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设置的库区型弃渣场进行施工期洪水影响分析,进而优化堆置方案,合理调运弃渣,有针对性地布设防护措施,有效地防治工程施工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该水土保持设计过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标签: 库区型弃渣场 洪水影响 水土流失
  • 简介:丰泽区是泉州的中心城区,近几年来随着人为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已达到让人担忧的程度。本文介绍了丰泽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防治对策

  • 标签: 丰泽区 水土流失 影响因素 防治对策
  • 简介:由于九龙江北溪流域山高坡陡、土壤抗蚀能力差,降水充沛,加上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813.4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54%。本文分析了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和问题,提出强化规划指导、严抓项目建设、推行分区施治、开展分项施治等防治对策

  • 标签: 水土流失 防治对策 九龙江北溪
  • 简介:本文分析了东江水源区(东江上中游)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在于原生植被的过度砍伐,果业开发和速生商品林的建设及工业项目开发建设水保措施不落实,工业污染和城乡"三废"未有效处理,水资源受益区与保护区行政区划分隔,上下游水土资源保护的得、失不平衡;同时,提出了从落实各地政府的水土资源保护责任、建立流域生态协商机制、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补偿机制 东江
  • 简介:雨淋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坝加固、输水涵加固重建、溢洪道重建、大坝观测设施新建。按地形地貌划分1个一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根据施工单元划分主体工程防治区、弃渣场防治区、土料场防治区、施工便道防治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共5个二级区。针对工程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各分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以期为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

  • 标签: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防治对策 雨淋山水库
  • 简介:近年来,广元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践和探索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和投入机制、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广元市实施“农发”水保项目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效、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并指出了目前该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存在的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 标签: 水土保持 项目建设 经验 对策
  • 简介:本文分析了贵州中部岩溶地区石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提出了强度(含极强度)石漠化地区应该通过自然植被恢复与生态保护建设的防治模式,主要以造林和封育为主。中度石漠化地区应该通过综合治理的途径,以蓄水、保土、造林为核心,把生物、工程、管理措施组装配套,探索出一条有效治理石漠化的路子。轻度石漠化地区应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大力种草,发展草地畜牧业,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潜在石漠化地区采取预防、治理并重的生态战略。

  • 标签: 石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防治对策 治理模式
  • 简介:近20年来,围绕“治山治水,脱贫致富”这个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在毕节地区除实施长治工程外,还先后实施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贵毕公路水土保持大示范工程,开展大规模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全区8县(市)336条小流域规划区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85.03km^2,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 标签: 大示范区 生态 建设 经验 对策
  • 简介:研究了在侵蚀坡地采用条沟-草块的特殊建植草地方法.在治理后的3个月内,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土壤侵蚀量仅为140kg,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的小区分别减少了823kg、249kg和670kg.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当年土壤侵蚀为1500t/km2,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分别减少了10591t/km2、3514t/km2和7760t/km2;第2年以后,条沟-草块草地的土壤侵蚀量均在700t/km2以下,严重侵蚀区减轻为轻度流失区.治理当年,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85%,能在短期内控制水土流失.治理3年后坡地草被物种由6种发展到16种,促进了良性发展.

  • 标签: 侵蚀坡地 水土流失 快速恢复 草本植被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泉州市山地茶果园水土流失状况、危害及建设生态茶果园的意义,结合实际,提出了泉州市山地茶果园水土流失防治的综合措施,旨在推进山地茶果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地发展。

