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简介:<正>应日本东洋文库东亚文化研究所和中近东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1990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宁夏社科院中东研究所所长兼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副所长余振贵,赴东京出席第二届“国际伊斯兰都市学术讨论会”,成为本届会议唯一的中国代表。29日下午,余振贵在会上宣读了《中国西北回回穆斯林城市定居模式的形成与

  • 标签: 回族伊斯兰教 东洋文库 日本 所长 东亚文化 中国西北
  • 简介:1942年冬至1943年春,由于久旱之后的大暴雨导致黄河决堤,河南省遭受特大水灾,约有200万人死亡,千千万万的灾民流离失所,真可谓哀鸿遍野、满目疮痍……其时中国抗战正处于十分艰难的非常时期,四面受敌的中国战区困难重重,国民政府救灾无力,加之吏治腐败,封锁灾情,河南的灾民得不到救济,情况十分危急。社会各界纷纷强烈要求:赈济豫灾!作为“陪都爱国爱民的一面旗帜”,宋庆龄挺身而出,领导着从香港迁到重庆的保卫中国同盟(1938年在香港成立,宗旨是争取国内外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以下简称“保盟”)通过举办讲演、座谈会和开展捐款、义卖、义赛等活动,积极主动担负起了赈济豫灾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其中影响较

  • 标签: 宋庆龄 国际足球 运动员 重庆市 中国抗战 筹委会
  • 简介:钓鱼岛列岛问题无法得到合理解决的关键因素,是日本长期以来否定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争议,以及否认"搁置争议"共识的存在。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出现变动的情形下,日本为强化对钓鱼岛列岛的"管理和管辖",采取了"国有化"钓鱼岛三岛的行为,以"补正"法律缺陷,并实施国内海洋政策,遵循海洋法制"要求"。但鉴于钓鱼岛列岛问题的特殊性,这种行为自然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并采取了包括完善我国的领海制度等相应措施。本文重点依据国际法批驳了日本针对钓鱼岛列岛问题的主张的错误性和违法性,指出日本应承认钓鱼岛列岛问题争议,与中国展开和平谈判,以解决钓鱼岛列岛争议问题。

  • 标签: 钓鱼岛列岛争议 “国有化”目的 国际法 解决方法
  • 简介:座落在德国波恩莱茵河畔的克呈里温特古镇.第11届国际藏学会于2006年8月28日至9月2日在这里召开。

  • 标签: 波恩 德国 国际 会议 藏学 莱茵河
  • 简介:<正>各位专家、各位同志:由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的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从7月25日至7月29日,共开了五天。来自国内、国外各个方面的清史专家汇集一堂,带来了多年研究的心得,学术论文大约近一百篇,还带来了工作上的宝贵意见,为会议提供了内容,增加了很大的光彩。我代表各发起单位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我们这次会议是开得好的。首先,学术气氛很好,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到会的各位

  • 标签: 国际学术讨论会 清史 社会科学院 民族关系史 南开大学 山东大学
  • 简介:晚清时期中国人的主权观念主要由国际法而来。现有的研究成果有两方面的不足。其一,对国际法及主权原则的理解不够准确。其二,研究视野局限于19世纪。而在事实上,至20世纪初年,中国人由国际法而得的主权观念才比较完整。本文主要针对这两方面的不足进行考察。

  • 标签: 晚清 中国人 主权观念 国际法 法制史
  • 简介:最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学科经历了机构的急剧增长和前所未有的知识拓展。然而,与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比较文学这些邻近的学科不同,它仍然没有生成能够影响整个人文科学的“大思想”。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形?对此有何应对之策?本文分三个方面予以阐释:首先,回溯了国际关系学作为政治学分支的持久性界定问题;其次,指出应依据自身学科相互关联的问题群——即(社会)多样性的重要性来重新确定国际关系学的基础;最后表明重新确定国际关系学基础如何开启了它的跨学科潜力。具体而言,“不平衡与综合发展”提供了国际关系学的“大思想”可以传播到其他学科的一个范例,因为通过把多样性的意义付诸实践,它揭示了“国际”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世界的因果意义和构成意义。

  • 标签: 历史社会学 国际关系学 国际理论 政治学 不平衡与综合发展
  • 简介:谈起曾经深切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遭遇,并与中国人民同心协力,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作出贡献的外国人士,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埃得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路易·艾黎等国标友人。而对于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中,曾一度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捷克斯洛伐克国际友人罗别愁(MAGDALENAROBITSCHE),知道的人却不多。其实,罗别愁不仅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帮助过我们,而且还和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 标签: 捷克斯洛伐克 国际友人 中国人民 中共领导人 战争年代 外国人
  • 简介:<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大学历史系、广东民族研究所,广东社科联、广东历史学会,汕头历史学会,汕头大学及汕头历史学会香港分会等单位联合组织的国际汉民族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3月26日至28日在广东省汕头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苏联、美国、日本、新加坡、港澳地区以及北京、上海、云南、辽宁、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国内外学者济济一堂就“汉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

