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速、室颤和猝死的价值以及抗心律失药物的药效评估作用已得到公认[1].本文观察了60例负荷平板运动诱导的心肌缺血病人QTcd变化,以探讨QTcd在运动试验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负荷运动试验 心肌缺血 QTC离散度
  • 简介: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强度的、规律性的运动训练使其心脏发生适应性改变。正确区分生理性心电图改变与病理性的异常心电图,关系到运动员职业生涯与猝死风险的防控。近年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英国运动医学》和《欧洲心脏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运动员心电图解释的国际专家建议》。该建议对运动员正常心电图、临界心电图和异常心电图进行了明确界定,可用于运动员竞技前猝死风险评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文对上述三类心电图的诊断要点加以解读,概述了猝死风险的推荐评估流程,总结了该专家指南有别于既往运动员心电图检查标准的特点,便于广大心电图工作者准确界定、解释运动员心电图。

  • 标签: 心电图 运动员 心脏性猝死 风险评估
  • 简介:彭博新闻社11月17日报告说,根据美国心脏协会会议上提出的一项研究称。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最好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活动,而不是让医生在其腿中安放一个支架以改善血液流动。研究者发现无论放置支架还是监督锻炼都比被告知要行走和服用血液稀释剂西洛他唑要好,这几项患者都可以做到。在各种方法中,监督下进行锻炼的效果最好。

  • 标签: 下肢动脉血栓 支架 运动 美国心脏协会 下肢动脉栓塞 血液稀释剂
  • 简介:目的:探讨抑郁对冠心病(CHD)患者生存质量、运动耐力的影响程度。方法131例CHD患者由本人独立填写完成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和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根据BDI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34)、非抑郁组(n=97)并分别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结果(1)131例CHD患者SF-36各维度均低于中国常模,除社会功能外各维度有显著差异(P<0.01),抑郁组CHD患者SF-36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非抑郁组患者,除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外各维度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2)抑郁组CHD患者CPET结果中峰值氧耗量(VO2peak)、无氧代谢阈值氧耗量(VO2AT)、无氧代谢阈值负荷(LoadAT)均低于非抑郁组,分别为VO2peak:(17.3±1.7)ml·kg^-1·min^-1比(18.6±2.9)ml·kg^-1·min^-1,P<0.05;VO2AT:(12.0±1.7)ml·kg^-1·min^-1比(13.2±2.2)ml·kg^-1·min^-1,P<0.01;LoadAT:(30.7±11.4)J·s^-1比(36.0±13.9)J·s^-1,P<0.05。(3)CHD患者SF-36与运动耐力有相关性(P<0.05);SF-36各维度得分与BDI评分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BDI评分与CPET结果中VO2peak、VO2AT、LoadAT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合并抑郁的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和运动耐力下降,抑郁与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和运动耐力密切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抑郁 生存质量 运动耐力 心肺运动试验
  • 简介:患者男性,67岁。因反复发作心悸10余年,多次常规心电图检查正常。而作活动平扳试验。运动前.平卧位心电图正常。体检心肺正常,基础血压140/90mmHg。无高血压病史,采用Bruce方案,运动总时间4分钟54秒,〈Ⅰ级,心率136次/分,达该年龄组最大心率100%。病人感觉气喘、无力、面色苍白,测血压160/100mmHg,当时血压增高考虑运动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反射性血压升高。即结束运动示窦性心律,心率逐渐减慢,103次/分,匀齐,血压由增高渐稳定,140/55mmHg,屏幕观察5′14″时,示房性期前收缩(PAS)诱发连续性频率达266次/分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由坐位,取平卧位,舌下含硝酸甘油0.5mg,鼻吸氧,

