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学界通常将蔡清理气归纳为"理气无先后",认为蔡清取消了实体之理,而这种论断是与其部分文本相矛盾的。传统对"理气无先后"的理解无法解决这种矛盾,还会造成蔡清人性解析上难以解决至善来源的重大缺陷。实际上,蔡清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取代了理,但又在道、气的层面发掘了二者形上的规定性,最终在理气人性方面形成了三种层次:可以自我规定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以纯粹形式存在;"一阴一阳之谓道"展现为"元亨利贞",是天道的循环不已;"一阴一阳之谓道"在现实世界的真实展开,是阴阳二气的具体运行。

  • 标签: 蔡清 理气论 理气无先后 人性论 保合太和 继善成性
  • 简介:"性朴"与"性恶"之辨是当前荀子人性研究中的焦点。《荀子》的"性"包含天然之性、感知能力、情、欲四个方面,其中天然之性与感知能力是一种"朴"的状态;情、欲除具有"朴"的状态外,还具有向"善"或向"恶"的趋势,情、欲受"分"受"养"而趋向"善"便是"性善"的状态,情、欲失"分"失"养"而趋向"恶"便是"性恶"的状态。"性恶"与"性朴"既有区别,也可协调。在荀子的人性中,"性朴"是一种本然的状态,但现实中人之性(情欲)常因"顺是""求而无度量分界"而趋向"性恶",因此需要礼义的"伪"来引导"性恶"转向"性善",这才应是荀子人性的完整结构。

  • 标签: 荀子 人性论 性朴 性恶
  • 简介:摘要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探讨人性的有很多,他们自觉地把人性和教育联系起来,人性是他们教育理论的基础。本文从先秦儒家的人性出发,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中师生关系及其地位几个方面阐述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 标签: 人性论 孔子 孟子 荀子 教育观
  • 简介:孟子和荀子俱为孔门后学,且以祖述孔子为己任,却提出了“性善”与“性恶”两种相反的人性。孟子侧重对孔子“仁”的阐发,认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善端,故性善。荀子侧重对孔子“礼”的阐发,主张将人性注解为人的自然属性,主性恶。“性恶”与“性善”虽有对立之势,却在历史情势演进和学术思想进度中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

  • 标签: 人性论 演变 融合
  • 简介:本文从人性假设的视角来分析当今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应该采取的人性假设。文中通过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演变透析其背后的教师所采用的人性假设,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人性假设是:学生的本性是恶的;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假设是:学生的本性是善的。但这些假设都是单一的、二元对立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呈现,在这些假设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质量很难说是令人满意的。为此,本文在对上述两种师生关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今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假设取向:学生的本性是复杂的。教师在此假设指引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三方面来落实和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 标签: 师生关系 人性假设 复杂人性论 策略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3
  • 简介:说人的本质或人性是自由、心智与创造,人的本质或人性在于其自由、心智和创造性,并不是说人性

  • 标签: 东西方 人性论东 哲学相通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17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说人的本质或人性是自由、心智与创造,人的本质或人性在于其自由、心智和创造性,并不是说人性

  • 标签: 东西方 人性论东 哲学相通
  • 简介:王安石的人性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熙宁年为界分成二个阶段。在熙宁前,安石人性可分为三种情况:一为性善说,二为性善恶混说,三为性不可善恶言说。在熙宁元丰间,安石人性表现为性善恶混说,此为其人性的最后归向。安石于熙宁间最终选择了性善恶混说,于退居江宁后的元丰间继续坚持性善恶混说,说明他在熙宁元丰间的人性认识趋于稳定,此亦为其人性认识的成熟表现。安石人性既开宋儒言性之风,给理学与心学以影响,且为熙宁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王安石 性善说 性善恶混说 性不可善恶言说
  • 简介:孔子、孟子和荀子人性的基调分别是“性相近,习相远”“性善”和“性恶”,反映在教育上则造成政教合一的思想倾向。孟子和荀子循沿孔子的人性及其教育观,衍化出教育政治化和政治教育化两种价值取向。孔子、孟子和荀子共同致思于教育与政治的逻辑关联,崇尚道德教育的魅力,彰显教育政治的效用,形成一条以人性为理论基础、以政教合一为价值导向、以培养君子为理想人格的思想主线,对其后整个儒家教育思想发展影响至深。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人性论 教育观
  • 简介:人性是宋代道学家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北宋关学宗师张载在继承《庸》、《盂》思想的基础上,“自立说以明性”,对子思、孟子、荀子以来的人性作了相当完整和富有哲理深度的重新建构,使之成为宋代儒家人性理论的主流,并被后世道学各派所认同,这是张载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许衡的人性主要传承自张载。许衡在承接前辈道学家张载的人性的同时,还对其做出了许多精切的诠释,对我们解读第一代道学家有关人性的思想资料,澄清研究中的误解,解决分歧和疑难,具有独特的启发意义。

