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2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的数字修复已成为口腔修复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多种口腔修复体已可通过数字手段加工制作。椅旁数字修复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快速、高效、椅旁一次完成的临床治疗手段。椅旁数字修复系统从问世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本文就椅旁数字修复系统的历史演变、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 标签: CAD/CAM 椅旁数字化修复系统 口腔修复学
  • 简介:约90%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在临床上都出现过癌前病变即口腔上皮异常增生(OED)。OED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在不同肿瘤的癌前病变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发生相关基因出现启动子甲基。为了明确口腔癌前病变的甲基的研究现状,本文针对口腔上皮异常增生中的启动子甲基的研究进行概述与分析。

  • 标签: 口腔上皮异常增生 口腔癌前病变 启动子甲基化 口腔鳞状细胞癌
  • 简介:口腔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细则口腔医学是研究和防治口腔软硬组织及颌面颈部各类疾病的一门学科,其分类复杂、覆盖面广又相互密切联系,是临床与基础相并重的一级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培训细则是供口腔全科医师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细则。口腔全科包括牙体牙髓科、牙周科、儿童口腔科、口腔黏膜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口腔急诊科、口腔预防科、口腔颌面影像科、口腔病理科等亚专业。

  • 标签: 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医学 标准 现代医学科学
  • 简介:目前我国还缺乏牙科助手的职业定位和分类,牙科助手的工作多数由护士来担任。由于护士未经过口腔专业培训,所以进入医疗机构中需经过培训后才能适应口腔诊疗工作,这样就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本文介绍了牙科助手在牙拔除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健康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阐述了规范的现代口腔医疗操作中,牙科助手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规范操作会提高口腔医疗的质量和效率。

  • 标签: 牙科助手 牙拔除术 规范化操作
  • 简介:晚期糖基终末产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是人体内的还原酶与蛋白质或脂质发生不可逆反应所形成的,在糖尿病(diabeticmellitus,DM)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炎症性骨破坏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但AGEs与糖尿病骨破坏之间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AGEs与糖尿病炎症性骨破坏的发生发展和对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炎症性骨破坏 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
  • 简介:目的:对口腔修复专业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方法:通过讲授专业理论课时,结合板书、图示、投影、幻灯、多媒体教学录相等手段,再配合各种真实的、复制的典型模型教具,多方位现察和实地示范教学。结果:使有限的教学时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缩小丁实验室与临床实习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的活,印象深,而且理解快,记得牢。结论:立体教学法的应用,把理论、文字语青转化为视听语占,看得见,听得懂,领会快,加深了理论课中的重点与难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 标签: 义齿 全口 口腔修复学 立体化教学法
  • 简介:目的:评估数字微笑设计(digitalsmiledesign,DSD)在上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需要上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在DSD设计指导下进行修复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修复治疗。记录两组临时/最终修复体调改时间,采用Kay牙齿美学分类及患者对最终修复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临时/最终修复体临床调改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按照Kay牙齿美学分类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结果进行美学评估,试验组患者对最终修复体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DSD在上前牙美学修复中可以帮助医技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牙齿动态美学信息,便于医患沟通,指导整个治疗流程,有效缩短临床操作时间,提高修复美学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数字化微笑设计 前牙美学修复 Kay牙齿美学分类
  • 简介:目的研究个性舌侧矫治技术应用于成人严重双颌前突,评价所采用的数字排牙,个性舌侧矫治器、拔牙模式、支抗设计等,是否可以满意地改善侧貌的美观。方法纳入15例严重双颌前突病例,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应用横腭杆和腭部种植支抗,用统一的治疗设计进行舌侧矫正。其中14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25.5±3.1)岁,平均疗程(28.9±3.3)个月。治疗前后X线进行传统头影测量,同一坐标系重叠CBCT图像进行3D测量,研究前牙的内收,牙槽骨的改建,牙长轴,牙弓宽度,面下1/3垂直向的改变等与面部美学有关的数据。结果治疗后头影测量结果显示U1-SN减小(-13.2±5.2)°,上下切牙切缘平均内收7.5、6.3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4.0、6.3mm,P〈0.01;上颌突度A点平均内收1.2mm,P〈0.05。CBCT测量结果显示上颌中切牙切缘后移7.1~7.8mm,尖牙牙尖后移6.4~6.6mm,P〈0.05;切牙、尖牙根尖点后移3~4mm,无显著性差异。磨牙0.5~1.0mm近中移动、-0.2~0.6mm垂直向移动以及宽度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为成人严重双颌前突个性舌侧矫正的治疗模式和三维力系统提供临床参考数据,能够简单有效地大幅度内收前牙,有满意的垂直向和横向控制。

