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抗战时期的文艺'民族形式'讨论从属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化'讨论,是'中国化'讨论的一个具体构成部分。文艺界之所以没有广泛采用'文艺中国化'的口号,而是采用了文艺'民族形式'的口号,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出于统战的考虑;其二,出于规避共产国际外部干预的考虑;其三,受到了'旧形式利用'讨论的影响。但是,由于'民族形式'这一术语本身意义的含混性,以致给这场讨论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化 民族形式 大众化 现实主义
  • 简介:建党前后和大革命时期,李达多维度、重学理、重结合地系统传播马克思学说。他以“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为切入点,“慎重研究和考校”马克思学说,根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国情制定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应用于中国实践,勾画出“系统介绍-研究考校-制定政策-初步实行”的独特实现路径。

  • 标签: 李达 系统传播 马克思主义 哲学
  • 简介:<正>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的突出贡献之一在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人民的范畴作了科学的界说,为划分人民与敌人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对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态作了科学分析,指出这些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知识分子相互间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特殊化同群众之间的矛盾,党内党外的矛盾,先进与落后

  • 标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新时期 新形式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简介:《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开始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初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并取得了关涉物质利益难题的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他得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是维护有产者私人利益的物质手段,社会群体的物质利益分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共产主义应以最贫苦居民阶层的真正物质利益为基础,物质利益关系是隐藏在各种社会关系背后的客观本性等结论,展现出以物质利益理论为其思想主题的鲜明特点。这些思想成果不仅为马克思后来以物质利益为视角并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分析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而且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科学调处社会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方法导向和价值原则。

  • 标签: 《莱茵报》时期 物质利益 社会关系 阶级对立 共产主义
  • 简介:以科技促发展──邓小平科技发展观简论李东,王妍“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①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他一贯坚持的以科技促发展的伟大思想。邓小平同志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的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呢?发展与科学技术是怎样一种关系?认真研究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

  • 标签: 科技发展观 科学技术 《邓小平文选》 促发展 邓小平同志 科技体制
  • 简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这一论述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发展观对于合理正确应用科学技术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

  • 标签: 科学技术 科学发展观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 简介: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党和国家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发布为标志,实践着“两个基本方略”,即以加强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方略”和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普及发展方略”。前者是应对知识化的全球竞争新挑战的科学抉择,后者是追求发展的知识化与人民化相统一的科学抉择。两个基本方略的统一,蕴涵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的实践创新。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科技发展观 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普及
  • 简介: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依赖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决定人的发展向度和发展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引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又分别从人的劳动及潜能的发展、人的需要的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以及“每一个人”的发展等多重向度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包含着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本意蕴,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发展宗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南。

  • 标签: 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价值指向
  • 简介:解放战争是中国内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作战初期,双方的力量对比非常悬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人数只有一百二十万人。国民党军队则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飞机加大炮,军队人数是人民军队的近乎四倍,达四百多万人。因此,国民党军政部长陈诚敢于放言六个月消灭中共军队,摧毁解放区的民主政权。面对强敌,中国共产党唯一拥有的就是民主政治的优势,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民主建设基本上做到了“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 标签: 中国共产党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 民主建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国民党军队 人民军队
  • 简介:邓小平和陈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开始交往。他们的交往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尤以长征路上和抗日战争时期较为集中。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的良好工作关系和个人关系,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邓小平 陈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交往
  • 简介:抗战时期,中共对美外交工作在抗战进程中发生了一些显著的转向。在战略谋划方面,由服从共产国际指示转向独立自主决策;在实现路径方面,由民间外交转向半官方联络;在利益诉求方面,由支持中国抗战的单一诉求转向抗战、民主和团结的多元诉求。在这一过程中,中共所表现出来的战略思维、大局意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宝贵经验,为当今中国开展对美外交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抗战 对美外交 战略谋划
  • 简介:郭化若,原名郭可彬,1904年8月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之家”。他早年参加革命,是我们党和军队中一位老党员、老战士,也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1925年秋,郭化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冬,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回顾他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70多个春秋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军队建设和军事科学的研究,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的杰出贡献,都是值得我们一直去铭记和学习的。

  • 标签: 杰出贡献 郭化若 军事工作 毛泽东军事思想 中国革命 军队建设
  • 简介: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围绕整体目标,多管齐下,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思想教育等多种办法,综合治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武器。邓小平把毛泽东关于处理两大类矛盾的原理与时代和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战略措施。

  • 标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新时期 理论武器 行政 社会主义建设 正确处理
  • 简介:延安时期党在“排除万难”中创造辉煌奇迹的历史,蕴含着极为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是:在思想路线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政治路线上.把现实纲领与远大理想相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走历史必由之路”不动摇;在组织路线上,坚持以培养和造就领导骨干为中心.最关键的是建立稳定成熟、全党拥戴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工作路线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和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相统一,最核心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政策策略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最有效的是运用统一战线“法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精神动力上,坚持倡导和弘扬时代需要的伟大精神,最突出的是坚定信念,藐视困难,艰苦奋斗。

  • 标签: 延安时期 排除万难 创造辉煌 经验启示
  • 简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共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前局部执政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共集革命党与执政党两种角色于一身,既要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又要在局部区域内实现改良人民生活的承诺。中共从顶层设计出发,将改善民生和革命任务结合在一起,革命任务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地调整,但执政区域内的民生建设却始终保持了常态化。其基本经验是:必须不忘初心、始终秉持民生幸福的执政理念;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必须用辩证的思维把握民生建设。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以史为鉴,有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推进民生建设。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局部执政 民生建设 常态 基本经验
  • 简介:共产党人的道德品质和党性修养是其能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基础。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所写的《纪念白求恩》论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品质,《为人民服务》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愚公移山》论述了在困难面前“去争取胜利”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实践证明,“老三篇”影响、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重温“老三篇”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 标签: 毛泽东 “老三篇” 思想内涵 现实价值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对恩格斯的社会历史"合力论"的自觉与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标签: 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合力论” 系统论
  • 简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是我党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的新型发展观,它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性、前瞻性的思想指导。

  • 标签: 21世纪中国 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六届三中全会 中央领导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