  • 标签: 许衡 张载 人性论 诠释
  • 简介:基督教伦理与儒家伦理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创造出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的文化,曾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基督福音如同宝贝放在瓦器里,我们负有传福音的使命,要在广大中华国土之上把福音传出去。首先我们面对的是与曾代表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进行对话的任务,这就需要在基督教与儒家思想之间进行一些比较的工作。比较项目可包括伦理学基础与出发点,道德理想,道德修养和人性等,其中人性更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 标签: 福音 基督教 人性论 儒家伦理 伦理学 儒家思想
  • 简介:董仲舒的人性主要观点有三:性有善质,未可谓善;性情相离,心体两分;人性三品,以中名之。其人性较之孟子、荀子的人性既有继承,又有整合,更有发展。董仲舒人性的提出与其人性的方法息息相关:以“天人感应”的宇宙为其人性的起点,用唯心主义名实考察人性,将“性同一说”与“性品级说”相结合。以人性为依据,董仲舒提出了他的教化观,论证了教化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核心。他的人性和教化观为论证教育的存在提供了较为深刻的哲学依据,有利于官学制度的建立,但也开启了封建等级政治教化之源。

  • 标签: 人性论 教化观 人性 善恶 品级
  • 简介:从对先秦儒家主要代表孔子和孟子人性阐释,获取一些有益于现代德育的启示,得出影响青少年行为选择因素主要是个人、道德和法律三方面。主张通过提高道德主体的理性思维能力、主体道德选择能力和增强主体的法律意识,改善青少年道德状况。

  • 标签: 人性论 道德教育 法律意识
  • 简介:董仲舒的人性是孟子、荀子人性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天地之性人为责”,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董仲舒 人性论 性善 性恶 善质
  • 简介:文章介绍评述了美国汉学家蒙罗(DonaldJ.Munro)的学术成果.阐发了中国人性中自然平等的观念和道德典范的作用,并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的行为主义倾向.侧重分析朱熹人性中事实与价值的混合.研究了本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对人性的看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蒙罗着重分析了'帝国式的探索方式'的起源、弊端.

  • 标签: 人性论 中国哲学 认识论 朱熹 事实 道德
  • 简介:湛若水以“天理”为道德根据,为其由参差不齐之现实人性回复到本然之性的德性修养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湛若水这里,作为规范理性的天理并不与主观对立,它植根于吾人心中自然发出的道德感,因而能为道德努力提供动力支持。他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核心的德性修养理论,将认知、实践与境界融为一体,兼具境遇性、亲身性与习熟性等品格,体现出他对道德实践的审慎思考与复杂体察,并向细密化和深层化迈进。

  • 标签: 人性论 德性修养 知行并进 境遇性 亲身性
  • 简介:教师管理激励是学校教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然而,当前的教师管理激励中却存在不少问题,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人性缺乏了解。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性假设”理论正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管理激励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对症下药”的作用,其中沙因的“四种人性假设”理论最具代表性。为此,论文在探究“人性”理论运用的必要性与价值基础上,分析教师管理激励的现状。并提出目标导向、民主参与、制度保障与权变考量等改进教师管理激励的工作的措施。

  • 标签: 人性假设理论 教师管理激励 必要性 价值
  • 简介:摘要就人的本质属性而言人性分为性善和性恶,曾先秦时期引起激烈的争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当代中国人也受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以先秦人性之辩而言对当今思想道德教育之启示,以求对道德教育之发展。

  • 标签: 人性 人性论 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