  • 标签: 个性化舌侧矫治器 严重双颌前突 拔牙正畸 种植支抗 三维测量
  • 简介:目的:构建牙本质混合层原位再矿诱导模型,并从微观形态学角度探讨其矿效果,为仿生再矿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mm×5mmⅠ型胶原海绵块作为3D胶原支架,结合电镜观察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评估成核诱导物多聚磷酸钠(STTP)和硅酸盐水门汀树脂的仿生矿诱导潜能。在此基础上,将仿生矿技术与牙本质粘接程序结合,以STTP作为治疗性底剂应用于酸蚀脱矿牙本质面,在完成常规粘接处理后以硅酸盐水门汀树脂为洞衬剂,构建临床相关的混合层原位再矿模型。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矿1~3个月后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再矿区域的分布和再矿程度。结果矿诱导28d后的3D胶原样本,纤维内可见磷灰石纳米晶体的有序沉积,纤维重现了与天然矿胶原结构类似的横纹特征。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在900~1200cm-1和500~600cm-1区域,矿胶原基质出现与纯羟基磷灰石特征峰相吻合的吸收峰,提示矿胶原中形成的无机物是磷灰石。混合层原位矿诱导1~3个月后,混合层内可见纤维内再矿现象的存在,纳米晶体在胶原纤维内呈现迭序排列特征。结论在牙体粘接修复过程中,以矿诱导物STTP和硅酸盐水门汀树脂作为治疗性底剂和洞衬剂,能使混合层内树脂渗透不良的胶原基质发生纤维内矿。通过混合层原位再矿模型的成功构建,初步证实仿生矿技术应用于临床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建立了研究方法学,为仿生再矿技术的最终临床应用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 标签: Ⅰ型胶原 混合层 原位再矿化 多聚磷酸钠 硅酸盐水门汀
  • 简介:口腔门诊治疗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因此要求口腔科医生必需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术。本文结合国外口腔医生急救培训项目和我们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门诊意外,介绍门诊意外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急救技术,为临床口腔医生提供一定的指导。

  • 标签: 口腔门诊 意外 急救技术
  • 简介:随着成人正畸需要的增加,隐形矫治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正畸医师所关注.舌侧矫治技术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近十余年来,舌侧矫治技术的倡导者和先驱们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探索已使舌侧矫治技术成为一种成熟、高效的固定矫治技术,同时也是口腔正畸临床领域中的一项热门技术.

