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4周iRootFM组的口腔检查及影像学评估成功率均为100%(10/10);2~8周Vitapex组口腔检查及影像学评估成功率均为100%(10/10),10周后成功率为80%(8/1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ootFM组与Vitapex组在2、4、6、8、10、12、14周时根管充填材料与乳牙牙根吸收速率的一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ootFM可以随乳牙牙根的生理性吸收而吸收,是乳牙根管充填材料的一个新选择。

  • 标签: 根管充填材料 乳牙 生物陶瓷材料 iRoot FM
  • 简介:目的:制备聚己内酯(PCL)/Ⅰ型胶原(COLI)/氟磷灰石(FA)复合支架用于牙周组织再生,并进行生物相容性及成骨诱导性能的检测。方法:制备PCL/COLI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并在其表面合成FA矿化涂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同时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并与支架浸提液共培养,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和VonKossa染色观察复合支架对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PCL/COLI/FA复合支架呈三维网状结构,FA晶体分布于支架表面。CCK-8结果证明人牙周膜细胞在复合支架上增殖情况良好。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和VonKossa染色结果提示复合支架可诱导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结论:PCL/COLI/FA复合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具有成骨诱导潜能,有望作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标签: 聚己内酯 Ⅰ型胶原 氟磷灰石 人牙周膜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无镍奥氏体不锈钢(BIOSSN4)浸提液作用于L929细胞后caspase-3活性的表达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4种材料的不同浓度金属浸提液作用于L929细胞后caspase-3活性的表达,并利用抑制剂AC-DEVD-fmk进行caspase-3抑制试验。结果caspase-3活性随浸提液浓度增大而增加,4种材料caspase-3的活性由小到大依次为金合金〈BIOSSN4〈钴铬合金〈奥氏体不锈钢(317L);AC-DEVD-fmk可明显抑制各实验组caspase-3活性的表达。结论本实验证实医用无镍奥氏体不锈钢符合临床应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要求,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生物学依据。

  • 标签: 无镍奥氏体不锈钢 CASPASE-3 细胞凋亡 生物相容性
  • 简介:牙根发育是以一系列外胚层及相关神经源性间充质之间的上皮间质相互作用为特征的,赫特维希上皮根鞘(Hertwig'sEpithelialRootSheath,HERS)参与牙根的发育,并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牙骨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有不少关于HERS生物学特性和在牙根发育中作用的研究.本文就HERS的组织结构特点、其在根部牙骨质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它的归种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赫特维希上皮根鞘 牙根发育 牙骨质发育 转归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有限元法是口腔正畸工作中常用的力学分析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对口腔正畸中各种复杂问题进行力学分析,对于口腔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一些常见口腔正畸工作中应用有限元法的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并对有限元法未来发展做一展望。

  • 标签: 三维有限元法 正畸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umbilicalcord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UCMSCs)体外长期传代扩增后形态表型、增殖及分化特性的变化。方法:分别以双酶消化及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UCMSCs;细胞传至18代(P18),观察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干细胞表型、多向分化能力的变化,全面评测连续传代对hUC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双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可高效分离获得大量hUCMSCs,细胞稳定传代并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特性;早期细胞多呈长梭形或纺锤形,至P18时呈多角不定型且细胞体积变大,胞浆增加明显。传代至P18后,hUC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增加至60h以上,绝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且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fibroblast,CFU-F)形成降低,克隆集落减小。hUCMSCs可表达且不因持续传代丢失间充质干细胞标记,但仅早期传代细胞表达多能干细胞标记Oct-4及SSEA-4。特异性染色及相关基因表达检测提示P18hUCMSCs的成脂肪、成软骨及成骨诱导分化能力较早期传代细胞减弱。结论:hUCMSCs是具备高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特性的间充质干细胞群,体外长期传代扩增的hUCMSCs呈现一定的复制性衰老趋势,但不会丢失干性,可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并保持分化活性。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传代 增殖 分化
  • 简介:目的通过白色念珠菌改良热酸性酚法RNA提取方法与玻璃珠法、超声破碎法和液氮研磨法的比较,确定一种有效提取白色念珠菌早期生物膜总RNA的方法。方法将培养3h和6h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分为2组,每组分别采用热酸性酚法、玻璃珠法、超声破碎法和液氮研磨法,提取酵母相白色念珠菌的总RNA,用分光光度计及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检测RNA的浓度、纯度以及完整性。结果1~8号样本RNA总量依次为:9.96、12.72、2.88、4.56、2.76、4.92、7.32、10.68μg。结论热酸性酚法是提取白色念珠菌早期生物膜总RNA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生物膜 白色念珠菌 RNA提取
  • 简介:本实验采用横断面研究.在健康牙周组织中评估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组织(SGT}高度的变异性。评估不同位点、牙齿类型和牙周生物型的SGT高度的差异。所有测量都用游标卡尺进行.精确至01mm。总共对366颗牙齿上的1932个位点进行统计分析。总SGT的中位数为350mm,范围1.80~620mm。厚-平坦型比薄-扇贝型的SGT中位数更大。在设计牙冠延长术时,牙周生物型可能对决定SGT高度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牙周组织 牙龈组织 牙槽嵴顶 生物型 评估 健康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称为I型生物创新技术的矫治方法。该技术利用部分骨整合型微种植体(C—Implant)在前牙整体回收过程中对前牙进行转矩控制。这种植入于后牙颊侧牙槽骨的部分骨整合型微种植体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同时对抗垂直向压低力和前后向内收力的反作用力。通过在放入微种植体头部小管的多用途弓上弯制较大的人字曲,可以产生对抗前牙整体内收时舌倾的转矩。方法:通过具体病例来展示这种异于传统矫治理念及方法的.利用C-Implant治疗最大支抗病例的临床步骤.同时阐述了该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机制。结果:作者展示了C-Implant如何在前牙整体回收时进行有效地转矩控制以及其可能的适应证和简单的力学原理。结论:能抵抗旋转力的C-Implant可用于前牙整体回收,并在压低前牙的同时不必顾虑支抗磨牙的伸长。I型生物创新技术是一种简单而快速的前牙转矩控制技术。

