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雷公藤多苷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对24h尿蛋白、血肌酐水平的影响。方法:检索雷公藤多苷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文献纳入标准进行筛选,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对纳入的临床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iewManager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共计533例患者。其中5篇文献质量较高,遵循随机、分配隐藏、单盲原则;1篇文献质量较差,随机分组方法具有高风险且未使用分配隐藏。Meta分析结果显示:雷公藤多苷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缬沙坦治疗[RR=1.24,95%CI(1.14,1.35),P<0.001],且雷公藤多苷联合缬沙坦较单用缬沙坦治疗可更显著降低患者的24h尿蛋白[MD=-0.34,95%CI(-0.47,-0.21),P<0.001]、血肌酐[MD=-26.11,95%CI(-47.07,-5.15),P=0.01]水平。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较单用缬沙坦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可改善患者的24h尿蛋白及血肌酐水平。

  • 标签: 雷公藤多苷 缬沙坦 慢性肾小球肾炎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血栓弹力图辅助鉴别诊断老年患者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以提升两种不同疾病的确诊率.方法:以90例眩晕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均为良性位置性眩晕,B组均为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采用全血复钙法做血栓弹力图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B组存在明显的血液高凝状态,反应时间、凝固时间显著低于A组;而其他项目,包括凝固角、血栓最大幅度、血栓最大弹力度等,B组数据则明显更高.上述差异均比较显著(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多表现出血液高凝状态,而良性位置性眩晕血液凝固状态多为正常,因此血栓弹力图可辅助鉴别眩晕的类型.

  • 标签: 良性位置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 血栓弹力图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降低电子内窥镜人为疏忽引发故障中的应用。方法:对2015年PDCA循环法实施前及2016年PDCA循环法实施后的电子内窥镜故障维修情况进行分析,比较PDCA循环法实施前后的内窥镜人为疏忽引发故障率。结果:PDCA循环法实施后洗镜工组疏忽率低于实施前,PDCA循环法实施后护士组疏忽率低于实施前,PDCA循环法实施后医生组疏忽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PDCA循环法应用到降低电子内窥镜人为疏忽引发故障管理中,可有效提高电子内窥镜的使用效率,减少电子内窥镜维修费用,从而有效提升内镜中心的管理水平。

  • 标签: 电子内窥镜 PDCA循环法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降低内镜室院内感染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内镜室接受检查的患者,共有100例纳入本次研究中。将2021年1月到2021年6月期间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1年7月到2021年12月期间采取PDCA循环护理管理的5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分别比较实施前后两组空气检验合格率、医护人员内镜室感染防控意识以及内镜腔内与内镜外表消毒合格率。结果:两组感染情况比较,研究组感染率与空气菌落总数均较低,P<0.05;从医护人员中抽查20名,两组医护人员防控意识比较,研究组医护人员内镜室感染防控知识知晓率、洗手率、无菌操作执行率以及手卫生合格率均较高,P<0.05。结论:在内镜室院内感染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降低感染率,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内镜室 院内感染 PDCA循环护理管理 感染率 防控意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门诊护理服务中采用PDCA循环理念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于2019年1月开始在门诊护理服务中实施PDCA循环理念,选取本院实施护理前后就职的30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分析实施PDCA循环理念前后门诊管理水平差异。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实施PDCA后门诊诊预约时间和等候时间均得到明显缩短,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护理服务中采用PDCA循环理念能够有效提高门诊护理质量。

  • 标签: PDCA循环理念 门诊护理 预约时间 等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