  • 标签: 舌侧矫治器 舌侧矫治技术 综述 结构 个体 固定矫治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个性全瓷基台在前牙区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临床上收集51例前牙缺失患者(共植入60枚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26例选择个性金属纯钛基台纳入对照组即:个性钛基台+全瓷冠修复(30枚);25例患者选择个性全瓷基台纳入实验组即:个性全瓷基台+全瓷冠修复(30枚)。通过两组对照研究,术后1、6、12个月复诊,分别记录红白复合美学指数、牙龈指数及菌斑指数,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6个月红白美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比较:(1)红色美学指数:实验组(30例)高于对照组(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6,P=0.020);(2)白色美学指数:实验组(30例)高于于对照组(2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4,P=0.021)。术后1个月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菌斑指数(t=3.128,P=0.003)和牙龈指数(Z=-3.53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菌斑指数(t=3.027,P=0.004)和牙龈指数(Z=-6.78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前牙种植美容修复中,个性全瓷基台较钛基台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牙桥基 全瓷 牙种植体
  • 简介:目的评估上颌非对称旋转在矫正平面偏斜不对称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总结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2例平面偏斜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拍摄术前螺旋CT及术前、术后头颅正位片,术前在计算机辅助下模拟手术,设计个性手术方案,不对称旋转上颌平面,并将模拟数据用于手术中。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面部外形差异。结果32例患者面部形态及功能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软硬组织取得良好对称性,面部外形协调美观。术后双侧上颌骨高度差异[(0.6±0.5)mm]小于术前上颌骨高度差异[(4.7±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72,P〈0.001)。术后平面偏斜度[(0.5±0.5)°]小于术前平面偏斜度[(4.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4,P〈0.001)。术后非对称率[(0.7±0.6)%]小于术前非对称率[(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40,P〈0.001)。结论(1)数字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能够模拟手术过程,设计手术方案,重建术后软硬组织形态并指导正颌手术的准确截骨;(2)上颌非对称旋转能够矫正上颌平面偏斜畸形,达到面部软硬组织对称协调,改善面部不对称畸形。

  • 标签: 牙[牙合] 平衡 口颌系统畸形 截骨术 勒福 正颌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拔牙技术和传统拔牙技术的不同。方法对677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研究,一组采用传统拔牙术(342例),另一组采用微创拔牙技术(335例),比较拔牙用时断根率、牙槽窝完整率、牙龈撕裂率、干槽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接受程度。结果微创技术用时长于传统技术,但在各项并发症指标均优于传统技术,除干槽症发生率外,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恐惧,一定程度达到舒适拔牙。

  • 标签: 微创技术 拔牙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评价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正治疗中个体弓丝和横腭弓联合应用的支抗控制效果。方法选择18岁8个月至25岁6个月安氏Ⅰ类错(牙合)女性患者24例,分析个体弓丝和横腭弓联合应用加强支抗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结果Ptm-6与So-6AP虽有增大(P〈0.05),但支抗磨牙的前移量不到拔牙间隙的1/5;6-PP、MP-FH及ANS-Me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支抗磨牙在垂直方向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水平方向上无支抗磨牙的舌向倾斜及近中舌向扭转。结论个体弓丝和横腭弓联合应用能有效地稳定支抗磨牙。

  • 标签: 安氏Ⅰ类错(牙合) 个体化弓丝 横腭弓 支抗
  • 简介:目的探讨含氟量为1450ppm的牙膏再矿根龋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不含氟牙膏组(对照组)和1450ppm含氟牙膏组(实验组)。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检查根面龋的硬度、病损范围、菌斑指数,用电阻抗(ECM)仪测量根面龋的电阻值。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9名受试者参加研究(实验组89名,对照组90名),156名(87.6%)完成整个研究。研究结束时,实验组根面龋的龈缘距离高于对照组[(0.34±0.42)mm和(0.19±0.36)mm,P=0.021)];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1.25±0.78和1.56±0.77,P=0.015):LgECM值高于对照组(3.52±0.54和3.24±0.40,P〈0.001);根面龋变硬的数量百分比高于对照组(34.18%和15.58%,P=0.027)。结论含氟量为1450ppm的牙膏可以有效地再矿根面龋。

  • 标签: 根龋 含氟牙膏 电阻抗仪
  • 简介:牙周病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消除炎症和防止疾病进展。彻底的龈下清创术是牙周治疗的金标准。传统的牙周治疗技术包括盲法闭合龈下刮治、根面平整(SRP)和开放式翻瓣刮治手术。前者是标准的治疗方式,治疗是否完善要靠触觉感知,但龈下的触觉感知没有视觉可达性,且缺乏敏感性、特异性,会导致结石残留。而且很多因素限制了临床医生检测和去除牙结石的能力。内窥镜提供了明确的龈下空间,可精确地评估龈下的根表面和软组织情况,对于牙周炎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至关重要。文章就内窥镜的构造、特点及其在牙周领域的临床应用进行讨论。

  • 标签: 牙周内窥镜 牙周炎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