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以史注《》、以《史是干宝易学研究、史学撰述的主要特色,通过干氏《》注可以观见其历史思想,透过干氏史论能够发现易学思想对其史学思维的影响。这一《》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史相通为前提,根植于魏晋特定的学术土壤中,经由贯通经史的干宝融汇而成。

  • 标签: 于宝 易学 史学
  • 简介: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创立火热病机,也是金元医家引易人医的第一人。刘氏认为“医教源自伏羲”,医学和易学在根本原理上是一致的。所以医家应该知易,知易则医理更明。刘氏自觉地站在医相通的立场来建立其医学理论体系。他不仅以理阐释医学的基本道理,而且把易学“燥万物者莫燠乎火”和“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之理作为其论火热病病机和治疗的基础。刘氏在医易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刘完素 医教 易教 医易学
  • 简介:《韩诗》学派的学者大多《诗》、《》兼修,这对于完善《韩诗》的学术体系,提高其学术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考载籍,得两汉、魏晋时期兼习《诗》、《》的《韩诗》学者共计26人,其中习《韩氏》者3人,《梁丘》者2人,《孟氏》者7人,《京氏》者8人,兼习《盂氏》、《京氏》者1人.习《》家数不明者5人。

  • 标签: 《韩诗》学派 《易》 《诗》《易》兼习
  • 简介: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矱”。《管锥编》立《焦氏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 标签: 焦延寿 易林 诗经 钱钟书
  • 简介:顾炎武《音》包含有六条音研究条例,其中核心条例是“承其义则亦承其音”。这一关系原则中,“义”在“音”先,“义”是决定上下爻辞之间韵读关系成立的第一条件,在此基础上,音同或音近才能成为上下爻辞之间韵读关系成立的依据。通过对《音》中的实例分析,发现此条例不仅贯穿其他条例,而且贯通顾氏整个音研究。从清代音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可以说顾炎武音研究条例成为音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且具有丰富的易学内涵,对现代易学研究有着很好的方法论启示。

  • 标签: 顾炎武 易经 音韵
  • 简介:“重构象数”是《太玄》赞《》的主要方法,扬雄由此开创了“以三为本”的玄数系统、“象应于数”的取象法则,其学说渊源主要为“老子生成说”、“天文历法说”、“自然音律说”、“阴阳五行说”。这一“综合性创新”的象数构建,注重《太玄》象数研究的宋明思想家以“是否合《》”为标准,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赞同者认为《玄》《》“道同法异”,互为补充;批判者则立足《玄》《》义例差异,责《玄》缺陷。

  • 标签: 重构象数 以三为本 象应于数 象数得失
  • 简介:杨简认为"本占筮之书",而""本质上为一,""所言万事万物及其变化、以及变化之道均是通而为"一",从彻底的方面而言乾坤之道也为一,这涉及到一多关系问题;而卦爻辞在于"明人之道心",并以"人之本心或道心"来界定"己",性形不二,道心本质上就是道自身。故"者,己也"另一深层表达是"人心即道"和"天人本一",其核心是以为己、以心释,蕴含着心物关系问题。他以"意"作为区分道心和人心的标准,善恶之分与心意关系有内在性关联。笃信孔子的毋意论,杨简提出了与《大学》诚意论不同的以"不起意"为主旨的工夫论路径。

  • 标签: 杨简 《己易》 道心
  • 简介:在秦汉之际,特别是两汉时代这个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应该说是被人们长期地忽略了.事实上,不仅影响了秦汉思想的诸多流派,影响了秦汉思想的融合与发展,而且也影响了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定型.秦汉时代出现的思想大融合是在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大融合.秦汉时代大一统的人文政治环境是其思想融合的社会历史背景,而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思维模式则是秦汉思想融合的理论依据.作为群经之首,不仅是汉初道家和黄老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汉代儒学复兴的哲学基础,甚至包括其后的魏晋玄学也未能从的巨大影响中摆脱出来.因此,研究在秦汉思想融合与流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入认识秦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秦汉思想的本质和特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秦汉时代 《易》 哲学基础 社会历史背景 思想发展 中国
  • 简介:唐初易学呈现出融合汉魏的特色,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是其杰出之代表.孔疏认为道“备包有无”,孔疏中的“无”不是单纯的某种实体或属性,它具有多层含义,是对汉元气发生论和玄学无本论的融合创造,是其易学的形上学;而“有”就是宇宙万有,孔疏将宇宙万有统摄于象之中,认为象是宇宙万有的符示涵摄者,由之提出了灵活开放的象观;以之为基础,在乾坤父母说之上将易学六十四卦系统诠释成了一个流变互通的意义世界.

