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中山路》是一部大作品:大题材,大背景,大事件。大人物,作者以大气魄、大境界、大手笔完成了这部厚重大气之作。“中山路”即中山之路。它由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辐射到全国187条“中山路”。作者沿着孙中山的足迹,鸟瞰中国百余年的历史,“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可以说,它是中国的百年兴衰史,是炎黄子孙为改变中国面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史.

  • 标签: 中山路 作品 中国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 短评 孙中山
  • 简介:语法教学在第语言学习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无论是作为语言教学的内容,还是语言课程及教材的编写与组织,语法教学都是关键。维语中的语法教学,以及在第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与表达,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效率。但同时,对于语法教学的地位并非是语言教学的全部,更不能代替语言教学。为此,本文将从、汉语教学实践中,从语法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展开探讨,并提出树立正确的第语言语法教学观的建议,帮助学生从目的语的理解中来提升学习实效。

  • 标签: 语法教学 第二语言 维语教学 地位
  • 简介:关于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当下文坛,人们的看法沸沸扬扬,但我觉得似乎还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或者说在看取当下的文学、文化现状时,关注得还不够完整,视野也不够全面。现在文坛的主要问题,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问题,而是文艺创作的环境氛围发生了巨大演变,文艺领域本身出现了新异的变动,文坛在不同人哪里,已有了“传统内”与“传统外”,“主流”与“非主流”,“体制化”与“民间化”等不同部分的区分,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事实的真切描述,那就是现在的文坛与过去的文坛已经完全不同了。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裂变 文艺创作 环境氛围 文坛 非主流
  • 简介:<正>(一)毕加索是世界现代美术史上纪念碑式的巨匠。他头顶着一串桂冠。最醒目的,他是立体主义大师。什么叫立体主义?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先谈什么叫主义?再谈什么是立体主义?随后追索毕加索怎么做立体主义?

  • 标签: 立体主义 文学教授 格尔尼卡 塞尚 莫奈 光色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跨文化交流面临着急剧动荡的局面,文化传递的机制、规则的研究和约定也同时变得急迫起来,比较文学暨比较诗学的学术目的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它只有服从于这一现实性,才能获得跨文化解释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叶廉差异性的本土化和内在化的双向全识视角和异种繁殖的跨文化传递目的理论,将为国际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极具操作性的指导.

  • 标签: 比较诗学 叶维廉 比较文学 跨文化交流 视角 学术
  • 简介:<正>人转的丑(或日下装)在人转一旦一丑的两个角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许多艺人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诸如“八分包头的(还有说五分包头的),要十分唱丑的。”“旦领路,丑跟做,戏成功不成功,决定在丑身上。”可见丑在人转两角色中的重要性。1.人转一旦一丑的演出形态是怎么形成的,何时形成的,尚不可考;但是作为一种构成因素,者是不可缺的,特别是丑。而提高丑的娱乐功能又成为人转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摸索,从而形成演出范式的基本的主攻方向,积累了一系列关于丑的表

  • 标签: 二人转 赵本山 演出形态 娱乐功能 表演艺术 艺术风格
  • 简介:为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赛特文化发展公司联合摄制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马》,从97年初开始筹备到98年初,历时一年摄制完毕。我有幸担任本剧的美术设计,并如愿地完成了设计任务。我认为能把老舍先...

  • 标签: 《二马》 蒙太奇 老舍先生 电视剧 圣保罗教堂 英国
  • 简介:《红楼梦评论》并非简单搬演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和美学,从佛学角度观察,王国雏将个人丰富的佛学知识“化”进了中西学术会通的大结构,这一“大结构”的起承转合和关键走向由解决何为生活本质的个体人文冲动“小结构”所推动。其主导方向在欲的态度、苦的认知与解脱境界等方面与中国佛教心性论传统形成对应,“佛味”成为中西古今“视域交融”的一个背景和中介。但由于大小双重结构的复杂性,转个体人文冲动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佛味”见证了王国关学之思含混性的一面,此症候既为中国现代美学带来突破之功,同时又被宗教功能定位的后遗症所困扰。“佛味”未进一步向佛理转化,也未实质引入其他可能的宗教解脱资源或主体建设方案,以美解脱最终只获得了理想价值,真正独立的现代美学主体之诞生就此夭折。

  • 标签: 《红楼梦评论》 佛味 解脱 美学 症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纵览世界电影的历史画卷,战争影片总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篇章:《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战舰波将金号》(1925)、《夏伯阳》(1934)、《桂河桥》(1957)、《巴顿将军》(1970)、《现代启示录》(1979)《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全金属外壳》(1987)、《拯救大兵瑞恩》(1994)……就像一部人类文明史,一部时断。

  • 标签: 中国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 战争影片 战争电影 叙事方式 诞生
  • 简介:《老乞大》《朴通事》作为早期的对外汉语教科书,以接近口语的对话体编写,真实反映了从元末到清中期北方汉语口语的面貌,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着重考察了《老》《朴》诸版本中"给""馈"词的使用情况,并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总结其各种用法。

  • 标签: 《老乞大》 《朴通事》 “给” “馈”
  • 简介:<正>60年前,和平之神再次降临欧洲大陆。灾难结束的日子,值得全人类永远铭记。那场刚刚结束的战争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血腥,尽管发起战争的狂人自饮了失败的毒酒,但那5000多万无辜的灵魂已不能复生。今天,人们用隆重的仪式纪念正义对邪恶的战胜,然而——纪念,决不仅仅是再一次温习60年前胜利的欢欣,而是为了记住教训,永远不要战争!

  • 标签: 劫后重生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回顾专题
  • 简介:空间与地方的元关系是空间研究的永恒命题。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的拟态文化重塑了空间与地方的关系。空间生产在遵循消费主义逻辑的同时,也激发出新的地方主义信仰。这一空间与地方的深刻矛盾通过粉丝文化、网络亚文化、原教旨主义思潮乃至网络恐怖主义等等多重面相彰显出来,制造了愈演愈烈的全球风险文化。当下,新媒介文化化解空间危机的努力主要围绕朴素的地方主义策略、El常的话语策略和超越的乌托邦策略展开。这提示我们通向“希望的空间”的道路。

  • 标签: 新媒介文化 空间生产 微文化 地方主义
  • 简介:王国的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是相伴始终的,本文通过对《人间词》的意象符号作简要分类,阐释王国《人间词》是以儒道为“气”、以康德为“神”、以叔本华为“骨”、以传统语言符号为“象”的“天才之作”,因而其成就“不屑屑于言语之末,而名句闻出,殆往往度越前人”。

  • 标签: 《人间词》 康德 叔本华 哲学 审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