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性,70岁。因心悸、胸闷10天入院。图中同步连续记录示:仅见窦性P波,P-R间期0.23s。另可见异位房性P’波呈两种形态,尤以Ⅱ导联改变明显:P’1、P’2、P’3、P’6-8、P’12、P’13-15、P’17呈深倒置(梯形图中标·)。QRS波形态、时间正常。R-R间距不等,但与P波或P’波有关。

  • 标签: 房室结双径路文氏型传导 异位房性 多源性 QRS波形态 激动 窦性P波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应用索茶碱对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入并实施治疗的慢性肺心病患者5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口服和雾化吸入解痉平喘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索茶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SD以及LVDD值进行比较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与LVDD值均升高,LVSD值均降低,将两组进行比较后均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应用索茶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 标签: 慢性肺心病 多索茶碱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模式CT检查对脑缺血后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3d内行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CT灌注(CTP)成像、CT血管成像(CTA),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系统的后处理软件,对受检者脑组织灌注状态及脑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对侧支循环良好者与侧支循环不良患者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平均达峰时间(TTP)]及出院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39例患者中,模式CT检查阴性者2例,其中1例随访头部MRI,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为腔隙性脑梗死;阳性者37例。模式CT检查发现病灶侧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24例,其中11例病灶侧可见侧支循环生成,另外13例患者病灶侧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病灶侧与健侧比较,侧支循环良好患者表现为CBF降低(t=-5.9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4.27、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侧支循环不良患者CBV、CBF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27、-14.8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7.26、7.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病灶侧CBF、CBV、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4、4.11、-2.34,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与不良患者90dmRS评分分别为(1.3±0.6)、(4.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P〈0.01),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模式CT检查对于评估脑血流灌注状态、了解脑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判断临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CT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脑侧支循环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及WanFangData数据库,搜集囊卵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3月10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病例-对照研究和6个队列研究,共计175785例患者,其中囊卵巢综合征组23320例,正常组1524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囊卵巢综合征组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OR=1.26,95%CI:1.14~1.39,P<0.00001)。结论与正常人相比,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 体质指数 脂蛋白 META分析
  • 简介: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导致严重脑血管功能损伤后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一旦出现MODS,患者病死率高达60%~70%[1].近年来,随着MODS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各种炎症介质致病作用逐渐被临床医师认识,连续性血液净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预防重症脑功能损伤MODS发生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重症脑功能损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 CVVH 预防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年龄在54~76岁的血管性痴呆患者被随机分为奈哌齐+尼莫地平组(24例)和石杉碱甲+吡拉西坦组(21例),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并进行两组疗效的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奈哌齐+尼莫地平组的MMSE评分[(15.8±6.3)分比(21.6±7.4)分]显著提高,ADL评分[(50.3±6.4)分比(40.2±7.1)分]显著下降,石杉碱甲+吡拉西坦组MMSE评分[(14.6±6.9)分比(18.5±7.2)分]显著提高,ADL评分[(49.3±7.8)分比(43.5±8.2)分]显著下降,P均<0.01;但两组治疗后无显著差异(P=0.08,0.07)。结论: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奈哌齐+尼莫地平相当。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多奈哌齐 尼莫地平
  • 简介: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1月于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就诊的PCI术后疑似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患者126例的资料,其中男性87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7.2±9.8)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n=36)和对照组(n=90)。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检测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再狭窄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TG、TC、LDL-C水平,支架长度和支架数量均增加,HDL-C水平和支架直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OR=7.130,95%CI:1.680~12.754)、术后吸烟(OR=2.419,95%CI:1.013~6.215)、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OR=10.537,95%CI:3.678~18.845)、支架长度(OR=1.593,95%CI:1.072~2.393)和支架数量(OR=2.541,95%CI:1.169~3.745)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直径(OR=0.659,95%CI:0.485~0.873)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吸烟、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支架长度和数量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大的支架直径则是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 支架内再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估国产封堵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us,PDA)的疗效.方法病例分为PDA组20例和ASD组16例.分别采用PDA及ASD封堵(深圳先健产品)进行介入治疗.结果全部病人成功置入封堵,无即时并发症出现.PDA组有1例术后发生封堵口移位,需外科手术取出.其余病例术后追踪无残余分流、溶血、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ASD组术后3个月时,彩超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6个月后,2例残余分流消失,无心律失常、栓塞及心房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国产封堵封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追踪疗效满意.

