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3 个结果
  • 简介:陕甘边区时期,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文物保护事业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了陕甘边区文物保护事业健康有序的开展,文物保护和征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建国以后西北地区文物征集热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文物保护 事业
  • 简介:摘 要:社会教育运动是陕甘边区社会风貌一次空前的大革新,特别是其中的群众教育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陕甘边区人与社会的现代化。当下我国基层群众教育的衰落现象还并未引起充分重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未得到足够关注。教育乃“凝魂工程”,关乎乡村振兴之全局。本文在查阅、参考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探析陕甘边区群众教育史实,从中挖掘发展新时代乡村群众教育的经验启示。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群众教育 乡村振兴
  • 简介:陕甘边区第二师范创办于艰苦的抗战时期。在国民党军包围封锁的环境里,二师在习仲勋的关怀和支持下,从实际出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依托农村,依靠群众,因陋就简,因材施教,辗转陕甘,搬迁10多次,坚持边走边办学,为边区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尊师亲民、关心学生、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也成为习仲勋留给二师的一份宝贵遗产。

  • 标签: 习仲勋 陕甘宁边区 二师 群众 学生
  • 简介:本文通过对陕甘边区抗战时期“光华商店代价券”、“边币”、“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等货币发行的原因、目的、过程的详细论述,旨在展现国共双方的经济斗争并说明我党独力自主的货币政策是在斗争中逐步完善起来的。

  • 标签: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货币 斗争
  • 简介:陕甘边区地处西北,荒凉贫困,“地广人稀,经济落后,文化落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唯一保存下来的根据地,西安事变前后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抗战初期,边区政府维持3万军政人员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民政府发给的“抗日军饷”、国内外捐款及征收的赋税。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抗战初期 贸易政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食盐 经济落后
  • 简介:抗战时期陕甘边区在不断开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特别是边区群众文化团体的建立、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群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对边区新闻传媒与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新闻传媒 文化运动
  • 简介:一直以来,人民的事情就人民自己做主,也符合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这样一来,陕甘边区民事纠纷的解决就更加群众化.主要的解决方式还要属诉讼外方式,如此使得陕甘边区的纠纷解决运作流程慢慢民间化.陕甘边区群众自己解决纠纷的趋势已逐步形成,它也是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完善的过程.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民事调解 群众化
  • 简介: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陕甘边区,在人口增加、消费量增多的刺激下,商业贸易也随之发展了起来,但是由于当时边区工业尚处于初创阶段,物资匮乏、对外贸易仍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具有承担商品流通,带有客栈、货栈、中间商性质的私营过载栈得以迅速发展。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突破国民党政府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边区政府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下,公营过载栈也随之大量涌现。

  • 标签: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过载栈
  • 简介:抗日根据地的代耕是根据地政权实行的帮助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不足的抗工属和退伍军人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的制度。在陕甘边区,它是诸多优抗措施中最中心的方式。边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条例和细则,制定了代耕原则、代耕办法、代耕方式及加强代耕的组织领导和思想教育等措施。代耕的实施,对改善抗工属及退伍军人的生活,稳定军心,激励士气乃至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边区的代耕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政治特征和全民性、长期性等时代特色。

  • 标签: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代耕 抗工属 退伍军人
  • 简介:陕甘边区时期,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巡回法庭制度。巡回法庭制度依托马锡五巡回审判方式而产生。对苏维埃时期巡回法院经验的吸收与继承、解决边区司法干部数量不足以及素质不高的需要以及便利人民诉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边区巡回法庭制度的产生。同时,边区的巡回法庭制度随着边区司法改革,伴随着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就地审判方式的推广与应用而逐步成熟起来。边区巡回法庭制度对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设立有若干启示。首先,必须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组织体制;其次,必须根据设立巡回法庭的目的设计具体的制度;最后,应重视巡回法庭配套措施的完善。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巡回法庭 司法改革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陕甘边区的私营商业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区域内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战争、地域限制、政府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主要有:门类多、规模小、专业性不强;与边区公营商业相比,私商在数量上占优势,但资本大小却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商业资本与土地关系密切;商业的战时化、作坊化等。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私营商业 特点
  • 简介:陕甘边区时期是党领导法制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边区的法制宣传教育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边区法律文本和树立法律信仰为导向的法律实践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公布法律文献、发行报刊书籍、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参与司法实践活动等基本途径,激发了边区军民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力,使法治理念在贫困落后的边区深深地扎下了根。科学总结陕甘边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创造性地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效提升全民法律素养,树立法律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法制宣传教育 法制建设 法律信仰
  • 简介:1935年10月,中国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征途,到达了陕北高原。为了领导西北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决定在陕甘晋苏区设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办事处设八部一局,徐特立任教育部长。为了了解边区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徐特立一到陕北,就开始对这里的教育状况进行调查,以此,为发展边区的教育事业、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掌握第一手材料。通过调查,徐特立认为,陕北文化教育落后,是由自己条件差和生产力水平低等因素造成的:这里地广人稀,人口散居,村与村相距甚远,儿童上学多有不便,这里生产力消耗很

  • 标签: 徐特立 陕甘宁边区 冬学运动 边区教育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
  • 简介:1945年11月1日,《边区教育通讯》创刊号上载登了徐特立的一篇文章——《读〈教育通讯〉创刊号的我见》。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徐特立开宗明义地指出:"边区是中国本部文化教育最落后的一个区域。"陕甘边区文化落后,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盲众多。全边区大约有150万文盲,一般县份,一百人中识字者难有一人,二、迷信严重,巫神猖獗。全边区共有巫神两千名,迷信思想通过文化生活的各个

  • 标签: 徐特立 陕甘宁边区 文化建设 边区教育 文化教育 自然科学
  • 简介:1946年秋至1947年3月,陕甘边区政府颁布《陕甘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和《陕甘边区土地公债实行办法草案》,以政府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超额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承购的方式进行了和平土改。和平土改的试行,改变了边区土地占有关系,贫雇农因和平土改政策获得了部分土地,初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切实改善。土改也改变了乡村社会秩序,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地主开始从事农业劳动,并改变了原来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二流子也在政府的帮助下依靠劳动改变了原来好吃懒做的坏习惯。解放战争初期的和平土改政策虽然时间较短,但为中共的土改政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成绩和历史贡献应予肯定。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和平土改 土地改革 土地公债
  • 简介:摘要作为陕甘边区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新中华报》充分发挥了媒体的特有功能,积极配合抗战需要,为抗战动员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边区归队运动的相关报道,更是大大促进了归队运动的开展,发挥了其他机构或组织无法代替的作用。

  • 标签: 《新中华报》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归队运动
  • 简介:建立人权保障制度陕甘边区建立后,制定了许多法律和条例,其中最多的是体现保障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包括人民有参政权和作为个人所应享有的一切基本权利。1940年12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保证人权的思想:“一方面保障工农小资产阶级人权、政权(指政治权利)、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民主政治建设 人权保障制度 民主政治权利 小资产阶级 基本权利
  • 简介:摘要:陕甘边区时期共产党为解放广大妇女,摒弃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等陋习,相继出台了许多婚姻方面的法规条例。《陕甘边区婚姻条例》公布以后,出现了一阵“离婚潮”,许多边区妇女不堪忍受封建婚姻的压迫,向边区政府或法院提出离婚请求。这与中国古代社会婚姻中男性掌握离婚主动权的惯例不同。遂本文试图通过对《陕甘边区案例汇编》中记载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发现这一时期“离婚潮”与边区妇女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