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布啡用于口腔面部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口腔面部骨折患者,共6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镇痛治疗,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治疗,观察组采用给予盐酸纳布啡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科学的比较。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并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VAS与Ramsay镇静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且观察组的总满意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布啡用于口腔面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且镇静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盐酸纳布啡 口腔颌面部骨折 术后镇痛 临床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面部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方法和面部修复重建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面外科收治的口腔面部鳞癌患者36例,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以及修复重建。结果本组患者中,随访期间33例患者手术后无复发以及转移的情况发生,且术后患者口腔以及面部恢复情况良好,有1例上颌窦鳞癌患者在术后2年复发,肿瘤细胞转移至患者颅内导致患者死亡,1例口底鳞癌患者术后3年全身骨性转移导致患者死亡,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脑出血及相关并发症对症治疗无效后患者因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修复重建患者中,2例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后出现边缘性的小部分组织坏死,形成口腔瘘,其他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现临床上治疗口腔面部鳞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患者术后进行修复重建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对抵抗病魔的自信心。

  • 标签: 口腔颌面部鳞癌 手术切除 修复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06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0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口腔科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面部缺损病例106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7例,年龄22-76岁。前臂游离皮瓣65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18例,腓骨肌皮瓣15例,小腿内侧皮瓣8例。术后观察皮瓣成活率和并发症。结果成功102例(96.23%),失败4例,术后皮瓣危象发生率为5.66%(6/106),其中静脉血栓形成83.33%(5/6),手术探查抢救成功率33.33%(2/6),前臂桡侧皮瓣成活率95.38%(62/65);股前外侧皮瓣成活率94.44%(17/18);腓骨肌皮瓣成活率100%(15/15);小腿内侧皮瓣8例全部成活,随访半年—3年大部分患者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面部缺损的成活率高,且并发症少。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腓骨肌(皮)瓣、小腿内侧皮瓣是修复口腔面部缺损的良好皮瓣。

  • 标签: 口腔颌面部缺损 游离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术后游离皮瓣修复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9例头颈恶性肿瘤患者实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腓骨肌皮瓣和前臂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前实施心理护理和针对性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防止皮瓣血管危象发生。结果除1人死亡外,其余48例修复术中有47例均成活。结论术前行心理护理和针对性训练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术后仔细观察皮瓣使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危象的先决条件。

  • 标签: 头颈肿瘤 游离皮瓣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面部整形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面部整形手术的女性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0.9%氯化钠组(N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时所有患者均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P组)或0.9%氯化钠2ml(N组)肌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1、4、8、12、24h的疼痛程度。结果P组在1、4、8、12、24h的时间点上VAS评分明显小于N组(P<0.05)。在发生的不良反应中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瑞昔布钠在面部整形手术中用于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帕瑞昔布钠颌面部整形手术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护理干预应用于口腔面部创伤患者的效果。方法盲选我院收治的70例口腔面部创伤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口腔面部创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安全可靠,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口腔颌面部创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生于口腔面部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报告1例原发于腭后部的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病史,肿瘤组织的病理免疫组化表达及治疗过程,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确诊后经手术与放疗后,术后5个月出现骨髓转移,不足6个月死亡。结论腭后部神经内分泌癌罕见,但恶性度极高,尤其是原发性神经内分泌,术后易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免疫组化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确诊需通过免疫组化。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癌 免疫组化 骨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对口腔面部肿瘤病患治疗中使用颏下岛状皮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收的92例口腔面部肿瘤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接受胸大肌皮瓣修复治疗46例为对照组,接受颏下岛状皮瓣治疗病患46例为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病患的皮瓣成活率为95.65%(44/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1%(38/46)(P<0.05);而观察组病患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91.30%(42/46),显著高于对照病患的76.09%(35/46)(P<0.05)。结论为口腔面部肿瘤病患使用颏下岛状皮瓣进行术后面部缺损修复有较高的皮瓣成活率,且病患的满意度较高,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口腔颌面部肿瘤 颏下岛状皮瓣 治疗效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螺旋CT和三维重建在面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在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实施治疗56例面部骨折患者,对其实施X光片、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56例患者的X光片、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诊断结果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和三维重建在面部骨折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颌面部骨折 螺旋CT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面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2例面部骨折患者行容积扫描,并用骨算法及软组织算法薄层重建,分析轴位、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对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多平面重建可以准确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片的移位;容积重建图像可以立体显示骨折线的形态和走行,但容积重建像对骨皮质轻微分离显示不佳。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关节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颌面部骨折 颌骨骨折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容积重建
  • 简介:摘要报告汽车轮胎爆炸致多发性骨骨折、开放性颅脑损伤、双眼外伤并食管破裂1例患者的诊疗经验。由于患者早期阳性体征集中在颅面,食管破裂缺乏早期特殊的阳性体征,容易漏诊。本例患者早期治疗集中于颅损伤、眼外伤的急救处理,未能早期诊断食管破裂伤和及时手术修补。

