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5 个结果
  • 简介: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早期夏文化研究,在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后,对早期夏文化遗存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着重讨论其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工程指认早期夏文化即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或称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并将夏文化的始年推定在公元前21世纪.

  • 标签: 夏文化 遗存 二里头文化 夏商周断代工程 龙山文化 年代学
  • 简介:甘肃山丹县新出土商代青铜人像,是河西走廊首次发现的商代遗物,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通过与其他地区出土商代人像的比较,我们认为:该青铜人像是“身与神相合’’的塑像。该青铜人像的出土,对探讨中原经六盘山地区,蜀地域河西走廊的早期联系,中国中西部早期民族的流动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河西走廊 商代 青铜人像 文化交流
  • 简介:以前国内钱币爱好者在收藏新疆唐代钱币时,只见有“大历、建中、中字、元字“等钱币,随着近几年红铜质”乾元重宝“铜钱的披露,许多未见过实物的泉友对新疆曾铸“乾元重宝”钱将信将疑,由于此钱的地域性很强,所以获得者极少。笔者收藏红铜质“开元”和“乾元”钱20余品,也曾写过拙文专门介绍过,但因自己的学识水平低及参考资料匮乏,虽拥有实物却总不能说明白,对一些问题分析的还不够透彻,总是挂一漏万。近在闲暇之余,又从余品中发现三枚红铜质唐钱,现借此机会再谈些自己对该类钱币的认识。

  • 标签: 唐代 西域 补说 乾元重宝 参考资料 学识水平
  • 简介:本文之所以称为“再论”,是因为笔者曾在2000年于美国加州召开的战争赔偿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过《论日本对中国的战后赔偿问题》一文(该文在《博物馆研究》2000年第2期上有载),此处的“再探”为前文的继续和补充。是文将重点论述中国放弃对日战争赔偿问题

  • 标签: 日本 中国 战争赔偿 外交关系史 历史考证
  • 简介:非常感谢钱币学会给我再一次登上学术年会平台的机会。今天的话题仍然秉承笔者多年研究新疆钱币两大方向之一的“红钱”,每个人对红钱都有不同的认识与见解,在这里,我将自己多年归纳总结所形成的相关观点向大家作以汇报。

  • 标签: 新疆红钱 历史分期 定制 学术年会 钱币学会 新疆钱币
  • 简介:水井街酒坊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区东南(锦江区水井街15—23号),南邻成都市内河锦江,现存面积1700余平方米。遗址内现有仍在使用的酒窖以及酿酒设备,附近有较多的现代民居。1998年8-11月、1999年3—4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四川省博物馆的协同和成都市全兴酒厂的支持下,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280平方米,获取了大量珍贵的酒类考古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遗址 文物考古 考古发掘 东南 水井 资料
  • 简介:考古发掘出土的四川邛窑省油灯,是一类较有影响的器物,是唐朝、五代至宋代的常见之物.学者们对省油灯的研究,曾有一些不同的观点.笔者根据出土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并通过测验,对邛窑省油灯的使用原理,以及其传播地带和影响,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

  • 标签: 邛窑 省油灯 考古发现 传播影响
  • 简介:台湾由于海峡相隔,社会经济的开发长期滞后于祖国大陆,以致早期货币史演进的历程也相应大大滞后,并有其独特的个性,尤其是早期社会原住民的居住区域内有否货币流通,始终不清。为此,本文拟对此作粗浅考证,请海峡两岸钱币学界给予指正。

  • 标签: 台湾原住民 社会经济 货币问题 早期 海峡两岸 祖国大陆
  • 简介:本文在追溯智该法师师承关系的基础上,纠正了《长安发现唐智该法师碑》一文的某些结论。文章认为,智该法师是隋末唐初著名的义学高僧,他虽曾讲习唯识经论,但与唯识宗开创无关。智该葬在终南山椴梓谷,其碑出土在白塔寺,这一切表明他是一位三阶教信奉者。

  • 标签: 隋唐佛教 智该 义学 三阶教
  • 简介:我国近代的机制制钱从诞生到消亡仅历时二十多年,这个时期距今也不过百年左右。然而,由于对机制制钱的重视和研究不够,错误认识比比皆是,不少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福建省铸机制制钱的争议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光绪十一年(1885)福建省是否在福州船政局铸造机制制钱;二是光绪十二年(1886)福建省是否在省城水部机器局铸造机制制钱;三是所谓的“宝漳”机制制钱(彩一图1)是否福建所铸。