  • 标签: 运动负荷试验 诱发 室上速 Bruce方案 室上性心动过速 最大心率
  • 简介:目的探索军事训练中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物理查体、12导联心电图分析筛查,在960名士兵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作为高危组(120例),从剩余士兵中随机匹配正常对照组(120例)。比较两组士兵5000米跑步前、后(跑步前30rain,跑步后30min)血浆中肾上腺素(EPI)、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ELISA法检测)。结果两组士兵运动后血浆EPI、CRP水平较运动前显著增高,血浆NO水平较运动前显著降低(P〈0.05)。运动后高危组血浆EPI和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11.1±10.3)ng/L比(101.9±12.5)ng/L,(33.9±5.8)ng/L比(28.1±4.1)ng/L],高危组NO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2.3±12.3)}xmol/L比(108.3±9.7)mol/L](P〈0.05)。结论本方法有助于对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的筛选,对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运动性猝死 一氧化氮 肾上腺素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L-精氨酸治疗心肌缺血患者的次极量运动试验结果的改善作用。方法用药前后行次极量运动试验观察心肌缺血情况。结果L-精氨酸治疗后运动应激对冠脉血流明显好转。结论L-精氨酸具有缓冲缺血性心脏病在次极量运动负荷时交感神经张力过度增高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的作用。

  • 标签: L-精氨酸 心肌缺血 次极量运动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等长收缩运动训练(IE)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CTO患者分为训练组(1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0例),均应用三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三个月的IE(采用最大程度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导致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训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训练组患者血EPCs数量[(0.028±0.009)%比(0.044±0.016)%],VEGF浓度[(65.3±15.1)pg/ml比(98.5±17.4)pg/m1]显著增加(P=0.015,P〈0.01),且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血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r=0.727,r=0.785,P均〈0.05)。结论:等长收缩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从而可能通过远隔作用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 标签: 运动疗法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运动试验阳性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54例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入院行运动平板试验,并测定血清CRP浓度。结果:54例冠心病患者中运动试验阳性21例,阴性33例。运动试验阳性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运动试验阴性组[(4.7±1.4)mg/L:(3.1±1.5)mg/L,P〈0.001],血清CRP浓度较高[(4.7±1.4)mg/L]的患者运动试验的阳性率较CRP浓度较低[(3.1±1.5)mg/L]者显著升高(77%:23%),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浓度与运动试验诱发心肌缺血有关。

  • 标签: 运动试验 冠状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时运动后心功能及QTc离散度(QTcd)的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临床有心肌缺血症状或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于运动前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然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同时分别测量运动前、中、后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计算出QTcd≥50ms为阳性标准。运动试验结束后即刻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再次测量EF,以EF下降为阳性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50%为异常。结果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59.9%、64.1%;以EF下降为阳性标准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5%、86.36%、84.6%;以运动后QTcd≥50ms为依据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1.3%、95%。结论运动后EF下降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参考指标。平板运动试验中QTcd≥50ms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特异而敏感的指标。如将三者结果综合判断,对冠心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更有意义。

  • 标签: 平板运动试验 左室射血分数 QT离散度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及其Duke评分对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绝经期女性患者102例行TE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对照,比较TET结合Duke评分对绝经期女性患者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等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单独应用TET或Duke评分比较,TET联合Duke评分两项均阳、均阴性的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27.12%比30.50%比44.44%)、阳性预测值(47.56%比46.75%比54.55%)、阴性预测值(80%比72%比90.91%)、准确性(53.92%比52.94%比64.94%)均明显提高(P均〈0.05);但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均〉0.05)。单独应用TET或Duke评分诊断冠心病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绝经期女性运动平板试验假阳性率较高,结合运动平板试验Duke评分有助于提高试验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