  • 标签: 颅颌面损伤 食管破裂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面部多发性骨折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不同程度面部多发性骨折患者84例,其中实施常规护理的42例患者为常规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的42例患者为干预组。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42例患者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后,术后一周的恢复情况较佳(P<0.05)、并发症发生率下降(P<0.05)、住院时间和张口度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外形恢复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P<0.05)。结论围术期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治疗面部多发性骨折的效果,有利于患者外形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显著。

  • 标签: 颌面部多发性骨折 围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面部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临床病理。方法本次共选择30例口腔面部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的1月至2014年1月收治,分析病理特征。结果腮腺小叶间、小叶内及颌下腺有IgG4阳性的大量浆细胞浸润,>50/HPF,统计IgG4+IgG+细胞比值,在40%以上。淋巴结病变以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为表现,部分病例生发中心出现进行性转化。滤泡间区可见免疫母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部分淋巴结区域有纤维化发生。分析免疫组织结果,其显示IgG4阳性的大量浆细胞在生发中心及滤泡间区浸润,>50/HPF,细胞+IgG4+IgG比值在40%以上。结论口腔面部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属新认识病种,激素治疗效果理想,故需行病理检查,及时确诊,以有效治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 病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使口腔损伤患者尽可能恢复功能和形态的自然美;方法选择56例损伤患者以医学美容技术为指导,严格按面外伤处理原则处理;结果56例患者均为Ⅰ期愈合,面容无明显畸形,病人均感满意;结论口腔面部损伤的处理,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熟练的操作技术,治疗中要充分运用整形美容外科操作原则,根据各类创伤的特点和部位,结合解剖形态,既重视功能恢复,又要注重外形的重建,就能使损伤患者畸形降低到最低的限度,从而维护口腔面部的自然美。

  • 标签: 口腔颌面部损伤 医学美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治疗面部血管瘤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0例口腔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采用平阳霉素注射,并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在治疗结束后,瘤体均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治愈28例(70%),好转12例(30%),总有效率达100%。结论联合应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治疗面部治疗口腔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疗程短、不良反应小,治愈后无瘢痕,在临床中可获得满意和肯定的远期疗效,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平阳霉素 血管瘤 联合应用 地塞米松 利多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面外科规范化护理在血管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在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各种面部缺损的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在修复术围术期给予规范化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皮瓣一次性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手术的安全性,加强皮瓣的存活,减少并发症,提高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口腔颌面部 组织缺损 规范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治疗面部静脉畸形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预防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探讨2000年3月~2012年3月用平阳霉素治疗面部静脉畸形216例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不良反应占29例,包括疼痛反应12例,食欲不振6例,发热6例,皮疹3例,头晕2例。并发血管瘤局部坏死性溃疡7例,其中1例并发局部瘢痕畸型。结论用平阳霉素8mg,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2-4ml混合液直接瘤内注射面部静脉畸形,可减少发热反应、疼痛反应、皮疹等过敏反应。术前心理疏导减少头晕反应。根据静脉畸形的类型、大小和部位配制平阳霉素不同浓度的注射液分点注射,并且控制每次注射的平阳霉素的剂量,可以减少局部坏死性溃疡的发生。

  • 标签: 静脉畸形 平阳霉素不良反应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处理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使患者一次性达到最好疗效,减少瘢痕。方法无菌操作,彻底清创,运用美容缝合技术。结果运用美容缝合技术急诊处理的160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肿、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率高。结论应用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处理急诊面部外伤,效果良好。

  • 标签: 美容缝合技术 急诊 颌面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多层螺旋CT(MSCT)后重建技术在面部外伤复杂骨折以及整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核心研究。方法选取我院80例面骨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三维重建后处理,采用三种处理办法,分别为MPR(多平面重建)SSD(表面阴影显示),以及VR(容积再现),然后根据三种处理重建后的图像显示,分析反映骨折线、断裂程度,以及病变情况的效果。结果MPR重建处理中,可以显示多个鼻窦骨折情况,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裂缝、骨折周围组织的关系。使用SSD与VR,在观察复杂游离骨片时,产生的空间关系更明确,立体感强。结论在面骨诊断中,使用MSCT轴位图像,可以起到基础作用,同时运用三维重建图像在粉碎性骨折检查中产生了较大的优势作用,可以起到较高的评估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重建技术 颌面骨外伤 复杂骨折 整形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