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日,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积极响应教育部发出的“同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与长沙简牍博物馆联姻,将长沙简牍博物馆作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该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快乐体验活动”的平台,并组织学生开展“走近简牍文化”系列活动。

  • 标签: 主题教育活动 长沙市 博物馆 天心区 简牍 联姻
  • 简介:简牍帛文物遗存的出土后于中国古典书法史研究的步伐,其自身带有的历史身份和原生性质,无疑能为书法史研究作重要补充。同时,对简帛书的重新检视对于书法艺术而言,为碑帖之争的艺术问题提供了考察的标本和思考的空间。简帛书进入书法艺术研究领域,其身份既是历史的,同时又具美学意义。

  • 标签: 简牍帛 简帛书 书写 载体
  • 简介:“画诺”作为汉唐长官批阅公文典制,传世文献记载甚夥,向无疑义。但由於出士文献未见明确例证,研究者对其形制并不清楚。长沙走马楼吴筒和长沙束牌楼东汉简牍中,都见有长官草书批字,该字是否“诺”字,曾引起激烈争论。直到长沙五一广场束汉筒牍出土,见到长官所批规整“诺”字及减省“若”字,“画诺”之争才告一段落。本文回顾相关争论经过,结合早年高昌郡国公文“画诺”问题的讨论,对“诺”的字形演变及其符号化过程进行了梳理,为“画诺”问题讨论画上圆满句号。

  • 标签: 公文书诺 长沙汉吴筒牍 高昌郡国文书 诺字符号化
  • 简介:秦汉时期,法律对和奸的论罪区分为亲属与非亲属两类,处罚轻重差别较大。和奸罪的审理程序包括:以“诣告”的形式对犯奸者提起诉讼;受理机关以县廷为主,疑难案例依次向郡国守相及廷尉府疑谳,王侯的和奸罪则交由中央受理;和奸罪的认定必须满足“必案之校上”的条件。对和奸罪的有关规定和处理从维护家族联姻关系、维护家长权力及保证家族“财不出户”等3个方面维护家族秩序和社会等级名份。

  • 标签: 和奸罪 简牍 秦汉法制 家族
  • 简介:以往对秦汉时期官吏连坐的研究多从历史学的角度展开,且分类标准模糊不清。从任用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秦汉官吏连坐现象可分为保举连坐和行政连带责任两大类,其中后者在基层手工业、军事事务以及官府财物的校验管理等不同职务领域规定不同。保举连坐和行政连带责任是秦汉时期重要的官吏管理制度,并且不断地成熟和完善,主要表现为整体刑罚的减轻和具体规则的细化。

  • 标签: 秦汉 保举 连坐 连带责任 简牍 吏治制度
  • 简介: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生前一直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根据中国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秦始皇执政时广为下达"求仙问药"的全国政令。一批近年出土的千年简牍证实了秦始皇当年如何急欲寻求不死秘方。

  • 标签: 秦始皇 简牍 考古学 秘方 中国 出土
  • 简介:因为权力存在于政治中心,所以规则是由中心制定并被制度化的。而想要将规则付诸施行,就要向周边派遣官吏。反过来,周边地区是受中心统治的区域,中央派出的官吏在周边施行中心制定的制度,贯彻中心的原则。所以,似乎可以说,如果理解了中心,就能够准确把握其基本结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规则最终如何适用现实仍主要取决于周边。

  • 标签: 简牍研究 乐浪郡 简帛 统治方式 临屯郡 迁陵县
  • 简介:凤凰山十号汉墓中出土的竹简和木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郑里廪簿是郑里贫民向政府借贷种粮的记录,牍文中的"口钱"并不是口赋。有关"算"的赋税项目就是"算赋",不是"杂税",并不存在另外数目为百二十钱的算赋;且算赋的征收是每月重新定算,每月征收一次。另外,该牍文所记算赋可能只是战争之际较大提高了赋额的算赋,文景时期的常规算赋并没有该简文记载的那么高。