  • 标签: 运动试验 冠心病 绝经期
  • 简介: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冠心病CH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接受CHF常规治疗)和运动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6MWD)及NYH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随访12月,比较两组因CHF再次住院率和心源性死亡率。结果:治疗前两组SV、LVEF、6MWD及心功能分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V、LVEF和6MWD均显著增加,NYHA心功能分级均显著降低,P均〈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运动康复组SV[(50.8±5.9)ml比(58.6±6.2)m13,LVEF[(44.9±6.7)%比(50.2±7.2)%]和6MWD[(139.7±18.9)m比(175.2±21.4)m]显著增加,NYHA心功能分级[(2.1±0.5)级比(1.7±0.6)级]显著降低,P均〈0.01。随访12个月期间,运动康复组因CHF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9.8%比26.8%),P〈0.05。结论:运动康复训练可改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改善预后,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心力衰竭 康复 预后
  • 简介:日本学者Tei于1995年提出了一种无创综合评价心脏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查指标-Tei指数(亦称心肌工作指数),此参数不受心脏几何形态及心脏瓣膜返流等因素的影响[1]。本文分析了Tei指数与心肺运动耐量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及运动峰耗氧量等指数)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探讨了Tei指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运动耐量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TEI指数 运动耐量 相关性 心肺 心脏瓣膜返流
  • 简介:许多人在情绪控制上各有一套发泄方式,有些人通过购物解压,有人通过大吃大喝转移,有的人则通过运动来发泄情绪。但据台湾“中时电子报”10月11日报道,一项国际研究表明,当人生气时以剧烈运动作为发泄方式,不但会增加心脏压力,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心脏病发的风险也增2倍。

  • 标签: 心脏病 运动会 风险 生气 发泄方式 情绪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运动康复锻炼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临床内科治疗相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训练。干预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和自我效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干预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均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康复锻炼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运动康复训练 心力衰竭 生活质量 心功能 自我效能
  • 简介:目的探究平板运动试验(TET)结合多层螺旋CT(MS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拟诊冠心病(CAD)的患者200例,2周内先后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平板运动试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两者结合对冠心病检出率的有关指标.结果平板运动试验、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及两者结合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1.3%(74/81)、70.6%(77/109)、69.8%(74/106)、81.9%(77/94)和75.5%(151/200);83.5%(76/91)、84.4%(92/109)、82.6%(76/92),85.2%(82/108)和84.0%(168/200);98.0%(53/57),100%(143/143)、100%(53/53)、97.3%(143/147)和98.0%(196/200).结论平板运动试验结合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明确诊断或排除冠心病.

  • 标签: 平板运动试验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索超声检测心肌存活的有效定量和半定量指标。方法对24例临床确诊的亚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经食道超声进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用IBS、CK及AQ等指标检测存活心肌。结果①负荷后2D运动记分减少与CK记分增加的变化,相关系数r=0.98。②负荷后AQ值变化无统计意义。③IBS曲线形态、PPI值、SD值在梗死区、正常区及梗死周围区间差别明显。负荷后梗死周围区上述值差异显著。AⅡ值在三个区域间及负荷后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负荷后室壁节段CK记分增加≥1;该区PPI=5~10,负荷后增加12~16以上;IBS曲线由平直变成周期性峰—谷幅度明显的曲线,即应考虑此段心肌存活。

  • 标签: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心肌组织背向散射强度记分 彩色壁运动记分 心肌存活性
  • 简介: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衰时,机体会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如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肌肥厚、交感兴奋性增强、RAAS激活等。心肌肥厚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能源供体的线粒体也相应增多。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protein2,UCP2)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转运体,通过将内膜外的H+转运回线粒体基质,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 标签: 解偶联蛋白 线粒体内膜 UNCOUPLING 心脏前负荷 大血管疾病 代偿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家庭运动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省立医院就诊AMI并行PCI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心脏康复组25例(男性21例,女性4例),予以早期家庭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25例(男性19例,女性6例),仅接受常规运动康复教育及护理。两组均在PCI后48h内和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通过EchoPac-120软件分析基线与4周随访结束时整体和局部应变值。结果4周随访结束时心脏康复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及死亡各1例。心脏康复组整体和局部应变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早期家庭运动心脏康复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的心室功能。

  • 标签: 心脏康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