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置管麻醉在老年患者行全膝关置换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全膝关置换的老年患者一共有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持续静脉镇痛,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之下进行股神经置管麻醉,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给予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以后8h、12h、24h、48h活动的时候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以后0-48h的PCA泵次数和帕瑞昔布钠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全膝关置换的老年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之下股神经置管麻醉,可以取得显著的麻醉效果,使患者痛苦明显减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超声引导 股神经置管麻醉 老年患者 全膝关节置换术 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骨关节置换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6月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6例行关节置换患者,统计入组患者围期发生脑梗死情况,通过比较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等一般资料及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麻醉类型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合并症情况探究影响老年骨关节置换期出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入组196例行骨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手术时间介于62min~125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9min,中出血量介于211ml~584ml,平均出血量为369ml,术后引流量介于294ml~512ml,平均引流量为328ml。统计可知,入组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56例,临床表现包括吞咽困难、肌肉力量降低、四肢麻木、口齿不清等,其中髋关节结核6例(10.71%)、强制性脊柱炎6例(10.71%)、股骨头坏死8例(14.29%)、股骨颈骨折25例(44.64%)、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7.14%)、骨关节肿瘤5例(8.93%)、其他病因2例(3.57%)。患者术后出现的脑梗死症状证实为新发病灶,确诊出现脑梗死症状后给予调节血压、血糖、血小板抗凝、血管扩容、改善血管微循环等相应治疗对策,46例(82.14%)患者治疗有效,脑梗死症状明显改善,6例(10.71%)患者治疗无效,脑梗死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家属及患者同意后自愿放弃治疗,4例(7.13%)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呼吸系统及心血管循环系统出现严重衰竭。统计分析发现,年龄超过65岁、肥胖、有吸烟史及家族史、有低血红蛋白及低蛋白血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疾病类型、麻醉方式、ASA评级Ⅲ及以上是影响行骨关节置换患者围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超过65岁、肥胖、有吸烟史及家族史、有低血红蛋白及低蛋白血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疾病类型、麻醉方式、ASA评级Ⅲ及以上是影响行骨关节置换患者围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上述特征患者应密切注意,并进行精细护理,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骨关节置换术 脑梗死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膝关疼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体会,这不仅仅存在于体育运动中,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多情况会引发膝关的疼痛,其原因在于关节软骨的磨损,而造成磨损的关键是膝关所受的负担。很简单,比如当你走路时,膝关要承受体重2—3倍的压力负担,上下楼梯时膝关则要承受体重的3—4倍负担。要想预防和缓解膝关磨损疼痛,别无选择,只有增强大腿肌肉力量。