  • 标签: 堵闭器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 封堵口移位
  • 简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手术治疗越来越普及[1],桡动脉压迫在临床使用日渐增多,然而压迫导致腕部皮肤损伤情况不断出现,严重者术后一周皮肤破损尚未愈合,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因此,我科在2014年开始对加用透明贴预防桡动脉压迫所致皮肤损伤进行了相关的对照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透明贴 桡动脉压迫器 皮肤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植入封堵治疗小儿多发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并对其短期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4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多发房间隔缺损的患儿[男14例,女30例,年龄4(2—14)岁]于X线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植入房间隔缺封堵。术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评估初步疗效,并通过随访分析评估短期疗效。结果44例患儿中,39例为2孔房间隔缺损,5例为3孔房间隔缺损。大缺损直径为(13.0±4.7)mm,小缺损直径为(5.4±2.3)mm;缺损之间间隔长(5.1±2.4)mm;所选择封堵大小为(17.7±5.7)mm。44例均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选择封堵,5例植人2个封堵,余39例植入一个封堵,采用封堵直径为(22±7)mm。封堵植入均成功,在术中、术后及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3个月~1年,所有患者的封堵位置良好,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心律失常发生。右心房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29.2±5.8)mm降至术后6个月的(25.6±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28.2±5.7)mm降至术后6个月的(24.78±5.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即刻及24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有6例(13.6%,6/44)少量残余分流和10例(22.7%,10/44)有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5mm)大量残余分流,成功率为75%(33/44)。6个月随访有3例(6.8%,3/44)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6例(13.6%,6/44)存在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4.1mm)存在大量残余分流,封堵成功率为84.1%(37/44)。一年随访时有2例(6%,2/33)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6%,2/33)存在中量残余分流(n=33),封堵成功率94%(31/33)。结论经导管治疗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经导管封堵
  • 简介:目的分析继发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后封堵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7年在云南省多个介入中心行介入封堵治疗的继发型房间隔缺损患者1214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封堵与心脏大血管接触组(n=1030例)、封堵与心脏大血管未接触组(n=184例)。封堵与心脏大血管接触组又依据接触是否成角及封堵有无相对活动分为相应亚组。结果全组共发生封堵相关严重并发症6例(0.5%),其中封堵脱落5例,主动脉右心房瘘1例;当封堵与大动脉呈切线位接触且无相对活动时,封堵相关严重并发症减少。结论建议根据不同的房间隔缺损选择适合的封堵,封堵释放前应关注封堵是否与大动脉接触成角以及有相对运动。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对不同病因行心脏永久性起搏植入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指标的观察与分析。方法根据病因将入选患者分成冠心病组(78例)、退行性变组(62例)和心脏术后组(30例)。观察三组患者右心室电极固定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室起搏参数和并发症等。结果心脏术后组与冠心病组、退行性变组在X线曝光时间、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心脏术后组与冠心病组、退行性变组术后一周内囊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因不同行永久性起搏植入均安全有效,但因心脏手术引起传导功能异常,行起搏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高,其X线曝光时间及起搏的阈值、感知、阻抗值亦有所增加。