  • 标签: 生物力学机制 微种植体 骨整合 前牙 转矩 支抗磨牙
  • 简介:目的:比较人离体牙在低温冷冻保存前后的牙本质和牙髓细胞的生物特性,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需要拔除的无龋坏、无缺损新鲜离体前磨牙或第三磨牙40颗。其中20颗离体牙制成牙本质盘标本,随机分为程序降温组和新鲜拔除组,每组10颗;冻存复苏后,进行力学分析以及用扫描电观察两组标本的牙本质表面和纵剖面。剩余20颗牙使用改良组织块法原代分离牙髓细胞,冻存复苏后,观察分析冻存前后的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结果:低温冷冻保存复苏后,离体牙的牙本质和牙髓细胞的生长特性的情况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程序低温冷冻技术保存牙齿,牙体牙髓组织生物学特性均能保持良好。

  • 标签: 低温冷冻保存 牙本质 牙髓细胞 生物特性
  • 简介:目的:评价可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半水硫酸钙(nHAC/CSH)植骨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犬外周血基质细胞(dPBSCs)从健康成年犬的外周血中分离得到,通过直接接触或浸提液法检测nHAC/CSH的细胞相容性。制备nHAC/CSH的浸提液,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评价材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nHAC/CSH与dPBSCs共培养后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浸提液组细胞数量不断增加,3天时两组细胞的凋亡比率相近,nHAC/CSH和dPBSCs共培养时,细胞伸展良好。结论:nHAC/CSH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可注射 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人釉原蛋白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AMG的真核细胞转染表达产物是否具有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PcDNA3.1-AMG体外转染COS1细胞.ELISA法检测转染细胞内及其培养上清液中重组釉原蛋白的表达:建立犬牙周组织缺损模型.局部使用转染表达产物冻干粉.8周后通过组织学观察牙周组织再生的情况。结果PcDNA3.1-AMG转染的COS1细胞内重组釉原蛋白浓度为(0.253±0.075)μg/ml。培养液中浓度为(0.065±0.011)μg/ml;使用转染表达产物8周后.牙周缺损区牙骨质、牙槽骨均有显著再生,并且新生牙骨质为有胶原纤维穿通的无细胞牙骨质。结论重组质粒PcDNA3.1-AMG在体外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后能够表达重组人釉原蛋白.并且表达产物具有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生物学活性。

