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抑郁症各证候类型中核心症状及其他症状的构成情况,为研究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标准及证治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对入组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分析各证候类型中核心症状及其他症状的构成比例。结果核心症状、其他症状在抑郁症5个证型中的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证明了抑郁症临床证型的客观存在,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症状的相关性、较西医学有较突出的优势。

  • 标签: 核心症状 其他症状 中医辨证分型 分布规律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清钙、低血清钠、高白细胞计数、高日常血液透析时收缩压、脑出血事件前收缩压、既往高血压病史、既往脑血管事件史、原发病为多囊肾、日常应用华法林为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脑出血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校正曲线提示模型准确度良好。结论高血清钙、低血清钠、高血白细胞计数、高日常血液透析时收缩压、脑出血事件前收缩压、既往高血压病史、既往脑血管事件史、原发病为多囊肾、日常应用华法林为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对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尿毒症 脑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常用健脾类中成药组方规律。方法:收录《新编国家中成药》中的健脾类中成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白术、甘草、党参、陈皮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甘草、白术"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陈皮-〉白扁豆""陈皮-〉半夏"等。结论:处方用药中除常见的健脾类中药外,尚包括具有健脾作用的部分理气药、消食药及其他类药物。

  • 标签: 健脾药 关联规则 熵聚类
  • 简介: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冯兴华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一般用药规律.方法收集80例共计215诊次病例,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病史、症状、证候、诊断、治法、方药等.运用Epidate3.1软件建立电子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症状与药物以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用支持度和置信度表示.结果各主要症状与养阴药和清热药密切相关,玄参、麦冬、桔梗、甘草用药频次在前四位,用药还涉及具有通络散结、补气、化痰、清热利湿等作用的药物.部分用药成对出现,表现出明显相关性.结论清热养阴是治疗的基本思路,玄麦甘桔汤是治疗的基本方剂,用药体现相须、相成.强调辨证论治,主张衷中参西,以防误治、失治.

  • 标签: 数据挖掘 冯兴华教授 干燥综合征 用药规律
  • 简介:目的:本文收集并总结了101例慢性咳嗽病例,以分析刘良徛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所搜集的176条处方进行用药的频次统计及分析,总结刘良徛教授在治疗慢性咳嗽中的用药规律。结果:在176个处方中推演出核心组合13个,新方13个。结论:刘良徛教授认为风、寒、湿三邪为慢性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提出“病位论治”慢性咳嗽,以疏风利咽、温肺宣肺为主,以全程温法为根本的学术思想,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慢性咳嗽 用药规律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刘良徛
  • 简介: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是指发生在早老及老年时期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的脑变性疾病,晚期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位在脑。从瘀血来探讨其发病原理及其规律

  • 标签: 老年性痴呆 瘀血 原理 规律
  • 简介:目的:探析2007-2016年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整理2007-2016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CQVIP)、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针灸治疗PMS的临床文献,建立PMS的现代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明确针灸治疗PMS的选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PMS所选穴位频次位居前五位的是三阴交、肾俞、关元、百会和神门。所选经脉频次前四位的是膀胱经、任脉、脾经和督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治疗PMS的5个核心用穴群为(1)三阴交;(2)肾俞和关元;(3)百会、神门、足三里、肝俞和太冲;(4)太溪、脾俞、心俞、气海和内关;(5)四神聪、中脘、合谷、印堂、风池、中极和肺俞。重点用穴为三阴交、肾俞和关元。辨证用穴群为(1)合谷、中脘和四神聪;(2)肺俞、中极、风池和印堂;(3)心俞、脾俞、气海、内关和太溪;(4)肝俞、足三里、神门、太冲和百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对配伍支持度最高的为肾俞和三阴交;穴组支持度最高的为肝俞和肾俞配三阴交。结论:针灸治疗PMS文献的数据挖掘结果与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理论的一般规律基本相符,能够反映出PMS的临床选穴常用组合规律,可为临床针灸治疗PMS提供参考。

