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延误卒中患者诊治时间的院前、院后因素以及对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2002年6月30日至2003年4月30日在全国35家医院就诊、资料完整的卒中患者2270例,输入数据库.对卒中发生时间、发病后就诊时间、就诊后查检时间、检查方式、医疗方式及到达医院的方式等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270例患者中1039例在3h内到达医院,占45.8%;就诊到头部CT或MRI检查时间在30min内的患者为1084例,占47.8%;CT、MRI检查到读出结果所用时间在30min内有1221例,占53.8%;就诊后60min内得到治疗的患者为1250例,为55.1%;家庭运送为1652例,占72.8%,其中有811例,占49.1%,是在发病后6h以内到达医院;救护车运送为618例,占27.2%,使用急救车的患者在6h内到达医院494例,占79.9%;急诊作MRI检查的患者为1178例,占51.9%;无条件作MRI检查者为1092,占48.1%.发病后就诊时间≤6h患者,下列影响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即到达医院的方式(P<0.01)、生活方式(P<0.05)、医疗状况(P<0.001)、知晓是否为高危个体(P<0.001)、发病地点(P<0.01)、居住地点(P<0.001)、发病地点到医院的距离(P<0.001).结论就诊前延误因素主要为途中延误,求助于120/999急救运送,可缩短医院前延误的时间.

  • 标签: 患者 医院 就诊 发病 卒中 MRI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山西省脑卒中筛查现状,进一步研究山西省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2015年山西省内7家基地医院、10家协作医院、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8家乡镇卫生院≥40岁的336158例个体,通过填写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评估表,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等方法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并将筛查结果进行网络直报。结果①5年内共筛查336158例人群个体,筛出脑卒中患者11053例(占3.29%),高危人群54311例(占16.16%);②山西地区脑卒中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或瓣膜心脏病、缺乏运动或轻体力劳动、明显超重或肥胖和脑卒中家族史,其中高血压,缺乏运动或轻体力劳动和吸烟居于前三位;③脑卒中危险因素构成比以60~69岁年龄段最高,脑卒中发病率以60~69岁年龄段最高,危险因素构成比例越高,脑卒中患病率越高。结论山西地区≥40岁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3.29%;脑卒中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缺乏运动或轻体力劳动者和吸烟者为主要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构成比例越高,脑卒中患病率越高。本研究可为今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卒中筛查 危险因素 患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40例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期非宫颈癌女性为对照组,通过设置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对检查结果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危险因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HPV感染(OR=8.744);STD(OR=7.562);工作压力(OR=4.739);吸烟史(OR=3.553);盆腔炎(OR=2.378)。结论根据数据显示,引发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主要危险因素为HPV感染和STD,应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其中工作压力、吸烟、盆腔炎等相关因素也要进行控制。

  • 标签: 宫颈癌 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与否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方法对106名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性格测试并统计其治疗次数及治疗后胃肠道反应情况。用卡方检验和RXC列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格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后患恶心呕吐频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不同年龄段肿瘤患者化疗后患恶心呕吐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1)、不同治疗次数肿瘤患者化疗后患恶心呕吐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与患者性格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治疗次数无关。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恶心呕吐 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治疗策略。方眩收集2001年1月~2010年1月资料完整的NSTEMI患者206例,随访≥6个月,以随访6个月和2年的预后分别为近期和远期预后,记录心血管事件,包括主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和联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和(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应用Cox生存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完成6个月随访,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6例(11.2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4例(2.82%);93例完成2年随访,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5例(16.13%)、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5.38%)。影响患者班期预后的因素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早期PCI。结论NSTEMI患者预后不佳,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阿司匹林是重要的保护因素,早期PCI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危险因素 阿司匹林
  • 简介: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2)斑块内出血(IPH);(3)纤维帽破裂或溃疡形成;(4)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或)新生血管化。近年来,作为易损斑块特征之一的IPH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卒中 类胰蛋白酶类 毛细血管通透性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88例,进行无创性动脉硬化监测和血压、血生化指标测定,分别按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和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分为2组:baPWV增高组46例和baPWV正常组42例,ABI低值组38例和ABI正常组50例.结果与baPWV正常组比较,baPWV增高组收缩压[(154.78±18.56)mmHgvs(146.29±17.64)mmHg,1mmHg=0.133kPa]、TG[(1.99±0.42)mmol/Lvs(1.77±0.34)mmol/L]、LDL-C[(3.07±0.52)mmol/Lvs(2.51±0.44)mmol/L]、空腹血糖[(6.58±2.39)mmol/Lvs(5.38±2.25)mmol/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BI低值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TG、LDL-C、空腹血糖明显高于ABI正常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程、收缩压、LDL-C、空腹血糖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标baPWV、A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病程、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与baPWV、ABI密切相关,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 标签: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胆固醇 LDL 高血糖症 高胆固醇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ICU中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其中复苏成功的患者有40例,复苏失败的患者有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复苏成功组心脏骤停原因中窒息、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所占比重与复苏失败组差异不明显,P>0.05,复苏成功组原发疾病中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衰竭所占比重与复苏失败组差异不明显,P>0.05;复苏成功组机械通气实施率高于复苏失败组,肾上腺素大剂量使用率高于复苏失败组,心脏骤停3分钟内抢救率高于复苏失败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心脏骤停时间都是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该加强对这些因素的控制,最大程度保障心肺复苏效果。

