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代哲学应当研究现实的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金瑞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这一概括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哲学发展的历史,准确地把握哲学基本派别的界限,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

  • 标签: 当代哲学 认识主体 金瑞 哲学基本问题 近代认识论 高清海
  • 简介:意义的形式,是赵毅衡先生始终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其近年发表的系列论文(即将整理出版为《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中,他尝试着构筑意义诸理论,从而为作为意义学的符号学,梳理出一个清晰的学理边界和哲学基础,并在此过程中从“意义”这一根本角度,来反思人的认知。而这套关于如何用符号达意的理论,让我们可以窥见主体认知的规律与范式。要叩开这座理论大厦,我们必须持有的钥匙是意义的构成,即主体-符号-意义三项式,从而深入意义的目的:真知。最后回归符号学的基本命题,即思维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意义 符号 主体
  • 简介:在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进程中,“世界”逐渐取代“天”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它还关联着整体、全体、秩序、混沌、虚空、努斯、神、宇宙等诸概念。从中西比较哲学角度讲,梳理清楚“世界”及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为推进西方哲学史研究提供恰当的切入点,而且也为理解“世界观”问题奠定基本的理论性前提。

  • 标签: 世界 秩序 整体 全体 宇宙
  • 简介:3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共同承办,主题是“学做人”。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余位哲学学者参加会议。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主席德莫特·莫兰(DermotMoran)、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主持。

  • 标签: 世界哲学大会 国际学术会议 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学会 大学哲学
  • 简介:<正>人类自从有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后,就开始在观察、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思考世间一切是如何出现或产生的。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人类早期哲学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表现形式。在印度哲学几千年的发展中,无数哲人对世界形成问题提出了种种看法或猜想。归纳、总结这些看法或猜想对把握印度哲学的基本线索无疑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世界形成的理论虽然极为丰富,但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却是四种,即:转变说、幻变说、积聚说

  • 标签: 古代哲学 哲学类型 外部世界 印度哲学 表现形式 理论模式
  • 简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14年11月21日报道,每年11月第三个周四是世界哲学日,教科文组织通过庆祝哲学日强调哲学为每种文化、每个个体,乃至为人类思想发展带来的不朽价值。

  • 标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哲学 思想发展
  • 简介:[19]参见《胡塞尔全集》德文版第九卷,[26]参见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29]参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 标签: 世界中国 世界生活 中国哲学
  • 简介:不再强调胡塞尔现象学中纯粹意识分析式的,他把生活的本质看成是在意识中展开的意识活动,所谓生活是人以其身体、心灵通而为一所展开的实存活动

  • 标签: 世界中国 世界生活 中国哲学
  • 简介:一切科学由此得以最终奠基的那个单纯经验的世界,[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胡塞尔现象学中作为科学奠基的,单纯的经验世界

  • 标签: 世界中国 世界生活 中国哲学
  • 简介:指的是用中国哲学的生命整体观来重新还原胡塞尔的整套先验现象学还原,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再作生命的还原,放在中国哲学中作本体论的诠释

  • 标签: 世界中国 世界生活 中国哲学
  • 简介:由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德国卢森堡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八届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年会于2016年10月22—23日在武汉大学召开。

  • 标签: 当代中国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年会综述 面向世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在迅速发展。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在各领域中,都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广泛应用,而各门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也愈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面对这种情势,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思想,无疑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将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这一思想是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我们应该不断地深入学习和研究。一恩格斯曾经明确地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也非常重视辩

  • 标签: 哲学教科书 事物联系 辩证法思想 辩证关系 形而上学自然观 强大思想武器
  • 简介:<正>伦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有了本学科“古老而年轻”的历史,这是伦理学自身的进步,也是哲学发展的进步。有待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伦理学离开哲学究竟能走多远?存在一个非哲学的伦理学吗?对道德的伦理学思考和对世界哲学思考可能分离吗?真正的哲学不触及道德人生吗?真正的伦理学不是哲学的吗?……本文针对片面强调二者分离的倾向,力图通过揭示道德

  • 标签: 世界观 伦理意蕴 真正的哲学 论道 伦理学研究 事实世界
  • 简介: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从言说的自明性探讨言说的实质,认为语言与世界共有在先的逻辑形式,它们完全同型同构。一方面,简单对象的特定配置方式构成基本事态或事态,存在的事态是事实,事实的总和就是世界;另一方面,名称的特定结合方式构成基本命题,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得到复合命题,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而思想既是有意义的命题也是实在的逻辑图像。这样,作为思想表达的言说就是关于世界的言说,是作为命题的总和的语言图像世界;世界就是被言说的世界,世界依赖于言说。因而,世界必定可以被言说,言说必然是关于世界的言说。于是,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界限之内的是可以言说的,而且都能够说清楚。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言说 逻辑图像
  • 简介:2013年7月19日,《哲学分析》杂志选择以论坛的形式庆祝杂志创刊三周年。这场“生日派对”议程有二:一是召开《哲学分析》杂志的编委会会议,为《哲学分析》杂志未来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二是举办“哲学与生活世界”学术论坛。

  • 标签: 哲学分析 学术论坛 生活世界 编委会 杂志创刊 综述
  • 简介:<正>在文章的开头就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为新中国提出了既非全盘西化,亦非中国本位的为世人震惊的天才论断:"新的中国是东西方两种文明的产物"。它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灵魂,也是全文的中心。这里的"东方"指亚洲,"西方"指欧美各国。所谓"文明",指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即具有现代色彩的风俗、习惯、事物等。接着发表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议论:"这是两种力量的联合赋予中国现状以色和

  • 标签: 现代色彩 中心论点 以色 全盘西化 吉卜林 “乌托邦”
  • 简介:<正>1913年,陶行知志在"使中华大放光明于世界"。他庆幸辛亥革命把几千年来一家一姓的中国变成中国老百姓的中国。仅过三年,他说:"视此国,对兹社会,皆哀有余,而乐不足。……去故取新之希望,时势或能许我乎?"6月,他用社会学视野观察中国:"国本不固,国情不宁,有退化而无进化,患在共情、共忌、共争而不能共和耳!"他进而阐明共和精神在于自由、平等、博爱三大信条,他要"挽狂澜于即倒"。提出非人力所能御,非人力所避的以共和求进化的国是主张。8月去美国留学。9月就读于伊利诺大学。新发现的档案材料表明,陶行知9月21日递交了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报名表,主修政治学、辅修经济学和教育学。1915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他决心用哲学观察社会,分析时势,洞察各种社会思潮,使进化于无穷之主义。

  • 标签: 哲学博士学位 美国留学 大放光明 伊利诺大学 社会学视野 挽狂澜
  • 简介:纳尔逊·古德曼(NelsonGoodman,1906—1998)是二战以后美国最重要的分析美学家之一。他研究领域宽广,包括哲学、语言学、美学、科技哲学等,其著作《事实、虚构和预测》(Fact,FictionandForecast)被列为“过去50年最重要的西方哲学著作”之一。

  • 标签: 哲学研究 纳尔逊 艺术哲学 符号学 古德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