  • 标签: 汉民族研究 学术讨论会 少数民族 汉族 历史学 发展与进步
  • 简介:为庆祝我国第三个航海日,2007年7月10日,中国航海日组委会、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郑和航海经济文化国际论坛”在青岛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国家有关部委领导、600年前郑和舰队下西洋所经沿岸的20多个国家或相关国家驻华使馆官员、国内外嘉宾、新闻记者共300多人参加论坛。

  • 标签: 郑和航海 国际论坛 经济文化 青岛 市人民政府 乌云其木格
  • 简介: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是尼赫鲁时代中印双边关系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与许多因素相关,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全球冷战背景下的印巴敌视、中美对抗、中苏友好、美巴结盟催生了中印兄弟情谊的到来;而中苏分歧、印苏友好、中美敌对、印美接近、印巴对抗、中巴联合则加剧了中印关系的恶化与破裂。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从国际关系演化变迁的视角,为当代和未来中印关系提供了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 标签: 国际关系 中印“兄弟”情谊 中印关系
  • 简介:许多明史界和国际关系史界的研究者都认为,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最为典型的“华夷秩序”体系。帝制中国的“华夷秩序”体系可谓“春秋公法”,牢牢笼盖朝鲜、琉球和日本,使东北亚诸国诚心向化、恭谨输贡、严守藩封,心悦诚服奉帝制中国为天朝上国。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十分复杂、十分诡谲,“华夷秩序”体系遭到严峻冲击和挑战。日本始终没有承认明代中国的宗主地位,明日关系与明朝关系、明琉关系不可等同视之,有本质差异。特别是日本在十六世纪中叶结束南北分裂后,侵朝鲜、伐琉球,叫板明朝独大地位,俨然在构筑“华夷秩序”之外的“和夷秩序”,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二元的。

  • 标签: 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 “华夷秩序” “和夷秩序” 二元结构
  • 简介:当代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从新中国算起将近70年,从新时期算起将近40年,已经到了应该总结也可以有所总结的时候。问题是如何总结,如何来看待和总结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所走过的学术道路。赵轶峰教授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术总结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认识路径,给会议定了一个很好的主题:“评论与反思——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国际视野”。这个题目显示的是一个主题两个基本点。

  • 标签: 古代史研究 国际视野 新中国 路径 中国古代史 学术道路
  • 简介:近年来,藏学研究在学科领域方面至少有两大热点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是建立在日益丰富的田野资料基础上的西藏考古研究,另一个是以藏传佛教艺术为主要对象的西藏艺术研究.关于考古学与艺术史学,在西方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上,历来被认为是关联性及兼容性都十分突出的相近学科领域.而关于西藏考古与艺术史的关系,杜齐(GiuseppeTucci)教授早年曾说过一段对后人颇具启迪意义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扩大大家公认的‘考古'一词的含义是有必要的.就我们的目的而言,考古不仅仅包括资料的收集以及对我们所拥有的、如此有限的考古资料的使用,而且还要对艺术史这一更广泛的领域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西藏艺术起源所处的环境进行探讨.'①

  • 标签: 西藏考古 国际学术讨论会 西藏艺术 藏传佛教 艺术史学 藏学研究
  • 简介:少共国际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11月秘密成立于德国首都柏林,由第三国际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团组织组建的少共国际师,成建制地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的作战序列,成为一支主力部队。全师指战员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14岁,师长陈光20多岁,政委肖华17岁。

  • 标签: 中国工农红军 国际联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平均年龄 团组织
  • 简介:近年来,“东亚共同体”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东亚地区前景的担忧,是许多人鼓吹“共同体”意识的另外一种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东亚似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像现在欧洲国家一样,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还是要重蹈欧洲国家的旧日覆辙,在融成共同体之前也来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无疑,对东亚历史的再认识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目前东亚国家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徘徊在历史中。东亚国家间关系中时隐时现的矛盾和问题,无不与历史的纠葛纠缠在一起。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历史基础有多少?或者说历史能给“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什么?正是为了解读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个专栏。应邀参加本专栏讨论的作者有在国际学术界声明显赫的“学界泰斗”,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尽管他们的地位和视角不同,观点差异很大,但思考的主线都是“东亚共同体”的历史经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不乏予读者以启迪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组文章会给“东亚共同体”的讨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欢迎更多的学界朋友加入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东亚共同体”成功与否恐怕不是取决于对现实的把握,而是取决于对历史的超越。而重新认知和梳理东亚的历史,或许正是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起点。

  • 标签: 东亚共同体 “国际共同体” 构建条件 道德概念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