  • 标签: 凤凰山汉简 十号墓 郑里廪簿 算赋
  • 简介:《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有倒书现象,自清代汪越以来,不少学者参与讨论,发表了不少意见。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倒书有特别的用意,一派认为没有。但多数学者仅是从传世文献入手,更多的是分析倒书文字的内容,或通过分析表的真伪来立论。所得结论,合理不合理的成分均有。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各地陆续出土了大批的秦汉简牍,有一些简牍上便写有倒书。因为《史记》有很大可能最早是写在竹筒上的,所以出土文献中的倒书就为解开《史记》中的倒书现象提供了新的材料,可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利用出士简牍对倒书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旨在发现更多的证据,提出新的可能,为问题的最终解决作出努力。

  • 标签: 史记 倒书 简牍
  • 简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正体文字草化的现象,我们或可谓之草篆,草篆与狭义上的草书还有很大的区别。从目前出土的实物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大抵能够追溯到西汉中期,这一时期的不少简牍就是以草书写成的,尽管还不是彻头彻尾的草书,然已经出现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草法,到西汉晚期已经出现大量成熟的草法。至东

  • 标签: 飞动 隶草 简省 朴茂
  • 简介:走马楼三国吴筒的发现带动了汉晋史研究,但有关简牍的性质、归属官府级别、埋藏原因等基础问题,迄今未能得到完满解答。这很大程度受制於吴简整理进度,已刊资料多为簿书;随着竹木牍的清理,我们发现其中包含公文书,多由诸曹制作与运行,是厘定行政级别的关键资料。本文对涉及诸曹的公文筒牍进行分类,逐一讨论“草刺”、“叩头死罪白”、“君教”等文书中“曹”的性质与级别;以人名为线索,对草刺文书中的诸曹掾史进行集成,对照同姓名者在簿书、公文中的身份记载,判定诸曹的级别为县级;在回应吴筒所属官府级别的诸种争议之後,得出其为临湘侯国档案军的判断。本文的工作方法,期待为长沙市中心出土其他批次筒牍性质的研究提供借监。

  • 标签: 走马楼吴简 公文书 诸曹 人名集成
  • 简介:战国秦国、秦代的家臣群体,是新贵族制和官僚制的产物,又带有王制向帝制时代过渡的鲜明印记。其中,卿爵给设“家啬夫”一职,其来源可追溯到商鞅变法时期对一定爵位者可接受门客和庶子的制度。战国末秦国拥有五大夫以上爵位者可有“家吏”。至秦代,这一给设资格已收缩至卿级以上爵位者。进入汉代以后,继续收缩到列侯以上。而简牍所见“吏舍人”、“新地吏舍人”等,反映了战国秦国和秦代舍人范围的广泛性。国家通过对主、舍关系立法加强管理,并通过推动舍人本身的吏职化以及鼓励举任等,将舍人吸纳到官吏体系中,同时对敌对贵族势力中的舍人进行严厉打击。随着官僚制度的完善,官方供备体系进一步完备,秩禄体制下的“吏舍人”群体逐渐趋于消失。

  • 标签: 战国秦国 秦代 家啬夫 吏舍人 整合
  • 简介:本文从我国书籍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竹木简牍对我国汉字的发展、词汇的产生、书写形式及书籍制度的形成、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 标签: 图书发展史 竹木简牍 汉字 书籍制度
  • 简介:毛泽东同志1963年12月30日批示的基本精神不是"研究宗教,批判神学",不能把该批示当作毛泽东当年给全党布置的,至今仍然有效的任务。要正确理解宗教与神学的关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宗教和神学。

  • 标签: 毛泽东的批示 宗教 神学
  • 简介:程方平在2007年6月5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专栏文章《校本研究重在研究学生》。作者从四个方面谈了研究学生问题。首先要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研。还须涉及学生个体和群体研究、家长和家庭研究、社会环境背景研究、心理问题研究、行为习惯研究、学科学习的兴趣与方法研究

  • 标签: 学生问题 校本研究 《中国教育报》 专栏文章 群体研究 学生个体
  • 简介:由于我们通常把“什么是艺术?”作为一个本质论或本体论问题,所以关于艺术的问题就时常陷入理论的循环阐释中。图像研究涉及到的领域广度和历史深度为艺术研究开辟了潜在的新方向。图像研究涉及到柏拉图以来哲学家们对图像的思考而接近于认识论问题,同时图像与造型艺术和文字的发源也有着同一的人类学根源,所以,或许我们就此可以提出“图像的起源是否就是艺术的起源”这样的问题。

  • 标签: 艺术研究 图像 本体论问题 认识论问题 造型艺术 本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