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结果80例听神经瘤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龄在18~80岁,中位年龄52岁;左侧26例,右侧54例;肿瘤桥小脑角最大径在0~76mm,根据Koos分级1、2、3、4级肿瘤分别有31、18、11、20例.内听道、脑桥小脑角、交界区肿瘤各31、30、19例.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渐进性听力减退和耳鸣,分别占42.5%和23.75%;其他首发症状包括突发性听力减退、头晕、头痛、耳闷、眩晕、三叉神经痛、走路不稳及面部麻木感.患者临床症状的前两位同样是听力减退及耳鸣,分别有83.57%和70%,既无耳鸣又无听力减退者仅占7.5%.根据WHO听力损失分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分别有11、9、19、3、38例,PTA≤60dBHL及PTA>60dBHL两组在肿瘤大小(P<0.01)及肿瘤位置(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听力损失以下患者18例行言语测听检查,言语识别率在≥90%、≥70%<90%、≥50%<70%、<50%各5、1、5、7例,根据AAO-HNS听力分级,A、B、C、D级各6、4、1、7例.接受随访观察、伽马刀治疗、手术治疗各有28、5、47例患者,手术组与随访观察组肿瘤Koos分级(P<0.001),听力水平(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50±14VS53±12,P=0.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例接受随访观察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5.24个月,肿瘤增大者8例,无明显变化者20例.结论绝大多数听神经瘤患者会伴有耳部症状(听力减退、耳鸣),早期诊断有赖于耳鼻喉科医生对伴有耳部症状患者的筛查,对于小的肿瘤(<1.5cm),随访观察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听神经瘤 临床特点 治疗策略 随访观察
  • 简介:老年性聋(presbycusis)是指因年龄的增长,听觉器官随同身体其他组织器官一起发生的缓慢进行性老化过程,并出现听力减退的生理现象。Pearlman[1]提出的老年性聋的临床定义为: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没有重振或呈不全重振,无噪声接触史,言语辨别率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听力减退常从高频开始,

  • 标签: 中的意义 听早期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suppurativeotitismedia,CSOM)患者的咽鼓管解剖,结合咽鼓管测压结果分析CSOM患者的咽鼓管特点及与咽鼓管功能相关性。方法收集CSOM患者60例(68耳),其中行咽鼓管测压检查示咽鼓管功能不通33耳,为不通组;咽鼓管功能通畅35耳,为通畅组。正常对照组6例(12耳)。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分别行颞骨静态及Valsalva后CT扫描,并作咽鼓管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三组软骨部全长、静态下软骨部开放区域、Valsalva后软骨部开放区域、软骨段与骨段之间的角度。结果CSOM患者咽鼓管畅通组与不通组均较对照组全段软骨短(F=4.771,P=0.001),静态咽鼓管软骨段开放长度短(F=5.110,P=0.008),Valsalva后软骨开放长度短(F=5.214,P=0.008),但咽鼓管畅通组与不通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咽管软骨段与骨段之间的角度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7%CSOM患者存在咽鼓管骨段结构异常。结论CSOM患者咽鼓管全段软骨、静态开放、Valsalva后开放长度均短,且部分存在咽鼓管骨段结构异常。咽鼓管三维CT重建可直观显示咽鼓管异常结构及软骨段开放情况。

  • 标签: 咽鼓管 三维重建 中耳炎 声导抗测试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某二级医院门诊突发性聋患者的诊疗特点,为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就诊的87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一般情况、就诊特点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本组突聋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段为19~44岁,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较多,从事脑力劳动者较多;②耳闷/堵感、耳鸣、听力下降是突聋患者主要就诊原因,占93.1%;③从发病至就诊时间在1周内的突聋患者占77.0%;④该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突聋的总有效率为73.5%;⑤该院初治并持续冶疗的患者32例,外院治疗该院复诊者1例,流失率为62.1%(54/87)。结论二级医院治疗突发性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复诊率低,流失率明显偏高,应充分发挥二级医院的资源优势,提高患者信任度和复诊率,进一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 标签: 突发性聋 二级医院 就诊特点
  • 简介:目的考察重度听障儿童在游戏情境下语用交流行为发展的特点。方法对一名重度听障儿童游戏情境下与他人互动的语言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采样.并采用言语互动交流行为编码系统(INCA-A)进行编码分析。结果①个案在言语倾向、言语行动、言语变通、MLT率4个层面上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语用交流行为呈现由被动转为主动的特点;②与健听儿童相比,个案的语用交流行为发展滞后,讨论协商系统、情绪系统、澄清系统直至68个月才获得发展。结论虽然个案语用交流行为发展滞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经验的增加也在不断发展。

  • 标签: 重度听障儿童 语用交流行为 游戏情境 个案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对15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3年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总结其发育规律,分析各可能因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5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各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在开机后1、3、6,12、18,24、30、36个月运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ofauditory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intelligibilityrating,SIR)对患儿的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影响术后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患儿开机后12个月内,CAP及SIR得分与术后康复时间正相关(rCAP=0.884,rSIR=0.873,P〈0.05),个体间差异较大;开机12个月后,个体间差异减小。术前助听听阂(r=0.234,P〈0.05)、术前康复时间(r=O.736,P〈0.05)与CAP分级显著相关,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与SIR分级显著相关(r=O.201,P〈O.05)。结论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发育呈先快后慢趋势,术后1年内显著提高,术前助听听阈低、康复时间长的患儿术后听觉发育较好,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配戴助听器有助于言语发育。

  • 标签: 语前聋 儿童 人工耳蜗 听觉言语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分布特点与MS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重组技术对隐匿性不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40例胸部外伤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运用工作站多种后处理重组技术,总结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的分布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40例胸部外伤患者发现隐匿性不全骨折25处,其中22处分布于肋骨前段或腋前段,1处分别于后段,2处位于腋段。结论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主要分别于肋骨前段或腋前段,MSCT容积扫描并后重组技术能有效提高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诊断符合率。

  • 标签: 肋骨隐匿性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