  • 标签: 针灸疗法 三阴交 肾俞 关元 围绝经期 更年期
  • 简介: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除去果核的干燥成熟果肉[1],主产于我国的河南、浙江、陕西等省,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为常用中药材。现代研究证明:山茱萸中含有多种成分,如环烯醚萜苷类、有机酸类、鞣质类、多糖、氨基酸、维生素及矿质元素等。其中有机酸种类多、含量丰富,如熊果酸、齐墩果酸等[2]。

  • 标签: 山茱萸 总有机酸 电位滴定法
  • 简介:慢性咳嗽为呼吸科常见病症,为中西医临床研究热点之一。有关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有独特优势。结合既往相关研究,就其病因病机、证候学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慢性咳嗽多属内伤咳嗽,病位主要在肺,兼及他脏,而与中焦脾胃尤为相关。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感所伤、饮食起居失节、失治误治,又因脏腑内伤、祛邪不尽,风邪、寒饮、湿热等邪气留伏于内,复由外邪引动,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而发,具有内外合邪致病的特点。其中风邪伏肺为共同病机,主要证候表现为风邪伏肺、湿热郁肺、肺阳亏虚、寒饮伏肺等。

  • 标签: 慢性咳嗽 中医 病因病机 证候规律
  • 简介: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了解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概况及选穴规律。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OvidGateway中检索1999.2014年间所有与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把纳入文献的数据。如患者平均年龄、选穴、疗程、疗效及随访等情况录入MicrosoftExcel2010数据表。结果:共纳入51篇文献,涉及4606位患者。针刺治疗神经性吞咽困难平均疗程24.8d,平均留针时间26.2min,平均总有效率91.2%。廉泉、风池、风府和翳风为最常用的经穴,占经穴总数的63.4%。金津、玉液为最常用的经外穴,占经外穴总数的45.9%。使用步页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任脉、足少阳胆经及足阳明胃经,占涉及经脉的63.3%。结论:针剃对神经性吞咽困难的疗效良好,选穴以康泉、风池、风府为主,多位于任脉、胆经及胃经这些与咽喉项部紧密联系的经脉上。

  • 标签: 针刺疗法 吞咽困难 文献 选穴
  • 简介: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获取2007-2016年中医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简称脑梗死)相关文献,使用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关联分析法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354篇,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治疗冠心病使用频次高的中药是川芎、丹参、甘草,高频中药组合40条;治疗脑梗死频次高的中药是地龙、川芎、当归,高频中药组合107条。2组使用最多的组合均是川芎、当归。冠心病与脑梗死共同高频中药组合21条。结论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多使用具有益气补血、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痰通络功效的中药。