  • 标签: ICU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老年人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对策。方法2015年5月到2015年8月期间,对我市街道辖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深入访谈,收集相关资料。结果老龄居民年龄越大,其在两周内的患病率就越高,患慢性病的患病率就越大;女性的患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常见的老年慢性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和惯心病;老龄居民对老年慢性病预防咨询需求高达89.7%。结论老年社区护理服务需结合实际,根据其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

  • 标签: 老年护理服务需求 影响因素 老龄化
  • 简介:目的采用冠状动脉冠化积分对维持透析(MH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及相关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患者45例,均在本院接受血液净化规律治疗半年以上的患者行螺旋CT检查,用SmartScore对冠状动脉钙化情况进行评分。同时检测血红蛋白(Hb)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Lp(a),血钙(Ca^2+),血磷(P^3+),甲状旁腺素(iPTH),C-反应蛋白(h-CRP)水平。结果SmartScore指数≤10与≥11两组间病人透析时间hs-CRP、HB、ALB、PAB血P^3+、Ca^*P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高SmartScore指数与透析时间,hs-CRP、HB、ALB、PAB血P^3+、CaxP是相关的。在临床工作中,只要积极地去控制这些相关因素,可以使我们的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提高生活质量,生存时间。

  • 标签: 冠状动脉钙化 血液透析
  • 简介:心血管损害是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的常见并发症,约50%尿毒症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近年来由于透析技术的改进,尿毒症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心血管并发症仍为主要死因。本文通过观察CRF不同时期(Ⅲ、Ⅳ、Ⅴ期)患者的心脏超声心动图,了解左心结构、功能变化特征及其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左心结构 慢性肾衰 功能相关 心血管并发症 心脏超声心动图 尿毒症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感染组33例和非感染组89例,比较2组感染时间、部位、病原菌及病死率。结果感染组平均感染发生在住院后(3.7±1.6)d,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63.6%),上呼吸道感染6例(18.2%),泌尿系统感染7例(21.2%)。感染组年龄、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其中意识障碍和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独立的预测危险因素(P〈0.05,P〈0.01)。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死亡23例,占18.9%,其中感染组死亡18例。剔除死亡因素后,感染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多于非感染组[(17.8±4.1)dvs(12.5±5.3)d,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充分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脑梗死 交叉感染 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意识障碍
  • 简介:目的联合VerifyNow-Aspirin与尿11-脱氢-血栓烷B2测定,评估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至少两周的冠心病患者264例,年龄33~86(65.31±10.23)岁,其中男147例(55.7%),女117例(44.3%)。阿司匹林标准剂量组(100mg/d)241例,低剂量组(25~75mg/d)23例。采用VerifyNow-aspirin系统测定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残余活性(用ARU表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浓度,并记录入选人群的基线资料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以ARU≥550为切割值定义阿司匹林低反应性(ALR)人群,标准剂量组人群中ALR发生率为8.6%(23例)。ALR人群尿11-DH-TXB2显著高于正常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5±0.73pg/mlvs2.51±0.49pg/ml,P〈0.05),但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差(r=0.18,P=0.04)。女性、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为ARU升高的预测因素(均P〈0.05),但其组间尿11-DH-TXB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阿司匹林标准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人群残余血小板活性显著增强,同时伴有尿11-DH-TXB2升高(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存在个体差异,且具有一定量效关系,而VerifyNow和尿11-DH-TXB2对评估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及其发生机制具有一定互补性。