  • 标签: 易道 易象 乾坤
  • 简介:》是中国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的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的哲理外,《》卦爻辞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的描写内容、艺术特征、运用意象可知,其与《诗》具有一迈相承的文学意蕴。进而可见,《》亦为古代文学之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 标签: 《易》 《诗》 文本内容 艺术手法 意象
  • 简介:纬》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说、占卜、象数等思想,利用先秦气论资源,承创易学思维理路,对天道、人道进行了以气论为纲,以宇宙、生命、道德、治乱为目的系统思考,在易学体系内最大程度地完成了在宇宙、生命、道德、政治四方面的气本论哲学,阐发了本天道立人极,经人事法天道的天人哲学体系。

  • 标签: 气论哲学 天道 人道 易学
  • 简介:王振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全书27万字,共282页。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与方法,从探读《周易》象数之学入手,以既诗性又智性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玄妙的易学世界。全书由宗白华《美学的散步》为代总序,正文分为九章。第一章“巫:从人文深处苏醒”。作者认为,八卦之学本质上是一种巫术文化,其基础是数与数的运演。第二章“美:灿烂的日出”。作者指出,从《周易》古经到《易传》,实现了从原始巫学智慧向哲学、政治伦理学与美学等文化智慧的转换。第三章“气:‘与时消息’”。作者认为,《周易》美学智慧文化哲学的基因是“气”,其内涵是“时”,“时”构建起了中华古代的人文时间美学观,即尚“变”美学观。第四章“象:符号的‘宇宙’”。作者认为,《周易》卦爻符号系统是中华古人创造的文化符号“宇宙”,它包蕴着原始科学、原始巫术、原始艺术审美等萌芽因素。第五章“生:天地之大德”。作者讨论了《周易》美学智慧的生命意识,指出《周易》以生殖崇拜原始文化为基础,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智慧。第六章“阴阳:刚柔之大化”。作者讨论了《周易》阴阳美学智慧,认为“阴阳”生殖观念是由“生”之观念派生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属于美学智慧层次的“...

  • 标签: 周易美学 易周易 美学智慧
  • 简介: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玄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诗》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诗》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玄《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以笺诗”,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玄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诗》,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诗》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诗》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诗》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 标签: 周易 诗经 郑笺
  • 简介:是汉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易学和哲学著作,其用象数方式编织的天道观,不仅包含了阴阳卦气思想,同时还继承了老子和的本体论思想以及儒家的价值理想,是我们研究汉代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资料.提出的"者,也,变易也,不易也"勾画出了一幅理想的宇宙社会图景,其中既有高妙的本体论思想,又有对社会秩序的思考.还借助道家思想和孟京以来的卦气说,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尽管这种生成模式不甚深刻,也有一定缺陷,但却体现出很强的时代特色.同时,在这个宇宙生成模式背后包含着作者深切的人文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汉代易学"天人之学"的精神实质.

  • 标签: 本体论思想 卦气 易学 变易 汉代哲学 《中庸》
  • 简介:何丽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全书28万字,322页。八字术源于《周易》,是传统术数中的一种,在中国城乡具有广泛影响。该书主要从八字象本身的组成和八字术的来源、术数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八字象哲学思想本身发展的历史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八字是一个结合了阴阳五行的象,阴阳为体,五行为用,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哲学思维 易象 古代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 《周易》
  • 简介:五阶幻方与洛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理思想。从五阶幻方的均衡和谐布局的数字结构中.我们可以分别找到太极、阴阳、四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及其关系的巧妙体现。我们从这里综合地思考数系统,可能产生一个更广阔而深刻的认识空间。

  • 标签: 幻方 河图 洛书 易数系统
  • 简介:周立昇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全书共345页。本书为《周立昇文集》(三卷本)的下卷,是作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易学研究论文的结集整理。全书的内容涉及易学体例研究、易学史研究、易学出土文献研究等方面。在易学体例研究方面,作者对'太极'、'阴阳'、'四象'、'八卦'、'象'、'数'、'卦位'等易学概念进行了解释,并对《周易》经传的产生、易学流派的发展等问题进

  • 标签: 周立昇文集 文集谈 易录简介
  • 简介: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汉魏学者将《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与汉卦气六日七分术的四正卦说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康有为、顾颉刚以"《说卦传》与汉卦气图相合"为理由指《说卦传》为汉人所作是不能成立的;古今一些学者用汉卦气说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皆无切实根据而错乱悖谬。

  • 标签: 周易 说卦传 汉易卦气
  • 简介: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缪和》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的例子。本文分析这六则历史故事用以经的符合程度,以证明用历史故事经并不始于南宋的杨万里等人,而四库馆臣所谓“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遂日启其论端”,并非历史事实。

  • 标签: 缪和 以史解经 四库全书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