  • 标签: 福建省 制钱 福州船政局 错误认识 铸造 光绪
  • 简介:在博物馆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对教育的核心一目标观众,特别是儿童观众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博物馆界的关注。博物馆期待借助一个平台,可以使儿童观众跟随自己的兴趣,充分利用馆内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情地探索和学习,真正收获体验和认知。学习单就是当下博物馆探索教育模式的一个新尝试,它强调博物馆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成功的学习单案例,从问题设置的目标和融入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使学习单更有效的发挥博物馆教育的功能。

  • 标签: 博物馆 学习单 儿童教育
  • 简介:本文以出土及新发现的丰富的画像石文字题记资料,结合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论析了墓地石祠堂和墓室名称、刻工、停厝及建造墓地石祠堂的时间等问题,廓清了画像石研究上的一些疑点讹误。

  • 标签: 汉代 画像石文字 相关问题 论析
  • 简介:上曾太子鼎的国别及其相关问题王恩田山东临朐泉头村发现两座春秋墓葬,编号:墓甲,墓乙.出土了齐、上曾等国铜器[1]。其中的上曾太子鼎,已有的研究文章均认为“上曾”即山东境内的国笔者认为根据该鼎的形制,铭文书体、词语等多方面考虑,上曾太子鼎,仍应是住在鄂...

  • 标签: 太子 铜器 李学勤 文物 国别 齐桓公
  • 简介:石片包括了各种类型台面的石片,石片台面的分类可以视为石片分类的一种。旧石器时代考古术语需要斟酌和规范。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 标签: 石片台面 基础知识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 简介:长久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博物馆在门票问题上展开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实践,目的就是为了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扩大博物馆社会教育面。2003年5月18日,杭州市所属的15家博物馆以及潘天寿纪念馆等实行常年免费开放,引发了国内博物馆界门票问题上的不小震荡。2004年年初,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向全社会宣布实行常年免费开放;同期,北京、广州的一些博物馆也在原来基础上采取了力度更大的免费开放。由此,一场全国范围内可称之为“免费参观博物馆”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各地很多博物馆都陆续实行了形式多样的门票变革,最大程度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政府和媒体等给予此运动极大关注,并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免费参观博物馆”也激起了社会大众的热烈反应,很多博物馆里变得熙熙攘攘,一改过去冷冷清清的局面。与此同时,博物馆界内部也开始了门票问题上的讨论,很多学者对博物馆门票的相关问题给出了具体深刻的分析,也有利弊大小等的判断。

  • 标签: 省博物馆 门票 免费开放 社会教育 经济效益 中国丝绸
  • 简介:敦煌莫高窟以及藏经洞出文书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高僧写真作品,填补了美术史研究资料中的一个空白。本文首先对和高僧写真这一传统有关的文献、考古资料进行了梳理,其次对敦煌禅定高僧写真所特有的形制规范的源头和概况做了推论,最后论述了双履图在写真形成过程中角色的转变。

  • 标签: 高僧写真 传统钩沉 图像组合 双履图
  • 简介:19世纪中叶,清政府实行积极的文化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了众多书局,刊刻大量传统经典著作,学界一般称这些机构为"官书局"。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官书局研究中存有争议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考证。关于晚清官方出版机构的表述,地方督抚在各地设立的书局称"晚清地方书局"可能更准确一些,而"官书局"则不仅包括19世纪中叶以来各地方督抚设立的地方书局,也包括清政府设立的译书局。在晚清地方书局第一人的问题上,尽管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大员是早期地方书局的积极倡办者,但胡林翼当属晚清地方书局第一人。而晚清地方书局的设立是在太平天国破坏和挑战清朝正统文化权威、质疑清廷统治合法性的形势下,清政府试图通过设立书局刊刻书籍,重新整合统治理念和重建统治权威的结果。

  • 标签: 晚清 官书局 地方书局
  • 简介:越窑在唐宋之交由高度发展而走向鼎盛.继之又转向衰亡,这是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这前后百余年间越瓷烧造及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一唐末宋初越窑青瓷的特点越窑是一个庞大的青瓷生产体系,窑场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北部的宁绍平原。唐宋之交越瓷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晚唐时已经出现的优质产品湖绿色或千峰翠色青瓷(即所谓“秘色瓷”)的大量烧造。这时的浙北地区由吴越王国控制,所以后人误以为秘色瓷始于“钱氏有国时”。吴越时期,秘色瓷的产地主要有两处.一处是余姚的上林湖,另一处是上虞的窑寺前。

  • 标签: 越窑 秘色瓷 越瓷 上林湖 耀州窑 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