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从事实和认知理论两个方面证明测度疑问副词“”来源于劝止词“”。从事实上看,劝止词“”是先于且常用于疑辞“”产生之前的“”,这为两者之间的演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中间状态“”的存在,则说明两者的来源关系是现实的。从理论上讲,劝止词“”和测度疑辞“”在对不利现实的认知上是相通的,都是表达对“不希望”的“未确知”的情况的看法,而仅在对现实的可控性上存在差异。当这种可控性差异受到事件时间状态等的影响而消失时,测度疑辞“”也就得以产生。

  • 标签: 语法化 情态 疑问
  • 简介:<正>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说:"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名曰排比。"排比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加表达的气势,显示表意的逻辑性,最适用于论辩。近年来,王蒙好用排比。他不仅在议论文大量运用排比,而且在小说中也大量使用排比;甚至俯拾皆是。例如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春之声》,全篇不过六千字,运用排比的文字却占了一千五百字左右,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篇幅。王蒙在排比手法上有许多创新,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排比成了王蒙语言风格上显著的特色。

  • 标签: 小说里 王蒙小说 里排比
  • 简介:里斯推动了符用思想的发展,符用学分支的提出是他符用思想的集中表现,话语类型的划分则是他符用思想的具体运用。里斯结合符号意指方式和符号用途两个维度将常用语篇分为16种类型。基于行为学符号理论,他的这一区分不仅虑及符号与对象、符号与符号,更关注了符号与其使用者的关系,是他符用思想的具体运用。符号的起源、用途与效果,以及与之相关的符号的充分性、真实性与可靠性等问题也同时得到了关注。将符号使用纳入符号学研究,突破仅从符形和符义方面对符号意义的考察,突出符号解释者在符号意义过程中的作用,使符号学处于开放的系统中,必将进一步促进符号学的繁荣发展。

  • 标签: 莫里斯 符用思想 话语类型 符号意指方式 符号用途
  • 简介:摘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越来越多的现代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运用方言,而言文学中运用方言是十分成功的。言以自己的家乡高密为背景,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大量的运用了高密方言向我们展示了高密的风土人情,使文学中的人物具有独特的个性。本文对言文学语言中高密方言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 标签: 莫言文学 高密方言 运用
  • 简介:之或欺"、"之或止"这类短语的确切含义及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之或V"不是单一结构,""、"或"的词性词义在不同结构中是不一样的。部分"之或V"的"或"应训"能",是助动词,此点长期未被揭破;这时短语中的""基本是无定代词,但也可能是副词。部分"之或V"的"或"则应训"有",为无定代词,这时""是副词,不过它不是修饰某一个词,而是对其后整个主谓结构的的否定。"(副词)之或(代词)V"所表达的意思与"(代词)之V"基本相当,而与"(副词)之V"差别明显。《尚书》"不其或稽"、"无时或怨"与"之或V"相类而出现更早,可能对后者产生过影响。

  • 标签: 无定代词 助动词 宾语前置 同形异构
  • 简介:里斯的符号观的核心,是将符号过程视为介于一个“载体”和两个“它者”间的联系的行为:“符号载体”指涉“意指”;“符号载体”引起“解释项”.这个符号观的两个“它者”范围太小,不能涵括很多符号现象;“符号载体”和“解释项”间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引起关系;“意指”和“解释项”也不可能同时存在于符号过程中.里斯的符号观,受皮尔斯三元关系符号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不足所限,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 标签: 莫里斯 行为主义符号论 意指 解释项 符号载体
  • 简介:<正>§0语言的指代现象按性质可分为三类:1、用词汇手段的指代现象,如词汇系统的代词。2、用句法手段的指代现象,如"的"字结构、"所"字结构等。3、用修辞手段的指代现象,如修辞上的借代("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这里用"袁世凯"指代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本文只谈用句法手段的指代现象。用句法手段的指代现象都是表示事物化指代的。本文试勾勒一个现代汉语句法

  • 标签: 指代 汉语句法 转指 物化 性质形容词 句法手段
  • 简介:简介:阿赫提一维科·皮塔宁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皮尔斯哲学学者。他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符号学教授、皮尔斯研究中心主任,爱沙尼亚塔林科技大学哲学系主任。作为美国皮尔斯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皮塔宁教授在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及其相关方面建树颇丰,具体可参见其代表作《逻辑的符号学:皮尔斯的语言哲学、博弈与交流》(2006)。

  • 标签: 皮尔斯 维科 阿赫 PEIRCE ESTHETICS 符号学理论
  • 简介:疑问副词“莫非”至迟在宋元之际就已产生,它并非直接由义为“没有谁/什么不是”的跨层结构“莫非”衍生而来,而是与测度疑问副词“”、“是”、“莫不”、“莫不是”有渊源关系。疑问副词“莫非”生成的语境是疑问句,生成的机制是类化。疑问副词“莫非”的演化表现在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和语气等方面:元代以降,“莫非”在“”系疑问副词中逐渐占有明显的优势;“莫非”用于NP前的功能在逐渐消失,基本上只用于VP前;“莫非”最初只表示测度,至迟在明代后期语气开始分化,可以表示反诘,但表示测度仍是其主要用法。

  • 标签: “莫非” 疑问副词 跨层结构 来源 演化
  • 简介:罗曼·雅各布创造性地综合了索绪尔语言学、布拉格语言学以及皮尔斯符号学的基本原理,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符号学理论。在他看来,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必须在符号学的整体语境中被检验,诗学必然从审美诗学走向审美艺术符号学乃至审美文化符号学。通过对皮尔斯"符号三分法"的改造和补充,雅各布创造性地提出了"第四种符号"理论,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审美自律范式,为当代符号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凸显"审美"在当下中国文化研究和文化诗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同样意义重大。

  • 标签: 罗曼·雅各布森 审美文化符号学 语言诗学 皮尔斯 第四种符号
  • 简介:在网络科技高度发展的伊邦时代,港台作家善于化用新奇的虚拟赛博网络空间元素,再现伊邦、乌托邦、恶邦交织的E时代想象,创造新时代文学新符码。新生代及中生代作家们的创作印着强烈的代际符号,他们发明了杂唛时代的新人学,为21世纪文学开创了一条新的想象之路。

  • 标签: 伊托邦 恶托邦 赛博空间 新符码 新人学
  • 简介:“的”是河南光山方言中的一个附缀性的高频功能词,共时平面它负载方位后置词、方位介词、定语标记、标句词、进行义标记、持续义标记、语气词等多种功能。文章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从跨方言比较的角度出发,认为光山方言中的“的”源于方位词“”,最后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说明“的”的共时语义模型。

  • 标签: 光山方言 多功能
  • 简介:本文讨论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包含“得”字的补语有关的格式,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所谓“虚补语”(如北京话的“了”liao,也叫做“傀儡补语”)。第1节先考察方言充当虚补语的形式及其用法,第2节则描写由虚补语构成的可能式的一些特殊格式,如“写不了那么好”(普通话)、“带不了米”(河北冀州话)等。

  • 标签: “得” 虚补语 补语结构 方言类型学 划分参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