  • 标签: 山地茶果园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 简介:本文在介绍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原划分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复核划分的必要性。依据最新的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成果和复核划分原则,结合南京市水土保持特点,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了复核划分。划分结果为确定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2478.27km~2,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515.75km~2。针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分别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更快、更准、更有效地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水土流失 重点防治区 复核划分 对策
  • 简介:东风水库是福建省浦城县城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重要的饮用水源地,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水质污染,已危及到县城用水安全,本文通过对库区流域内水土流失现状、水质污染原因分析,提出科学规划、实施生态修复、保护水源涵养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法行政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标签: 生态环境问题 浦城县 保护对策 库区 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
  • 简介:沿海丘陵区、山区修建公路网络,水土保持是重中之重的生态问题。在已取得可喜成效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建设施工单位水土保持主体责任意识与企业品牌意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督促做好水土保持方案后续设计,加大对取料场、弃渣场防治的监督管理,完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等,将有助于提升泉州市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 标签: 公路项目 水土保持 监督管理
  • 简介:步云乡地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生态养生环境优越,自然景观奇特,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养生旅游资源丰富。本文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4个方面分析步云乡生态养生旅游发展条件。结果表明,步云乡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优势明显,但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并据此对步云乡发展生态养生旅游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 标签: 生态养生旅游 SWOT分析 梅花山 发展对策
  • 简介:风水蚀复合区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区域的东面与南面毗邻水蚀地貌形态,东南界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的东南界;区域的西面与北面与风蚀地貌形态接壤,西北界为旱作农业的西北界。复合区包括74个县(旗),面积42.77万km^2,总人口2400万(2004年)。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持续发展,沙尘暴频发;土地退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复合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风水蚀在时间上交错,空间上叠加。受侵蚀营力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制约,水土流失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26万1517.35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1.14%;复合区每年流失土壤11.97亿t,其中水力侵蚀量5.55亿t,风力侵蚀量6.42亿t。近20多年来,复合区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侵蚀强度有所降低。随着国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预计在未来的十到几十年,复合区的水土流失态势将呈现逐步逆转的趋势,但局部的水土流失状况依然很严峻。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治理要以预防为主、保护领先为原则,生物措施、农业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把国家的生态需求与农户的经济需求相结合,依法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根据风水蚀复合区现状,提出了一些治理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复合区黄河粗泥沙综合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大大减少进入黄河的粗泥沙量,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 标签: 农牧交错带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风水蚀复合区
  • 简介:以康定500kV输变电工程为例,分析了四川西部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水土流失成因,阐述了500kV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并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提出对工程损坏水保设施的生态恢复对策

  • 标签: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生态恢复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后,引起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对河长管理体制改革充满了期待。福建省于2017年2月制定出台了《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省、市、县、乡四级设置河长办公室,走在全国前列。小流域作为一个基本的自然地理单元,对河流水系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源头一公里"的重要意义,小流域清,则江河清。本文以小流域为单元,探讨适应河长制管理体制的福建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途径与对策,供各级领导决策参考。

  • 标签: 河长制 生态清洁型 小流域 福建省
  • 简介: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地貌第1级台阶和第2级台阶,地形起伏显著,构造运动强烈,降雨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发育,侵蚀类型多样。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有:坡耕地分布广泛,侵蚀强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泥石流、滑坡量大面广,活动频繁,威胁工程与公共安全;库区水土流失普遍发育,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库水质;江河源区冻融、水力、风力侵蚀交互作用,草地退化严重,降低生态功能;石漠化过程加剧,危及土地安全,导致区域贫困;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侵蚀产沙剧烈,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针对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如下治理对策:进行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为主的坡耕地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控制沟谷蚀;建设清洁小流域,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改良牧业生产方式,保护草地,修复生态;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抢救性保护土壤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落实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减轻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 标签: 土壤侵蚀 治理对策 泥石流 滑坡 中国西南
  • 简介:以强干扰的马尾松林为对照,不同生态修复类型(封育、开挖竹节沟、开挖竹节沟+带状种草)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修复类型的土壤侵蚀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实施生态修复措施的马尾松林分土壤侵蚀强度明显降低,封育马尾松林、竹节沟马尾松林和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土壤侵蚀强度分别比对照低2332t/hm2·a,2414t/hm2·a和2456t/hm2·a。种草竹节沟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封育林土壤水分渗透速率最高,两者均能减小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对水分的涵养效果显著,而竹节沟马尾松林能够增加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总体来看,通过开挖竹节沟和种植灌草等措施对于防治红壤区严重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红壤侵蚀 生态修复 土壤侵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