  • 标签: 用药规律 冠心病 脑梗死 关联原则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级与其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将412例糖尿病患者按照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观察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要素与DR分级之间的关系。比较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肝虚证、阴虚证、气郁证、阳虚证、脾气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在DR各级之间的分布情况。结果出现较多的前10个中医证候要素为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肝虚证、阴虚证、气郁证、阳虚证、脾气虚证、痰湿证、肾虚证。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气郁证、脾气虚证在DR各级之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在DR各级之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2级、3级、4级、5级(P〈0.005)。阴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5级(P〈0.005)。阳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3级低于4级、5级(P〈0.005)。痰湿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肾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结论DR患者中气虚证、燥热证、血瘀证、肝虚证、阴虚证出现较多,其中肝虚证在中晚期较重,阴虚证晚期较重,气虚证伴随疾病整个过程;气郁证、阳虚证、脾气虚证、痰湿证、肾虚证出现略少,但阳虚证、痰湿证和肾虚证晚期明显加重。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关因素 中医证候要素
  • 简介:目的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用药规律及其证素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文献来源,统计2007年1月—2016年12月间符合要求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剂,运用SPSSStatistics20.0和SPSSModeler15.0分析其用药规律及证素分布。结果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为甘草、白术、茯苓、柴胡、半夏、陈皮、枳壳、党参、白芍、厚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种类为理气药、补气药、消食药、化湿药、清热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位在胃、脾,同时涉及肝,主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阳虚、血瘀。常用的药对是柴胡和川芎、柴胡和郁金、白术和莱菔子、白术和枳实、白术和麦芽,常用的角药为柴胡—白芍和枳壳、白术—麦芽和六神曲、白术—麦芽和茯苓、白术—山楂和陈皮、柴胡—香附和白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方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枳壳、白芍、柴胡、陈皮、厚朴、半夏。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主要在胃、脾,同时与肝相关,病性多为气滞、气虚和热,夹有阳虚和血瘀,用药以理气、补气为主,导滞清热化湿为辅,其基本方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枳壳、白芍、柴胡、陈皮、厚朴、半夏。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 数据分析 用药规律 证素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种常见耐药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其转归特征。方法对212例上述常见4种耐药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进行分析,阐明患者入院后不同时段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并分析不同耐药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的转归特征。结果上述常见4种耐药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入院第1天证候分布无显著差异。痰热壅肺证是老年人耐药菌肺炎入院时的主要证候类型,共140例,气阴两虚证是疾病中后期的主要证候类型。入院第14天,4种耐药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证候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患者容易出现热闭心包证与邪陷正脱证等危重证候。结论本研究4种耐药菌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最大;痰热壅肺证和气阴两虚证是最常见的证候类型,热闭心包证与邪陷正脱证是常见的变证、坏证,预后凶险;入院第14天是老年人耐药菌肺炎证候演变的关键节点。

  • 标签: 耐药菌 老年人 肺炎 证候演变 转归
  • 简介:目的:挖掘名老中医王行宽教授辨治心悸遣方用药规律。方法:以王行宽教授门诊病例为数据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味及经方、验方进行频繁项集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王教授辨治心悸法以通补兼施,用药平和;(2)善用药对,配伍精当,常用药对如五味子与麦冬、白参与麦冬、柴胡与黄芩、黄芩与法半夏、黄芩与枳实;(3)王教授遣方最常用生脉散、柴芩温胆汤、平肝煎、养心安神饮等;可信度最高的关联为生脉散与柴芩温胆汤。结论:“虚实并进”“善用药对”乃王行宽教授辨治心悸的用药特色;“肝心同治,善用经方,活用验方”为王教授遣方规律

  • 标签: 数据挖掘 王行宽 肝心同治 心悸 遣方用药
  • 简介:目的:比较古籍中风温病与冬温病辨治规律的异同。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对温病古籍中两种疾病的病因、病位、方药、治法等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结果:风温以风邪、温热、伏邪、误治等病因为主;病位多在肺;证候包括肺卫证、气分证、营血分证;其治法以清热解表宣肺为主,清法中孕有滋阴;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等配伍具有风温治疗特色;葳蕤汤为治疗风温常用方。冬温发病以素体亏虚为基,又遇非时之气;病位多在里;证候包括肺热里证、营血分证、邪入肝肾证;治疗以清里热为主,阳旦汤及其加减方是治疗冬温的要方。结论:温病古籍中风温与冬温的辨治规律虽存在相同之处,但冬温病位较风温偏于里,偏于阴经;风温治疗以轻清宣解为主,冬温则以清里热为主。

  • 标签: 冬温 风温 辨证论治 中医古籍 数据挖掘
  • 简介: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聂惠民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聂惠民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总结聂惠民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12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柴胡、川贝母、黄芩、生甘草、桔梗、金银花、白茅根、连翘、芦根等,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有柴胡、川贝母,柴胡、黄芩,柴胡、生甘草,川贝母、黄芩等,根据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桔梗、川贝母、前胡等22个核心组合和竹叶、太子参、知母、金银花等7首新处方。结论聂惠民教授临床善用《伤寒论》经方化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 标签: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小儿外感发热 用药规律 名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