  • 标签: 不同病因 永久性起搏器 并发症 起搏器参数
  • 简介:为了探讨质性心脏病患者全身耐力下降的原因,我们用心肺运动试验系统对16正常人和16名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最大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并测定运动前后动脉血乳酸浓度和酸碱代谢参数,结果发现;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全身耐力和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正常人,但二组其它酸碱代谢参数无明显差异,由此提示酸性代谢产物乳酸不是影全身耐力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发现;病人组的最大潮气量.每分通气量都减低,生理死腔和肺泡动脉氧压差升高,二组之间有统计学的差异,说明心力储备下降,运动诱发肺淤血,肺的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心脏病患者全身耐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耐力 心肺运动试验 乳酸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具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IC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从而评价分析ICD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18例患者置入ICD,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5.77±15.16)岁,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例。病因诊断包括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或门控心血管CT检查明确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其中3例为心肺复苏后2周安置ICD,其余均为伴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伴或不伴晕厥史患者。置入单腔ICD4例,双腔ICD5例,心脏在同步化治疗除颤(CRTD)9例。结果18例心脏性猝死及具有ICD植入适应征的患者进行单腔、双腔及CRTD植入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5h,X线曝光时间19~62min。除颤阻抗、起搏阈值、R/A波振幅等参数均达到标准要求,3例患者术中经1次低能T波同步电击(T-shock)诱发心室颤动(VF),均一次复律成功,除颤阈值10~20J。并进行2~43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皮囊愈合良好,无电极脱位、囊袋积血、感染、除颤风暴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无死亡。在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5例患者共8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VF,ICD识别及放电转复成功。2例单腔ICD患者各一次心房纤颤(AF)发作,被误诊为心室颤动,并导致误治,启动稳定性及宽度两个诊断功能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误诊及误治。9例随访期内曾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通过心动过速起搏(ATP)转复。9例CRTD随访心脏彩超EF由30%~35%改善至35%~50%,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所有18例患者,包括3例反复心跳骤停、药物治疗无效、多次心肺复苏成功而植入ICD的患者,随访至今仍然健在。结论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其疗效远超过包括乙胺碘呋酮在内的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随着猝死防

  • 标签: 致死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 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肺复苏 女性患者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 简介:多巴酚丁胺可治疗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力衰弱的心力衰竭,是治疗心血管疾病,很重要的药物之一,它的优点是疗效好、副作用少、毒性较小等,但可以引起静脉炎,我科对应用多巴酚丁胺发生静脉炎的95例患者,应用磺酸粘多糖乳膏联合硫酸镁治疗静脉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硫酸镁 多巴酚丁胺 静脉炎
  • 简介:永久性心脏起搏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随着接受起搏植入的患者不断增加,起搏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也较前增加。起搏相关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起搏植入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指导对患者的早日康复非常重要。本研究对2005年至2013年在我中心确诊为植入性心脏起搏感染的患者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感染患者 护理指导 植入术后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 简介:心律失常是心脏起搏植入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某些严重心律失常的正确分析、处理,以及是否及时,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甚或危及患者生命。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资料为1990年以来手术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83(61±5.2)岁。冠心病56例:含急性心肌梗死(AMI)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6……

  • 标签: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律失常 手术并发症 处理方法
  • 简介:心脏永久起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起搏的电极导线植入是心脏起搏手术的关键步骤。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目前最为常用。但近年来有关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并发症报道(如气胸、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等)日渐增多,故有必要开展新的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而腋静脉起始于第一肋外缘,因此起搏电极导管不受锁骨和第一肋夹角及肌肉韧带的挤压,故经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再次受到重视。

  • 标签: 腋静脉造影 X线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 穿刺 起搏器电极导线
  • 简介:目的分析经导管国产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etusarteriosus,PDA)远期随访资料,评价其远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PDA患儿接受国产封堵治疗302例,病例均随访至2006年12月,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PDA最窄处直径在2.0~16(4.1±1.3)mm,其中直径超过12mm10例(3.3%)。成功植入4/6~22/24mm大小的封堵298例(98.6%)。完成了随访244例,随访率为81%,随访时间24~82个月。需要再次接受治疗4例(1.3%),其中接受介入治疗3例(0.9%),包括因残余分流而溶血2例;因封堵移位接受外科治疗1例(0.3%)。1年和5年无事件发生率为98.0%。残余分流率在1d,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分别为10.4%,3.7%,2.1%,0.8%,0.5%和0。10例巨大PDA应用大型封堵封堵成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治疗小儿PDA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 标签: 心脏导管插入术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