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西方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卡塔西斯”的心灵自由。“卡塔西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认识历吏必然的“卡塔西斯”,二是超越历史必然的“卡塔西斯”。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审美风格之一,表现为天理昭彰的情感释放。天理昭彰的情感释放有两个方面内涵:一是现实因果机制或人事逆转的善恶报应;二是超现实的报仇雪恨。

  • 标签: 中西悲剧 悲剧精神 审美风格 历史必然 现实报应 超现实报仇
  • 简介: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及至1990年代,无论是对“革命历史”的建构,对当代战争的书写,还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军旅文学始终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包裹之下,借助于政治话语的强势表达,建构起了崇高、壮丽的美学风格和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传统。然而,当我驻足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军旅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这种线性的历史发展逻辑却不能不让我滋长出一种怀疑与反思的情绪。

  • 标签: 军旅文学 长篇小说 生活质感 个体叙事 自由伦理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数量最庞大、艺术类型最丰富的农民形象群,是如何进入新文学作家们的想象范围与书写视野的?农民形象作为乡土中国的经验书写主体乃至作家的情感表现主体是如何深度参与乡土中国现代性坎坷多艰的历史进程的?他们在整个中国现代性洪流大潮之中的精神痕迹、思想转折、心灵波动又是怎样一步步逐渐地成为新文学家们的情感诉求对象与审美表达主体的?

  • 标签: 中国现代性 乡土中国 文学想象 中国农民 新文学作家 张丽
  • 简介:影视作品在形塑"内向性"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国族文化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以塞夫、麦丽丝为代表的"新民族电影",在主体构建过程中生成内向视角,以叙述者本民族的"自我"意识贯穿行动过程.从而,对本民族所谓"真实历史""客观生活"的表征成为新民族电影作者的追求.与此同时,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认知现象,具备情感皈依和心理依附的特征.由此,如何正确理解和阐释"新民族电影"所表征的族群记忆与民族文化,如何让其统摄于"国族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 标签: 族群记忆 内外视角 文化认同 国族想象
  • 简介:所谓仪式,是指“一系列正式的、具有可重复模式、表达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的活动。”其中,社会公共性强的团体、机构、组织保证了“正式性”;特定的时间、固定的程式提供了“可重复”的条件。从这个意义说,在“国庆”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背景下,献礼片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

  • 标签: 政治仪式 经济大国 文化传统 想象 电影 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