  • 标签: 阿司匹林 血小板残余活性 VerifyNow 尿11-脱氢-血栓烷B2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代偿途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8例,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其分为低度开放组(26例)和高度开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家族史、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1)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8%(21/26)比58.1%(36/62),57.7%(15/26)比14.5%(9/62),96.2%(25/26)比53.2%(33/62);均P<0.05];男性、年龄≥60岁及脑梗死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均高于高度开放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5)分比(10±3)分,89(46,145)mm^3比35(12,70)mm^3,42.3%(11/26)比66.1%(41/62);均P<0.05]。发病至CTA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危险因素(OR=1.361,95%CI1.277~2.475,P=0.03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保护因素(OR=0.614,95%CI0.513~0.724,P=0.027),高血压病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无关(P>0.05)。(4)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5)分比(67±18)分,t=3.746,P<0.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利�

  • 标签: 侧支循环 颈内动脉 颈动脉狭窄 大脑梗塞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利于合理防治。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于北京老年医院心内科及临终关怀病房住院诊治的362例老年肿瘤临终患者,男性168例,女性194例,年龄61-103岁,平均年龄(73.91±9.742)岁。根据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2组,对照组(256例)和心律失常组(106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发生心律失常前)、体力状况评分(ECOG)、吸烟指数(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合并疾病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组年龄较大,住院天数增加,ECOG升高,合并冠心病、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酸中毒、肺部感染比例升高,血红蛋白水平和EF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肺部感染(OR=15.858,95%CI:2.294-109.624)、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OR=10.768,95%CI:1.949-59.687)、冠心病(OR=10.306,95%CI:1.796-59.159)、酸中毒(OR=7.618,95%CI:1.431-40.550)、体力状况评分(OR=3.342,95%CI:1.810-6.174)、住院天数(OR=1.201,95%CI:1.114-1.295)、年龄(OR=1.108,95%CI:1.021-1.202)、血红蛋白(贫血)(OR=0.929,95%CI:0.889-0.970)、LVEF下降(OR=0.873,95%CI:0.817-0.933),是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冠心病、酸中毒,年龄增加,血红蛋白水平以及EF下降,易并发心律失常。

  • 标签: 临终 肿瘤 老年 心律失常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归纳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病理因素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临床预后与肝转移部位、转移灶大小、转移灶数目、有无肝外转移、有无淋巴转移、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治疗方法等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与有无肝外转移、有无淋巴转移、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和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结论积极治疗转移灶,科学选择治疗方法,均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生存率,有无肝外转移、有无淋巴转移、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和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会对患者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临床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房助产士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产房助产士23名为实验研究的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产房助产士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结果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发现,导致产房助产士产生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超负荷的工作量、管理和人际关系以及不良的工作环境。结论通过对我院产房助产士分析和研究发现,其心理压力产生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分别为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超负荷的工作量、管理和人际关系以及不良的工作环境,因此,应该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进而减轻产房助产士的心理压力。

  • 标签: 产房助产士 心理压力 相关因素 高风险的工作环境 超负荷的工作量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对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疾病史等进行研究调查,对患者的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等进行监测,并且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与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实验所选取的80名冠心病患者,调查的结果显示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年龄、血糖、血脂等有密切的关系,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在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的时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以便于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控制,为今后冠心病的病变治疗提供比较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危险因素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原因及防治对策。结果观察组72例患者当中,患者的术后再出血高危因素包括术中出血量、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后凝块形状异常以及患者出现脑出血后经多长时间接受手术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要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主要高危因素为患者脑出血后接受手术治疗前的时间长短,脑出血20d以内接受手术治疗可以大幅降低术后再出血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术后再出血 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的49例病人的临床和造影资料.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病人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等29个变量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再狭窄组明显短于无再狭窄组.再狭窄组病人合并有糖尿病史比例较无狭窄组明显增多.Logistic回归分析:再狭窄与复查造影时间、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支架直径、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糖尿病史、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类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病人发生再狭窄多在术后6个月以内.糖尿病史,术前TIMI血流分级,支架直径,ACC/AHA病变分型,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为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再狭窄 冠状动脉支架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