  • 标签: 膝关节 疼痛 预防 体育运动 日常生活 关节软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体化护理在类风湿关节膝关置换中的应用方法与成效。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8月之间来我院接受膝关置换治疗的8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尾数分为研究组44例和参比组40例。参比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患者则实施整体化护理手段。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指标进行统计。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指标均优于参比组,护理满意度也更高,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膝关置换中应用整体化护理手段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整体化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 膝关节置换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一种内镜下微创前路全髋关节置换(Endo-THA)并回顾性分析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对30例患者(32髋)行Endo-THA,其中男12例13髋,女18例19髋,年龄32~87(63±14)岁,体质指数(BMI)(26.9±4.5) kg/m2。通过平卧位直接前入路,用一个近端长5~6 cm的横向切口和一个远端1 cm的穿刺切口。在内镜完成髋臼侧磨锉与股骨侧松解,分体式打入髋臼假体。股骨侧通过顶钩法在横切口内完成准备与假体的安装。统计分析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假体植入位置角度、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股外侧皮神经功能情况及患者自觉满意度。结果30例(32髋)手术切口长度(5.9±0.4) cm,所有患者切口均Ⅰ/甲级愈合。手术时间(65±14) min,中出血量(136±56) ml,髋臼外展角41.4°±3.6°,髋臼前倾角16.0°±5.3°,术后6、24 h患者静息状态疼痛VAS评分均≤2分,活动锻炼后VAS评分与静息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时间相同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 h内所有患者均可下地。术后住院1~3(2.0±0.9) d。术前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35.5±8.1)分,术后6个月为(94.7±3.0)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无患者诉大腿前侧麻木,自觉满意度评分(9.3±0.5)分(满分10分)。结论Endo-THA安全有效,避免了常规前路手术中拉钩对阔筋膜张肌的压迫,可应用于肥胖及肌肉健硕的患者。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内镜下关节置换 微创 直接前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康复训练与护理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应用效果。方法各取全髋关节置换患者40例分别纳入常规护理之常规组、康复训练指导与护理之康复组,跟踪随访对比髋关节功能评分变化与全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第1、2、4、8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7.0±10.7)分、(64.3±12.8)分、(74.4±11.1)分、(85.2±12.2)分高于常规组(45.6±11.4)分、(57.6±14.2)分、(65.1±17.5)分、(72.0±19.2)分,常规组感染率15.00%、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10.00%、并发合计例次率45.00%高于康复组2.5%、0.00%、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落实系统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与护理,有助于促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风险。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医学 护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除感染性关节疾病外,所有慢性髋关节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简介:摘要人工髋、膝关置换是骨科领域最成功的手术之一,能有效缓解疼痛、矫正畸形和改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尽管髋、膝关置换是目前治疗晚期髋、膝疾患的常规手术,但依然存在着术后肢体不等长、脱位或不稳定、跛行和不明原因疼痛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假体安放的位置相关。机器人辅助进行髋、膝关置换手术的优势不仅在于术前可进行三维手术规划,而且手术过程中机械臂能够辅助完美实现术前规划,避免了人为误差。目前的关节置换机器人依然存在着不能进行个性化手术规划、手术时间长效率低、价格昂贵等问题,但相信在人工智能加持和算法的不断优化下,人工关节置换机器人将会越来越精准化、智能化和微创化,这是关节外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髋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中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的方法,探讨在此处直视下阻滞该神经对全膝关置换后的镇痛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至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接受全膝关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其中男29例,女71例,年龄50~87(70±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视下隐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VSNB+PIA组)和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PIA组)各50例。比较两组术后4、8、12、24、48、72 h静息及活动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结果两组术后静息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95,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静息状态VAS分别为(1.3±0.8)分、(1.4±0.7)分、(1.7±0.8)分、(3.1±0.8)分,低于PIA组的(1.6±0.9)分、(1.8±0.8)分、(2.3±0.9)分、(3.6±0.8)分(均P<0.05)。两组术后活动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32,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活动状态VAS分别为(2.0±0.8)分、(2.2±0.7)分、(2.7±0.6)分、(3.7±0.7)分,低于PIA组的(2.3±0.8)分、(2.7±0.7)分、(3.3±0.8)分、(4.4±0.7)分(均P<0.05)。VSNB+PIA组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为14%(7/50),较PIA组的34%(17/50)减少(P<0.05)。结论膝前内侧切口的股内侧肌下入路容易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直视下进行该处隐神经阻滞的联合镇痛方法,比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法更有效减轻全膝关置换后疼痛。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隐神经 股内侧肌下入路 疼痛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针对膝关不稳定性损伤的不同状态,对不同运动强度,不同运动开始时间在损伤康复研究中的价值进行比较研究,为运动性膝关损伤的临床康复提供参考.

  • 标签: 膝关节 运动损伤 康复 运动强度
  • 简介:1膝关运动损伤概述膝关由股、胫、髌、腓骨构成,其构造复杂,是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关节膝关的主要功能是屈伸运动,在半屈时有轻微的旋转运动。膝关周围的肌肉和肌腱,内、外侧副韧带,前、后十字韧带以及内、外侧半月板,共同维持其稳定性。

  • 标签: 运动损伤 运动康复 膝关节 疗法 旋转运动 半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