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乳头状汗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外泌汗腺错构瘤。该文报道1例29岁女性乳房表现为丘疹、结节形态的乳头状汗囊腺瘤患者。该例患者成年期发病,皮损位于乳房部位,临床表现不典型,但组织病理较为经典。同时,对该病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进行了文献复习。

  • 标签: 汗管囊腺瘤 乳头状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ISM)诊断汗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但不排除汗瘤的患者,选定典型皮损做CLSM检查,后取该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LSM图像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或中层可见圆形、卵圆形的高折光性结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多数导管、小的囊腔及由上皮细胞所组成的小细胞巢及索,这与CLSM图像下的高折光性结构一致。结论CLSM是诊断汗瘤及鉴别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等皮肤病非常有用的辅助工具。

  • 标签: 汗管瘤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80例腹、腰和(或)背部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10天,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35例(87.5%);对照组治愈26例(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9,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止痛时间(t=3.50)、止疱时间(t=12.35)、结痂时间(t=6.22)以及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t=9.7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熏蒸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带状疱疹明显优于单纯的抗病毒治疗,为带状疱疹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标签: 中药熏蒸 带状疱疹
  • 简介:目的检测参与银屑病发病的相关炎症因子在皮损部位末梢血(以下简称皮损血)及肘正中静脉血(以下简称静脉血)中的含量情况.方法34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分别采集皮损血和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检测并比较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P物质(SP)、银屑病p27抗原(Psop27)在皮损血和静脉血中的含量.结果皮损血中TNF-α、IL-8、Psop27的含量明显高于静脉血中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损血中SP的含量低于静脉血中SP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部分炎症因子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损血中的含量高于其在静脉血中的含量,提示炎症因子在皮损部位浓集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斑块状银屑病 皮损部位末梢血 肘正中静脉血 白细胞介素-8 银屑病p27抗原 P物质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主因面部水肿性红斑6余年,左手及左前臂结节1余月,于2007年11月来我科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水肿性红斑,伴发热、乏力、多关节间歇性疼痛和雷诺氏征阳性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红斑狼疮 系统性
  • 简介:目的探讨迈之灵片联合连翘败毒片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随即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口服迈之灵片和连翘败毒片;对照组31例,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和头孢拉定胶囊或左氧氟沙星片,疗程均为4周,每周复诊1次,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77.8%、94.5%,对照组分别为48.4%、83.9%;治疗组在退红、消肿、止痛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结论迈之灵片联合连翘败毒片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确切、可靠。

  • 标签: 迈之灵片 连翘败毒片 湿热瘀阻 血栓性浅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