  • 标签: 釉原蛋白 质粒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
  • 简介:目的:探讨珊瑚人工骨(naturalcoral,NC)作为骨组织工程学载体吸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的可行性,并比较两种可降解性屏障膜PLGA-NC复合膜和PLGA膜的生物相容性及用于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狗的BMSCs,检测其成骨活性;将NC和可降解性屏障膜材料分别吸附原代培养的BMSCs,观察复合物的形态,进行细胞蛋白含量测定.结果:BMSCs在NC的孔隙中生长良好,并有细胞基质的分泌;两种屏障膜与细胞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PLGA-NC复合膜较PLGA膜有更多的微孔和更好的成形性.结论:NC可作为牙周骨组织工程学中的细胞载体;PLGA-NC复合膜比单纯的PLGA膜更适合作为牙周引导组织再生的屏障膜材料.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可降解性膜 珊瑚人工骨 生物相容性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不同程度骨缺损的单牙缺失区引导的再生骨对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形态美学的影响。方法对53例单牙缺失伴有不同程度牙槽骨缺损的患者进行标准牙种植手术,同期应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行骨引导再生术(GBR),观察引导再生骨的形成情况。在修复即刻、修复后3、6个月时,对种植体顶骨缘吸收和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形态、龈缘水平、牙龈质地、龈乳头结构和龈缘出血状况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引导的再生骨充满骨缺损.骨质良好。在修复后6个月.4例出现种植体顶边缘骨吸收超过1个螺纹,与骨缺损类型无关。随功能负重时间延长,种植修复体牙龈美学效果改善明显.但牙龈形态和龈乳头结构不完整在骨缺损较大病例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型骨缺损病例。结论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具有良好的引导骨再生作用.充足的引导再生骨是维持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正常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 骨缺损 骨引导再生术 牙龈形态
  • 简介:目的:建立SD大鼠舌黏膜鳞癌细胞系(sprague-dawleyrattonguemucosasquamouscellcarcinomacellline,Rca-T),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口腔癌的基础研究提供大鼠来源的恶性细胞系及荷瘤动物模型。方法:将4-硝基喹啉-1-氧化物诱发的SD大鼠舌黏膜鳞癌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并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动物实验观察细胞裸鼠皮下成瘤率。结果:成功获取大鼠舌黏膜鳞癌单克隆细胞系,细胞呈梭形,群体倍增时间为23.35h,平板克隆形成率为63.06%,CK、Vimentin和N-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细胞系裸鼠皮下接种成瘤率为100%(6/6)。结论:成功建立大鼠舌黏膜鳞癌单克隆细胞系Rca-T,可作为研究口腔鳞癌发生机制和诊断治疗的细胞模型。

  • 标签: 鳞癌 舌黏膜 克隆细胞 生物学特性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藤黄酸(GA)的衍生物5(C5),体外诱导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不同时间段分别用不同剂量C5作用于HNSCC细胞系CAL27、HN13和HN30,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Logit法测定抑制50%的细胞生长所需的浓度(IC50)值。采用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C5明显抑制CAL27、HN13和HN30细胞的生长,且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IC50值比GA对照组明显降低。应用5.0μmol/L高浓度的C5,处理CAL27细胞系组24h、48h和72h,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52.19%、65.24%和84.53%。C5引起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的Bcl-2表达减少和Bax表达增加。结论:C5可以体外通过上调Bax蛋白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诱导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凋亡。

  • 标签: 藤黄酸衍生物-5 藤黄酸 凋亡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 简介:目的:评价二氧化锆对大鼠牙周膜细胞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牙周膜细胞。制作二氧化锆、钯银合金、镍铬合金试件及其浸提液。将各组浸提液作用于细胞,检测24h、48h、72h的各组浸提液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总凋亡率及各组细胞周期比例;检测不同浸提液组处理对大鼠牙周膜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24h、48h、72h时,二氧化锆组、钯银合金组、DMEM组OD值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镍铬合金组OD值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细胞凋亡结果发现,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总凋亡率,二氧化锆组、钯银合金组、镍铬合金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周期结果发现,Prl指数钯银合金组与二氧化锆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钯银合金组与镍铬合金组之间的Prl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Caspase-3、Caspase-9的2-ΔΔCT值,二氧化锆组、钯银合金组、DME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镍铬合金组高于DMEM组(P〈0.05)。Caspase-8的2-ΔΔCT值,二氧化锆组、钯银合金组与DME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氧化锆组与钯银合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镍铬合金组高于二氧化锆组、钯银合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氧化锆在提高细胞增殖活力,抑制细胞凋亡方面优于钯银合金及镍铬合金材料,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影响牙周膜细胞的细胞活力、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 标签: 二氧化锆 细胞生物学行为 牙周膜细胞 凋亡 CASPASE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析粪肠球菌的检出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需要进行根尖外科手术的单根管患牙42颗,记录症状和体征,采集根尖生物膜样本,各样本均采用生化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两种方法检测粪肠球菌。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对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差异及其与患者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生化鉴定和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4%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发现在疼痛组粪肠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无疼痛组(P〈0.05)。结论PCR检测难治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内粪肠球菌检出率较高,且粪肠球菌的检出与疼痛存在相关性。

  • 标签: 难治性根尖周炎 根尖生物膜 粪肠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